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77歲高齡的李善長爲何沒能躲過朱元璋的屠刀?

77歲高齡的李善長爲何沒能躲過朱元璋的屠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善長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有明朝蕭何之稱。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是最早投靠的那一批。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李善長自從追隨朱元璋後,就是朱元璋的參謀,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主管軍隊的物資供應,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李善長也很擅長調理朱元璋部下們的關係,各部門產生了什麼齟齬,也都是由他來設法調解。

李善長對朱元璋也很忠誠,或者說他認定朱元璋就是未來的天下主,所以跟定了朱元璋,郭子興想把李善長從朱元璋身邊奪過來輔佐自己,李善長堅決謝絕。朱元璋對他十分倚重。

朱元璋的團隊越做越大,李善長的地位也水漲船高。等朱元璋稱吳王時,李善長已經做到副丞相,雖然是副丞相,但丞相是隻擅長打仗的徐達,所以丞相的職權還是李善長的。朱元璋在前線領兵作戰,都是命令李善長留守後方,安撫百姓,恢復生產,爲前線將士運輸錢糧。李善長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經散亂的統治秩序,另一方面對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他不僅頒佈實施新法,改良元朝法度,整頓鹽業,恢復法治,在這一系列的舉措下來,國家財富日益增長,百姓也不再貧困。

正因爲坐鎮後方穩住了基本盤,才讓朱元璋的各個將軍有了使勁浪的本錢,一路追亡逐北,恢復了漢家的江山。大明建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封李善長爲宣國公,同時將李善長轉正,終於成爲名正言順的丞相。三年後又對他的貢獻進行嘉獎,不僅從官方層面正式確認李善長爲開國第一功臣,加了一大堆的頭銜,還給他和他兒子都賜了免死金牌,免死金牌別人都只是一塊,唯獨李善長是兩塊,可見在朱元璋心裏李善長功勞之重。看看朱元璋是怎麼評介李善長的:

77歲高齡的李善長爲何沒能躲過朱元璋的屠刀?

“朕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率衆數千,在羣雄的夾縫中奮鬥,此時李善長來謁軍門,傾心協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

瞧瞧,蕭何對漢的功勞都未必比得上李善長的功勞。也正因爲功勞太過龐大,讓李善長開始有一點點的膨脹,真的只是一點點。史書上記錄關於他小小膨脹的地方就兩處,一處是參議李飲冰、楊希聖,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權威,李善長馬上將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們兩人。說真的,一國丞相對付兩個小政敵卻只是罷官,真的很夠意思了,且明史記載裏被李善長罷官的也就只有這兩倒黴蛋。

一處是劉伯溫做上御史中丞後展開一次整風運動,整倒了他的一得力手下,兩人開始產生矛盾,但這矛盾也就只是藏在心裏,李善長也未對劉伯溫做什麼,對比一下胡惟庸上臺後對劉伯溫的所作所爲,人家人善長真可謂是仁厚君子了。

洪武四年,李善長因病辭官歸居,太祖賜臨濠土地若干頃,設置守墳戶一百五十家,賜給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一年後,李善長病癒,太祖便命他負責修建臨濠宮殿,將江南富民十四萬遷徙濠州耕種,讓李善長管理他們,留在濠州數年。

或者是朱元璋覺得對李善長有所虧欠,也或許是爲安撫其心,朱元璋把自己的長女嫁給李善長的長子。正所謂福禍相依,李家才成爲皇新不到一個月,李善長就被人彈劾對皇帝不敬。朱元璋也乘機削了其近一半的年薪。還讓他別宅在家出來幹活,繼續給他朱元璋監督工程去。

到了洪武十三年,大名鼎鼎的胡惟庸案爆發。胡惟庸是由李善長推薦上去的,他倆關係向來很好,兩人既是同鄉又是姻親。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受牽連而處死者甚多,但李善長仍然如故,還能時常出現在朝堂。

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終究還是沒有躲過朱元璋的屠刀。這一年的李善長已經77歲了,這一年,李善長的一個親戚丁斌犯事被抓,李善長多次請求赦免,朱元璋不同意,下令治罪,這丁斌曾到胡惟庸家做過事,他供出李家過去與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況。

據說胡惟庸親自去勸說李善長一同謀反,李善長不同意。過了一段時間後,胡惟庸又派李存義去勸說,李善長嘆道:“我已經老了。我死之後,你們好自爲之。”立馬有人趁機向朝廷告發這件事,牆倒衆人推,起來越多人去告發,這裏面還有李家的奴僕。於是,朱元璋便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在內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

縱觀明史,李善長能力非常出衆,爲大明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爲人也是非常低調,擅權衡,懂進退。洪武三年,在他人生最風光時候就借病辭去了相位,病好了也不謀取復出,這點對比下歷朝歷代的開國丞相,能做到這一點的寥寥無幾。大秦丞相李斯到死都要抱着丞相之位不撒手,北宋的趙普三度拜相,可見李善長這樣主動退位是有多麼的難得。

