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泌是如何穩定中唐政局的?真相是什麼

李泌是如何穩定中唐政局的?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政治家李泌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三字經》中有一段勸少兒勤學的句子: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這句裏提到了兩個小神童,一個是祖瑩,八歲時就能寫詩;另一個是李泌,七歲時就能作以棋爲主題的賦,以此兩個神童爲例,他們不僅天資聰穎,並且學習勤奮,以此來勸解學子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能夠在《三字經》中留名,自然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中,李泌以神仙自居,求仙問道。就這樣一位看似隱世高人,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雖然多數時間以布衣之身充當皇帝的顧問,但其實是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實際上的宰相,實現了政局的穩定,滿足了唐中期一位宰相的所有需求,堪稱中唐的定海神針。中唐風雨如晦、政局動盪

一般來說,中唐時期是從安史之亂到黃巢起義這幾十年的時間,唐朝由盛轉衰,國力大不如前,爲了平息安史之亂,藩鎮四起,頗有軍閥割據之勢。安史之亂後,內亂不斷,奸臣當道,君臣相互猜忌。這一時期有過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任皇帝,彼時的唐玄宗早已不是那個勵精圖治、開創盛世的皇帝,而此後的肅宗、代宗、德宗皇帝,也都沒有先輩們的雄才大略,要不就是性格懦弱、不思進取;要不就是隨波逐流、毫無主見,根本“鎮不住場子”。

李泌是如何穩定中唐政局的?真相是什麼

總的來說,這段時期可謂是風雨如晦、政局動盪,最大的特點是“亂”,而最需要的就是“穩”。對於執政者來說,需要果敢的精神和長遠的謀略,既不能太過放縱,更不能激進,如在冰面行走一般,稍有不慎,唐帝國就會分崩離析。方圓自如、動靜得意的李泌

李泌神童出身,後又博學多才,但他的處事之道纔是他成爲最適合宰相的關鍵。《三字經》中所提到的“能賦棋”,就是下面這首李泌於7歲時所作的詩:“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而這首詩將李泌的處事之道的淋漓盡致。

“方若行義”:一般所說“方”,就是有棱角、有性格,不懂人情世故。“方若行義”是指這個人雖然有性格有想法,但卻不得罪人,讓人感覺合乎常理,感覺舒服。

泌就是靠着“方圓動靜”這四個字,穩固了中唐的政局。李泌運籌朝堂 安濟天下

可惜的是,李泌出身道家,而撰寫史書的儒家學者們對他並不推崇,史料對他的記載並不豐富,只能從隻字片語中發現李泌的功績,從中我們也能感受到李泌“方圓自如、動靜得意”的處事方式。

一、直言勸諫,穩固朝堂

唐朝最有名的諍臣是魏徵,按他最擅長的是不顧情面、劈頭蓋臉的向皇帝上奏,也就是太宗多有忍讓,否則魏徵早就被趕出朝堂了。李泌也是位直言勸諫的大臣,多次爲了保全忠良、匡扶正義,而不顧自己安危直言勸諫。與魏徵不同的是,李泌更加註重方式方法,體現了他“方若行義”的特點。

德宗是個內心懦弱又多疑的皇帝,總擔心別人要奪他的江山,而李泌的幾次勸諫就保全了忠良,穩固了君臣關係。吐蕃曾忌憚大將李晟、馬遂,使出離間計讓德宗剝奪了二人的兵權,史載:“君臣相疑、內外解體”。

眼看吐蕃趁機作亂的詭計就要得逞。在其他人不敢吭聲之時,李泌先是向德宗分析了李晟、馬遂二人的功勞和作用,然後“嚇唬”德宗“如害二人,恐中外之變不日復生矣!”德宗趕忙恢復了二人的兵權。

