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玄宗當初十分厚待安祿山 安祿山最後爲什麼還要造反

唐玄宗當初十分厚待安祿山 安祿山最後爲什麼還要造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安祿山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受到唐玄宗厚待,安祿山爲何還要發動兵變?

安祿山本來還是比較忠誠的,也想走傳統的出將入相流的,在邊鎮立功,然後去長安做安享富貴。奈何安祿山雖然軍功夠了,但是卻遭到李林甫、楊國忠的一羣朝臣看他不順眼,壓制敵視,唐玄宗也不好與羣臣相違,於是爲了獎賞安祿山,讓他多領了幾個軍鎮。這麼一來就拖了不少時間,到後來安祿山反唐前自己也在想辦法派人在長安活動,想去長安做官,但一直沒能成功,反而令安祿山在軍中威望大增。

結果後來唐玄宗爲了試探安祿山是否忠誠,召安祿山來長安,安祿山以爲唐玄宗這是準備讓自己去長安享富貴,於是開心地跑到唐玄宗面前,結果卻很失望。自己被卡在節度使的位置上,而手下一幫人還眼巴巴地看着想上去,於是這才起了反叛的心思。但是考慮到自己雖然按照唐代來說算是漢人一代,但本質上還是胡人一代,萬一自己起兵手下有將領爲了升上去把自己砍了,自己就完了,所以開始逐步在軍中搞一部分番將替換,與自己的漢將親信搞制衡,近衛將領換了免得反叛。

唐玄宗當初十分厚待安祿山 安祿山最後爲什麼還要造反

其實本來安祿山的身體狀況就有些不好了,安史之亂爆發後沒幾年,安祿山就病奄奄一息,要是再拖個幾年,安祿山自然去世沒準還能混個大唐忠臣的好名聲,但即便如此,手下的田承嗣之流的邊軍依然支持他,可見安祿山的反叛很有可能本身就順應了邊軍很多人的意思。甚至薛仁貴的孫子薛嵩、薛岌他們都跟着安祿山,難道有河東薛氏的暗中支持?

唐玄宗當初十分厚待安祿山 安祿山最後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2張

所以這種看法認爲,安祿山之所以反叛,是由於李、楊爲代表的羣臣想打壓安祿山,令唐玄宗破壞了出將入相的傳統,安祿山上升通道被堵死,而下面的將領又想升上去,畢竟大家都不想永遠在邊境苦寒之地與蠻夷苦苦鏖戰。於是安祿山察覺到這樣下去,自己可能就成了下面將領的擋路石與發泄口,在對唐玄宗最後的期望轉爲失望後,索性藉助邊軍的集體意志直接反叛。

均田制是與府兵制相配合的經濟制度,但任何王朝建立都難以避免土地兼併的總趨勢,均田制崩潰不可避免,這使府兵失去閒暇,難以自備武器,大量逃逸,不能承擔兵役。事實上,募兵制建立的目的並不是減少軍費開始,由於府兵本就義務服役,而募兵則需要軍餉。在府兵大量逃逸的背景下,朝廷爲了繼續維繫規模龐大的大軍才轉向募兵制。

唐玄宗當初十分厚待安祿山 安祿山最後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3張

安史之亂髮生不應簡單從安祿山、李隆基、楊國忠等人互動關係的視角去分析,應當關注天寶年間的結構性問題:1.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形成軍鎮是安祿山一呼百應的前提;2.玄宗財政改革造成了士紳與朝廷的離心力;3.科舉官僚與貴族官僚在開元間長期內耗,但保持了朝政的動態平衡,李林甫等貴族一方佔據上風避免紛爭,但無法阻止李、楊等人濫用權力;4.北齊以來,河北與關中長期存在離心力,爲安祿山所利用。安史之亂是各種因素共同造成的,諸如募兵制改革、貴族官僚當政等重要因素,失去任何一個,安史之亂都不可能爆發。

唐玄宗當初十分厚待安祿山 安祿山最後爲什麼還要造反 第4張

唐代體制革新,文武並進,民族風氣銳意進取。不過,唐代的體制也是一錘子買賣,能結出燦爛的果,但是也必然凋零,安史之亂就是唐代必然結果。府兵制崩潰,原本關中一家獨大的強幹弱枝格局無法維持。國家疆域遼闊,統治成本很高,朝廷只能賦權地方。在遼闊的國土上多民族紛繁複雜,地方上必須以武力爲重,藩鎮建立難以避免。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