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豫讓:第一次刺殺任務失敗,爲什麼要自毀容貌?

豫讓:第一次刺殺任務失敗,爲什麼要自毀容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歷史長河中,豫讓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志向遠大的晉出公,不甘心看着晉國就這麼沉淪下去,於是,想盡辦法來重振晉國。一方面,他任用大臣智伯處理政事,以加強中央的權力。另一方面,他積極同周天子聯繫,想要奪回被齊國佔據的土地。可是,周天子雖然名義上還是諸侯國的領導,但早就形同虛設。面對晉出公的請求,周天子只能從道義上譴責齊國,一點實質上的幫助也提供不了。

晉出公見狀,直接發兵討伐齊國。齊國見晉國沉寂多年,根本不把此次戰鬥當一回事。不料,經過晉出公和智伯的苦心經營,晉軍的兵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輕敵的齊軍被晉軍打的潰不成軍,連統帥顏庚都死在了晉軍的手中。晉軍趁勝追擊,將之前失陷的土地一一收復了。經此一役,晉軍聲勢大振。晉出公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像祖先那樣稱霸中原。

當時,晉國的好多土地和子民都分給了智伯、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四家。若想繼續壯大晉國,晉出公就必須加強自己手中的權力。智伯是晉出公堅定不移的支持者,他當即向晉出公表示,自己會獻出自己的土地,並且,願意說動趙、魏、韓三家也這麼做。晉出公聽了之後激動不已,深感自己用對了人。

智伯將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三人召集在了一起,誠懇地說道:“晉國曾經是中原一霸,想不到今日竟落寞到了這個地步。我等身爲晉國人,誰不想讓晉國強大?如今君王勵精圖治,將士枕戈待旦,我們正應該爲國家貢獻力量。我建議大家都拿出方圓一百里的土地和子民來獻給君王,你們看怎麼樣?”

魏桓子和韓康子雖然很不願意,但是,見智伯和晉出公勢大,不敢不從。但是,等到魏桓子和韓康子將土地和民衆獻出之後,趙襄子那邊還是沒有動作。智伯親自前去勸說,可是,趙襄子鐵了心要與晉出公作對,堅決不肯獻地獻民。

豫讓:第一次刺殺任務失敗,爲什麼要自毀容貌?

晉出公得知之後非常生氣,他令智伯、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出兵攻打趙襄子,想要將趙襄子的地盤強行收入囊中。但是,令晉出公和智伯沒有想到的是,魏桓子和韓康子早就和晉國貌合神離。他們兩個和趙襄子暗中已有約定,戰鬥途中,魏桓子和韓康子突然倒戈相向,和趙襄子的部下聯合在了一起。

倉促之下,智伯來不及逃走,死在了亂軍之中。趙襄子找到了智伯的屍體,將智伯的頭顱割下,做成了裝酒用的器皿。而晉出公手下的精銳,也盡數覆滅在了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三人的手中。魏桓子和韓康子背叛的消息傳來,晉出公是又驚又怒。可是,事已至此,除了逃跑之外別無他法。

不久之後,在趙、魏、韓三人的追擊下,晉出公病死在了逃亡的路上。趙襄子見大局已定,於是,向智伯的家眷舉起了屠刀。在殺掉了智伯的所有親人後,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已經成了晉國的實際領導者。他們雖然扶持了晉哀公成爲國君,可是,所有人都知道,晉哀公不過是一個傀儡罷了。

自此,趙、魏、韓三人瓜分晉國,已經是大勢所趨了。

趙襄子本以爲殺光智伯所有的家眷就可以高枕無憂,不料卻低估了智伯門客的力量。智伯在世的時候,曾經招攬過很多門客,其中,就有一個名叫豫讓的義士。豫讓在遇到智伯前一直默默無聞,誰也沒有正眼看過他一眼。可是,智伯卻對豫讓非常尊敬,還真誠地邀請豫讓來自己的門下做事。