77歲高齡的李善長爲何沒能躲過朱元璋的屠刀? 第2張

李善長爲人也相當和善,位高權重卻從不仗勢欺人,也不主動與人爲惡。就算被他黜免的那兩倒黴蛋,也是這兩人冒犯在先;劉伯溫和楊憲不止一次找他麻煩,以他的實力完全可以將這兩人擠出朝堂或者整死,他也沒有對這兩人出過手。

可爲什麼李善長明明都已經早早辭相了,且胡惟庸案他也是作壁上觀,及時切割並未出手相救,朱元璋最後還要殺他呢?

這就要從朱元璋的發家史說起。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靠一個碗開局,靠一幫淮西兄弟逐步發展壯大,只是隨着他們勢力的壯大,朱元璋與他的這幫兄弟們也從一起打天下的兄弟關係到坐擁一方的君臣關係。從他的視角來看,底下的兄弟就未免太過團結,這可不利於他的管理與統治,於是他開始拉劉基、宋廉等入夥,這些人大多都出生浙東,所以這些人也被叫作浙東黨,這些人入夥後迅速得到重用,朱元璋扶植浙東集團就是讓他們去和以李善長爲首的淮西黨去角力。

有朱元璋在一旁拉偏架的情況下,劉伯溫等人也不負朱元璋所望,和李善長鬥得有來有往,一時風頭無兩,一度有望取代李善長首席謀臣的地位。李善長當然也感受到朱老闆的打壓,所以他也表現地很低調,把風頭都讓給劉伯溫。只要劉伯溫不觸及淮西集團的核心利益,李善長都聽之任之,不予打壓。

洪武三年,李善長功勞起來越大,身上的頭銜越來越多,再下去就要封無可封,這也是朱元璋在用這種方式告訴李善長,你需要讓個位子給新人了。所以他就借病辭了丞相之位。他爲何能這麼痛快的放下手裏的大權呢?因爲在他請辭前做了件事,就是把胡惟庸推薦給朱元璋。作爲胡惟庸的鄉黨、姻親與薦主,只要胡惟庸一天在中央,他就要保證淮西集團和李善長個人的利益。所以他纔可以放心的離開權力核心。這不難理解,後來的徐介與張居正就是這種情況。

只是浙東集團畢竟根基淺薄,絲毫撼動不了淮西集團,反倒被淮西集團壓得死死的,這點從劉伯溫洋廣洋只被分了個伯爵就不難看出。等李善長下臺後,淮西集團的領頭人就換成了胡惟庸。胡惟庸可不像李善長這麼溫和,立刻展開了凌厲的反擊,不僅把劉伯溫給擠出權力核心,還壓制汪廣洋和楊憲,讓他們不敢施爲,還做了胡惟庸的應聲蟲。

77歲高齡的李善長爲何沒能躲過朱元璋的屠刀? 第3張

後面更大膽,直接毒殺了劉伯溫。這也讓朱元璋扶植其他勢力去平衡淮西集團的計劃泡了湯。朱元璋也很絕望,原來他不想用刀子解決問題的,只是這幫老兄弟太貪婪,攥着手裏的權力就是不放,沒辦法,眼瞅着淮西集團勢力起來越強,尾大不掉,只好舉起手裏的刀子,發起了聲勢浩大的“胡惟庸案。”

李善長原本以爲自己早早離開權力中心就能保平安,胡惟庸案沒有波及到他,朱元璋還嫁了個女兒給他做兒媳,可爲何還是沒有逃過這一刀呢?

這主要是因爲一方面“胡惟庸案”查了十幾年,能抓的人都已經被抓了,也就是說已把李善長的黨羽給剪除的差不多了,就剩李善長這罪魁禍首了。只要李善長還存在,那麼淮西集團就有可能捲土重來,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還有個原因就是朱元璋此時已老,已沒多少年可活了,也沒耐心再和李善長鬥下去了,所以就要把這不安定因素除掉,以免遺禍子孫。

李善長有沒有在朱元璋手底下活下來的可能呢?難,因爲隨着淮西集團的日益壯大,他也被牢牢綁在這了這個集團裏,就算他下臺了,也依然與這個集團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除非他能下定決然徹底拋棄過往,找個沒人能找到的地方隱居,否則就必然要被君王猜忌。

李善長的死,死的有那麼一點冤,因爲他不是死在自己的罪孽下,也不是不懂急流勇退,一輩子功勳卓著卻活得謹小慎微,而是做不到徹底的淡泊名利,最終沒有躲過君王的屠刀,他是死在了君王集權與利益集團分權的碰撞中,是封建王朝君主專制下的犧牲品,善長不死,淮西不止,可悲又可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