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宋一代宰相王珪,揭祕他的爲官之路

北宋一代宰相王珪,揭祕他的爲官之路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王珪,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故事。

北宋宰相王珪,客觀的說在文學上他還是有一定成就的。至於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這真的很難說,對於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待他。文學上王珪是值得肯定的,但若是將他說成是名相的話,這就值得商榷了。說實在的,放在今天來說,王珪遠遠沒有他的孫女婿秦檜與他的外甥女李清照那麼有名氣。若是還知道,王珪是蘇東坡烏臺詩案主使,差點讓蘇東坡命喪黃泉的罪魁禍首,那恐怕更不得了了。

客觀的說,烏臺詩案只是一場政治性上的鬥爭,也正因爲此我們才能讀到今日的蘇東坡。但當時任宰相的王珪向宋神宗說的那句此心惟有蟄龍知,差點把蘇東坡的老命給害了。這句話其實也不難懂,無非是王珪獻媚嫉妒所言,意思是王珪說宋神宗是飛龍在天,而蘇東坡卻不敬天子,反而將自己說成蟄龍無人能欣賞。龍一直都是天子的象徵。幸好當時旁邊還有宰相章悙在,幫了蘇東坡一把,而皇帝本身也比較英明,斥責了王珪一番,這馬屁沒拍成自然也臉上無光了。這幸好是在宋朝,要是放在清朝來說,蘇東坡早就以文字獄案給咔嚓了。事後也惹得章悙大罵王珪的不齒行徑,由此可觀當時宋朝那種明爭暗鬥的風氣。

北宋一代宰相王珪,揭祕他的爲官之路

有趣的是,王珪還是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的宰相,還被列爲名相。至於這名相怎麼來的,去看看他史書上的事蹟就知道了。朝廷大典多出於手。簡單的說就是皇帝的詔令之類的文書大都出自於王珪之手,由他代筆。少所建明,客觀的說就是沒什麼能力。更有趣的就是這三旨相公。三旨相公就是,皇帝上朝時,他視爲取聖旨,意思就像領導要開會,我們得專注聆聽,點頭稱好。皇帝頒佈政令後,他視爲領聖旨,意思就是不管領導發佈的命令是對是錯,只管恭恭敬敬地照做便是。退朝後告訴做事的人,他已得聖旨。簡單的說就是無能的人只管拍馬屁,故而三旨相公就是用來諷刺那種庸祿低能的朝官。

北宋一代宰相王珪,揭祕他的爲官之路 第2張

客觀的說,王珪的這種做法也沒有什麼,封建社會裏像王珪這般對皇帝恭敬,皇帝說是就是,皇帝說對那就是對,皇帝說什麼就做什麼,無疑這樣的臣子是深受帝王喜愛的。在封建史上,這種做法不正是忠臣的表現嗎?至於能幹與否就不重要了。反而一個臣子若是太能幹,皇帝還得時時提防你不是。王珪的這種現象,只不過是一種典型的封建社會觀的表現罷了。王珪能歷經三朝,位極人臣。客觀的說也是因爲他的這種做法,很讓皇帝省心,這名相的由來應該也是基於此,無功無過,唯命是從,這就是功。

古代皇帝大都有作畫寫字賜給臣子的習慣。歷史上記載,在宋仁宗時期,仁宗作飛白書,命王珪誠歲月姓名。簡單的意思就是宋仁宗寫好字,作好畫後,讓王珪著名是何人所作,何時何地。然後好分別賜給他的臣下們。歐陽修得雙幅大書。王珪在絹尾寫上了翰林學士臣王珪奉聖旨題。歷史的有趣在於能從微小之處發現一些趣事。爲什麼劃線標明這段,自然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於宋仁宗賜予了什麼。在歐陽修與王珪,以及末尾那句仍於絹尾書翰林學士臣王珪奉聖旨題,這簡單的話裏。

史官是不會無緣無故寫這麼一段的。爲什麼要說王珪仍於絹書尾與奉聖旨題?實則是在說王珪的爲人,以及對他的不齒。話說仁宗皇帝賜書畫,王珪狐假虎威寫上自己的名字不說,還打着皇上的旗號。好好的一幅皇帝墨寶,就這麼被糟蹋了,而且歐陽修即便看見了不爽也不能說什麼不是。王珪無非就是想說歐陽修你有才又怎麼樣?我纔是最受寵的人,有典型的打着天子旗號,行齷齪之事的味道。由小處可觀爲人,由大處可觀朝堂的明爭暗鬥,那種錯綜複雜的爭權奪利。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