後來德宗多次聽信讒言,以爲鎮守邊陲的大將韓滉要造反、太子妃要造反,都在李泌的勸諫下,韓滉和太子纔得到保全,否則朝堂早就亂了套。

李泌是如何穩定中唐政局的?真相是什麼 第2張

二、運籌帷幄,平定安史穩定邊陲

大家都知道,平定安史之亂的是大將郭子儀。郭子儀在前線領兵作戰功不可沒,但背後運籌帷幄的則是李泌。

安史之亂爆發後,經過幾次敗仗,玄宗再也沒有做皇帝的心思,將皇位讓給了肅宗。眼看老爹把這堆爛攤子丟給了自己,躊躇之時想起了李泌,將李泌召在身邊,當做顧問,成爲實際上的宰相。而李泌也算是傾其所有,據記載李泌“陳古今成敗之機,甚稱旨,(肅宗)延致臥內,動皆顧問”,足可見肅宗對他的器重。

而根據史料記載,“兩京復,泌謀居多”,即充分說明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李泌在擬定軍事戰略方面多有功績,爲平定叛亂髮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平定安史之亂之外,李泌更是洞悉了當時唐朝的國防要點,穩固了邊陲。當時的吐蕃早有東犯的打算,並且在邊境駐紮了重兵,而此時唐朝邊塞空虛,難以防範。李泌提出了“北 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的策略,讓吐蕃孤立無援,從而不敢東犯,爲唐朝爭取了邊疆的穩定。這和平定安史之亂相比,更是蓋世奇功,因爲這一策略“治未病於未然”,避免了唐朝被外族欺侮乃至滅國之災。

在國家危難之時,李泌暫時放棄了自己隱世的想法,響應“國家號召”來到皇帝身邊,積極的出謀劃策,這正是他“動若騁材”特點的展現。

三、清除內政弊端,穩定人心

德宗時,爲了緩解財政壓力,一拍腦袋想出來一個主意“減員增效”。這主意確實不錯,在哪朝哪代都適用。可是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卻讓這件事跑偏了。按理說減員減得是“冗員”,但德宗弄了個一刀切,導致人心惶惶無人幹活。史載:“張延賞減天下吏員,人情愁怨”。

李泌看到了這一點,如不盡快解決,勢必朝局不穩。於是他指出,“事多承平十倍。……去其冗員,非常員也”。指出現在都沒人幹活了,減員需減“冗員”。後來,被削減的官員們官復原職,而經過考覈審查淘汰了許多“冗員”,朝局這才穩定下來。史載:“上從之,人人以爲便。”

李泌是如何穩定中唐政局的?真相是什麼 第3張

李泌也曾在地方擔任官員,“所至稱理”,注重調和各方矛盾,頗受民衆擁戴。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出李泌該硬的時候硬,該緩的時候緩,可謂剛柔並濟,正是李泌“圓若用智”的體現。

四、來去自如,成爲常青樹

李泌是個追求隱士生活、喜歡求仙問道之人。史載李泌最喜歡的就是“乃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這纔是李泌最喜歡的生活。和很多人被迫離開朝堂不同,李泌是主動“求靜”。在當時複雜的政治形勢下,李泌總是在解決完國家大事後就激流勇退,離開衆人視線,去過自己最喜歡的隱居生活。

李泌四次離開熱鬧的朝廷,回到山上靜靜地修行,但朝堂上的人們卻惦記着他,皇帝遇見疑難問題就想着請他回來。於是又四次被皇上請回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視,成爲歷經四朝的常青樹。而在當時奸臣當道、朝局複雜的情況下,一不小心就會成爲衆矢之的,成爲皇帝猜忌的目標,只有及時隱退才能屹立不倒。在他看來,這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這便是“靜若得意”的體現。結語

此時的唐朝,不僅需要一位有治國之能的宰相,更是需要一位能夠穩定各方、平息矛盾的宰相。而李泌完美勝任,雖然他沒有逆天改命,未能根本轉變唐朝走向衰亡的形勢,但他讓唐帝國這艘巨輪能夠繼續航行下去,堪稱唐中期的定海神針,足以與歷史上的其他名相相提並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