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安祿山死後唐朝用了六年才解決叛亂 唐朝爲何花了那麼多年

安祿山死後唐朝用了六年才解決叛亂 唐朝爲何花了那麼多年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唐代和安祿山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爲何安祿山死後,唐代還用了六年才平定安史之亂?有哪些原因?

造反這件事,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重罪,特別是像安史之亂這樣改變了整個大唐局勢的重大事件了。

之所以在安祿山死後,安史之亂還打了六年,裏面的原因有三點,且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點,唐王朝被安祿山打了個措手不及,實力大損

在安史之亂前後,流傳着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公元754年,楊國忠告誡唐玄宗,安祿山一定會造反,唐玄宗不信;

太子李亨也上書告誡唐玄宗,讓他警惕安祿山,唐玄宗依然不信;

直到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率領范陽、平盧、河東三個藩鎮的唐兵和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以討伐楊國忠爲由在范陽起兵時,唐玄宗依舊不信安祿山造反了。

安祿山死後唐朝用了六年才解決叛亂 唐朝爲何花了那麼多年

《資治通鑑》記載:太原具言其狀。東受降城亦奏祿山反。上猶以爲惡祿山者詐爲之,未之信也。

這便是大唐爲何在安祿山死後還打了六年安史之亂的重要原因之一,統治者舒服久了,缺乏憂患意識,直到七天後,越來越多戰報傳來,他才終於相信,安祿山是真的造反了。

在這種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唐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大唐名將高仙芝、封常清制定了以守代攻的打法,選擇堅守潼關,拖垮安祿山的策略。本來安祿山勢不可擋的氣勢已經被遏制,唐玄宗又聽信太監的話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下一任接手的元帥哥舒翰在一番思量後,發現還是高仙芝的方法最好,兩位名將在戰略上都覺得防守是遏制安祿山攻勢最好的辦法,惋惜,唐皇不聽。

這就是傳說中的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唐玄宗逼迫哥舒翰放棄防守正面迎敵,一邊是剛剛招募的遊兵散勇,另一邊是久經戰陣的判軍,最終二十萬唐軍逃回去只有幾千人。經此一役,唐代的劣勢越來越大,甚至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這便是第一個原因,安史之亂一開始唐代的主力便遭遇了慘敗,高級將領也損失慘重。

第二點,安祿山的死是內部叛亂,且並沒有造成大規模火拼

我們瞭解凡是涉及權力過渡的問題,必須要考慮繼承者所採取的方式是否對組織整體實力造成了影響。在安慶緒繼承帝位的問題上,造成的影響就相對較小,因此,對組織實力的影響也小。

那麼,爲何安慶緒身爲次子還是從父親手中奪權,遇到的阻力反而很小呢?

安祿山死後唐朝用了六年才解決叛亂 唐朝爲何花了那麼多年 第2張

說到這件事,就要涉及到以下三個問題:

1,安祿山集團權力繼承人;

2,刺殺安祿山的執行人是誰;

3,策劃刺殺安祿山行動的負責人是誰。

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在他造反那年的夏天被封爲駙馬,唐玄宗特令其定居長安(也有監視、威懾安祿山的意圖,類似於人資),當安祿山造反的消息確定,安慶宗就被憤怒地唐玄宗賜死了。所以,雖然安慶緒身爲次子,但他此時卻是合理地順位繼承人,他要繼承安祿山的位置,名義上是說得過去的。

策劃這起事件的人,是安史之亂中少數左右逢源的人,他便是安祿山最信任的軍師兼丞相——嚴莊。

因爲安祿山身體肥胖,連穿衣都要幾個人伺候。在他起兵的時候,身上已經長了許多瘡癤,這種疾病使得他視力漸漸模糊,還要經常忍受病痛折磨,所以他的脾氣越來越差。嚴莊也被安祿山暴怒中抽了幾鞭子,二人之間的矛盾也就此埋下了。

安祿山死後唐朝用了六年才解決叛亂 唐朝爲何花了那麼多年 第3張

恰好安祿山身邊的親信太監李豬兒,因爲小時候被安祿山看上,給強行閹割留在了身邊,所以一直對安祿山懷恨在心。當嚴莊找上他,並稍微許諾好處,李豬兒便答應參與這起謀殺安祿山的事件。

至於性格懦弱,沒有主見的安慶緒在嚴莊面前更是被輕鬆說服,安慶緒這性格從小就被安祿山嫌棄,他對於父親的情感並不濃烈。

事後,在高尚、嚴莊的操作下,安慶緒成功繼承了安祿山的帝位。不過,嚴莊擔心他性格無法壓服大臣,嚴莊便接管了權力,並利用封賞官位來穩固他們奪權的成果。經歷了這位軍師的一番神操作,整個奪權進行得穩穩當當,基本沒有出現不可估量地實力損傷。

第三點、牆頭草史思明

“安史之亂”中,安指安祿山、安慶緒政權,而史指的就是後續的史思明、史朝義一夥了。

安祿山死後唐朝用了六年才解決叛亂 唐朝爲何花了那麼多年 第4張

史思明和安祿山性格頗爲相似,都屬於表面溫順,笑裏藏刀的類型。他跟隨安祿山一起造反,被封爲范陽節度使,手裏控制着十三個郡,合計八萬兵馬。但當安祿山死後,史思明的力量反而超過了被唐軍主要針對的安慶緒,也就是名以上的“燕帝”。

史思明聽調不聽宣,對安慶緒讓他交出兵權的行爲視若無睹,後來史思明在安慶緒派人前去警告他時,毅然選擇了投降唐代。唐肅宗把史思明當做拉攏教程的典範,封他爲歸義王,任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

鄴城之戰後,安慶緒終於無力抵擋,他許諾史思明出兵救他就讓出君王的位置,這位“ 外示順命,內實通賊”的歸義王,在殺死了勸阻自己的軍師耿仁智後,毅然再一次反叛了唐代,接受了安慶緒的勢力,當上了大聖燕王。從此時開始,安史之亂的叛軍勢力領導便由安向史轉變。

所以,綜上所述,哪怕安祿山死後,安史之亂還持續了六年,原因全在於唐王朝內部的決策失誤和宦官弄權,以及外部安史集團準備多年,實力雄厚。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1]趙歌. 唐代宦官專權若干問題試探[D].天津師範大學,2008.

[2]馬強.大動亂時期的士庶遭際與記憶——基於涉及安史之亂出土唐人墓誌的分析[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5(04):22-29.

[3]劉治立.論《安祿山事蹟》自注[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03):26-29+44.

[4]張冠凱.安祿山叛前與各方勢力關係發微[J].晉陽學刊,2018(02):124-129.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