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斯能留在秦國成功當上宰相,他是如何做到的?

李斯能留在秦國成功當上宰相,他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斯,戰國末楚國上蔡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這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斯本爲戰國末期楚國人,早年曾在楚國擔任過掌管文書的小吏,後辭官拜入荀子門下求學,學習帝王治國之術。然而,在學有所成之後,李斯卻並未返回楚國,而是前往秦國求官,並最終出任秦國丞相。而身爲楚人的李斯,之所以最終選擇入秦求官,主要便是源於其以“老鼠哲學”爲立身之本。

悟出“老鼠哲學”後拜師荀子,前往秦國通過呂不韋入仕

李斯能留在秦國成功當上宰相,他是如何做到的?

周赧王三十一年(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李斯出生於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小時候的李斯史料中並沒有太多記載。隨着年歲漸長,青年時期的李斯在當地做了一名掌管文書的小吏,過着平平淡淡的日子。

直到一天,李斯看到廁所裏有一隻老鼠在吃髒東西,受到人或狗的驚擾便逃之夭夭;之後某天又在糧倉裏發現了一隻老鼠在吃囤積的粟米,對人和狗根本沒有畏懼之心,十分的安逸。後來,李斯便從兩隻老鼠的區別中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這便是爲人所熟知的“老鼠哲學”。

戰國末期,隨着世卿世祿制的逐漸崩潰,大量有識之士開始紛紛進入朝堂,追名逐利已經成爲了士子階層的一個普遍現象,悟出了“老鼠哲學”的李斯,也不願再這麼渾渾噩噩的度日。不過,當時列國雖然已經開始大量從民間選取人才,但那也需要你自身有才學,能夠打動君主才行。於是,李斯便辭去了職務,踏上了求學之路。

李斯先拜著名學者荀子爲師,學習帝王治國之術。學成之後,李斯開始爲自己謀求立身之地,時值戰國末期,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之外,其餘六國早已衰敗不堪,如此局勢下,以“老鼠哲學”爲立身之本的李斯,自然不會選擇其餘六國,於是便想去秦國尋求發展。

在向荀子辭行時,李斯說道,“我聽說人如果遇到機會,就千萬不能錯過。現在秦王想吞併六國,統一天下,這正是平民出身的人才施展抱負的好機會。如果地位卑賤,又不想着去爭取功名利祿,那麼和禽獸有什麼區別?只不過白白長了一副人的軀殼罷了。所以,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卑賤,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貧窮。長期處於卑賤的地位和貧困的環境之中,卻還非議他人,延誤功名利祿,標榜自己的與世無爭,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要西行去往秦國,施展我的報復”。從這段話來看,李斯對於功名利祿可謂極度渴望。

李斯來到秦國時,恰好趕上秦莊襄王去世,嬴政剛剛繼承秦王之位。由於秦始皇當時尚年幼,因此朝政大權基本被相邦呂不韋所把持,善於尋找機會的李斯便去拜訪了呂不韋。兩人一番交談之下,呂不韋對李斯很是滿意,將其提拔爲了郎官,由此入仕。

成功遊說秦王獲得晉升,上《諫逐客書》得以留在秦國

郎官作爲秦王的侍從,李斯擔任此職後便有了經常接觸秦王的機會,雖然當時秦始皇的年紀還不算大,並未真正執掌朝政,但隨着李斯接觸秦始皇時間的增長,使得李斯對秦始皇的執政理念和政治理想都有所瞭解,而這爲其日後晉升提供了可能。

李斯能留在秦國成功當上宰相,他是如何做到的? 第2張

隨着秦始皇年歲增長,逐漸開始接觸朝政,李斯也開始尋找機會對秦始皇展開遊說,他表示“如今周王室和六國都已經衰弱,而秦國曆經六代發展已經極爲強盛,因此以秦國的強大,大王的賢明,要掃平六國就如同掃除竈臺上的灰塵一般,一統天下、成就大業,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倘若錯過這個時機的話,等到六國再強盛起來,採取合縱的策略,那時即使黃帝在世,也難以吞併他們了”。

李斯的這個遊說之詞,顯然打動了秦始皇,於是秦始皇將其提拔爲長史,並按照李斯的建議,暗中派人攜帶金銀財寶對各國展開遊說,收買各國實權人物,挑撥離間六國君臣關係,進一步削弱各國君臣關係,同時避免六國的合縱可能。

經過長期的挑撥離間,各國朝政愈加混亂,更從根本上消滅了六國合縱的可能性。之後,秦始皇派兵攻擊各國,果然輕易取勝。眼見李斯的建議效果顯著,秦始皇便又將李斯提拔爲了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蘄年宮之變”爆發,嫪毐被誅除,後又牽連到了相邦呂不韋,結果呂不韋先被罷免,後被逼自盡。之後,韓國人鄭國以修渠的名義來到秦國,實爲刺探秦國情報,並使秦國勞民傷財。事發之後,因呂不韋、鄭國都不是秦國人,於是秦國宗室和大臣都對秦王建議驅逐他國客卿,這就是著名的《逐客令》。

楚國出身的李斯,自然也在被驅逐之列,爲了繼續留在秦國,李斯便上了一封《諫逐客書》,成功勸說秦始皇撤銷了《逐客令》,李斯這才得以繼續留在秦國。

治國理念與始皇相合,朝堂廷辯後得以出任丞相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年),經過長達十年的滅國戰爭,秦始皇終於攻滅六國、統一天下。對於該如何治理這個新生的國家,秦國朝堂曾經展開過一次激烈的討論,而正是這次廷辯,使得李斯最終登上了丞相之位。

丞相王綰當時建議秦始皇,應該將秦始皇的兒子、宗族和功臣分封到燕、齊、楚等偏遠地區,讓他們鎮守各地,以保證國家的穩定。秦始皇並未輕易決斷,而是將此提議公開提出,交由大臣們進行廷議

李斯能留在秦國成功當上宰相,他是如何做到的? 第3張

當時,朝中大臣大多贊同丞相王綰的建議,但時任廷尉的李斯卻說,“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者極多,然而最終還是逐漸疏遠,相互攻擊如同生死之仇。如今陛下統一天下,應該全面推行郡縣制,諸子和功臣重賞便可以了,不應該再採取分封制。這樣可以避免和周朝犯同樣的錯誤,天下人也就沒了異心,這纔是穩定天下的好辦法。”

李斯的提議與秦始皇不謀而合,秦始皇說道,“天下苦戰不休,就是因諸侯林立,如今天下初定,再分封諸侯國,天下便又要陷入戰亂了。想要再次獲得安寧,豈不是難上加難。應該按照李斯的建議辦。”

正是這次廷議之後,李斯真正取信於秦始皇,李斯不久之後便取代王綰擔任了秦國丞相,權勢開始達到人生巔峯。

作爲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對商鞅的功業極爲敬佩,並立志想要超越,如果說商鞅改變了一個國家,那麼李斯便立志要改變一個時代。

正是在李斯的輔佐下,秦始皇開始全面推行郡縣制,在隨後幾年間又先後對文字、貨幣、度量衡、土地制度等進行了改革,併力求在文化與思想上對全國進行統一,在嘗試融合失敗之後,又發動了“焚書坑儒”事件。可以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推行的一系列新政,背後都有着李斯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