智伯的門客有很多,其中,名聲顯赫的不在少數。豫讓來到智伯身邊後,智伯一直用上賓的禮節對待他,讓他與那些名士沒有任何差別。得知智伯被殺的消息後,豫讓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爲智伯報仇,以此來報答智伯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他費盡心思去打聽趙襄子的行蹤,然後藏在附近的廁所之中,想要趁趙襄子方便的時候殺死他。

但是,謹慎的趙襄子發現了豫讓的存在。他見豫讓神色有些不對,於是,便讓部下搜查豫讓。很快,豫讓身上的兇器被搜出,刺客的身份也被坐實了。豫讓自知事情已經泄露,於是,坦然地說道:“我是智伯的門客,此次正是爲了報仇而來。”趙襄子的部下將刀刃架到豫讓的脖子上,想要當衆處決這個刺客。不料,趙襄子竟被豫讓的忠義所感動。

豫讓:第一次刺殺任務失敗,爲什麼要自毀容貌? 第2張

他喝退衆人,然後,緩緩地說道:“這個人雖然對我圖謀不軌,但也算得上是一個義士啊。你們放了他吧,以後我小心一點就是了。”豫讓僥倖地撿回一條命後,仍然念念不忘報仇一事。可是,他的面容既已被趙襄子看到,之後的行刺肯定會難上加難。仔細思索之後,豫讓決定先改變面容,然後,再接近趙襄子。他狠下心來,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讓自己的皮膚腐爛掉,以此來改變面容。

爲了避免趙襄子聽出自己的聲音,他又吞下了炭火,使自己的嗓子變得嘶啞。經過一番自殘,就連豫讓的妻子也認不出他來了。這次,爲了避免重蹈覆轍,豫讓這次藏在了趙襄子即將經過的一座橋的橋下,想要在趙襄子過橋的時候實施刺殺行動。可能也是趙襄子命不該絕,在他騎馬過橋的時候,他坐下的馬突然受了驚。趙襄子在穩住坐騎的同時,恰巧發現了藏在橋下的豫讓。

趙襄子雖然沒有認出豫讓,但是,爲了自己的安全,他冷靜地令人前去盤查。趙襄子手下的將士很是機警,豫讓百般抵賴,可還是被當作可疑分子抓了起來。經過一系列的審問,豫讓的真實身份暴露了。趙襄子對豫讓的行爲很不理解,他生氣地問道:“我上次已經放過你了,你爲何還要如此執着地報仇呢?況且,你在侍奉智伯之前也侍奉過別人啊,怎麼只爲智伯報仇呢?”

豫讓仰起頭,看着趙襄子,坦然的回答道:“我之前的主公,對待我就像對待普通人一樣,所以,我也用普通人的方法來對待他們。但是,智伯可不一樣。他用對待國士的方法來待我,所以,我就用國士的方法來待他。”趙襄子聽了之後很是感動,但這畢竟是豫讓第二次行刺了,他無論如何也不會再放走豫讓了。豫讓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於是向趙襄子請求道:“我今天情願一死,但請賜我一件你的衣服。”

對此,趙襄子點了點頭,脫下自己的一件衣服遞給了豫讓。豫讓拿起手中的寶劍不停地刺向這件衣服,直到把衣服刺的稀爛。之後,他大喊道:“智伯,我可以報答你的知遇之恩了。”喊完之後,他將寶劍放在自己的脖子上,自刎而死,留下了“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的歷史典故。豫讓死後,聽說過他事蹟的人無不爲之感動。後人談論起古今國士的時候,也必然少不了豫讓。

豫讓用生命詮釋了什麼是義,也用生命詮釋了什麼叫做國士。邢臺市邢臺縣翟村西南角,地勢下窪,泉水潺潺,在那蘆葦和垂柳的深處,有一座石板橋,名叫豫讓橋(又名爲“赤橋”)。據傳這裏是戰國時期義士豫讓刺趙襄子的地方。後人感佩豫讓一片忠心,就把這座橋稱爲“豫讓橋”。《邢臺縣志》詳細記載了豫讓的事蹟,豫讓橋也就成爲邢臺名勝而聞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