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玄宗如此厚待安祿山,他爲什麼還要造反發動安史之亂?

唐玄宗如此厚待安祿山,他爲什麼還要造反發動安史之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安祿山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爲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爲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爲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關於安史之亂,以上是我們在歷史課本中看到的內容。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朝歷都有戰亂,規模和影響或大或小,大多數都爆發在國家特別不穩定的時候或者一個朝代的末代。

原因大都是因爲朝廷太過腐敗,領導者平庸甚至暴虐,至使百姓民不聊生,不得不反抗。還有一種情況是,皇帝柔弱,皇室成員或地方上的官員勢力壯大,產生了叛逆的心理,想要自己稱帝,比如說明代的燕王朱棣。

安史之亂的發生顯然是個例外。

唐玄宗如此厚待安祿山,他爲什麼還要造反發動安史之亂?

唐王朝是封建王朝的巔峯,大唐盛世至今引人遐思。它是自秦漢來第一個沒有依靠修長城來抵禦胡人進攻的王朝,而唐玄宗統治的這段時期更是史稱開元盛世。國內的安定環境帶動了文化、經濟的發展,詩題材便是由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還誕生了許多家喻戶曉的詩人,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等。

按理來說,這樣一個盛世王朝應該不易爆發大規模戰亂,唐玄宗也不是一個軟弱無能的統治者,更何況一手發動叛亂的安祿山還深受唐玄宗的信任,沒想到他會發動安史之亂,更沒人想到這場叛亂幾乎將唐朝推向滅亡。大唐帝國由盛轉衰,中原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少數民的優勢地位。

學術界有觀點認爲,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是唐朝對外擴張,導致行政系統以效率爲導向,推動了藩鎮和安祿山、史思明的崛起。對外擴張造成了利益集團對軍權的爭奪,產生了民衆對朝廷的不信任,安祿山趁機做大。

這個故事背後有很多疑點:比如唐玄宗爲什麼會喜歡和信任一個沒有背景的胡人?安祿山放着好好的日子不過,爲什麼在雙方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起兵造反呢?

安祿山深受唐玄宗信重,這是事實。但是他和儲君,未來的皇帝——太子之間的關係就沒那麼美好了。

唐玄宗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對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但作爲父親,他卻不念親情,將兒子送上斷頭臺。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盡人皆知,但在楊貴妃之前,玄宗寵愛武惠妃長達二十多年。武惠妃是武則天的侄孫女,和玄宗生了四子三女,楊貴妃原本的夫君,壽王李瑁就是武惠妃所生。有寵愛在身,武惠妃自然就生髮了其他的想法。

唐玄宗如此厚待安祿山,他爲什麼還要造反發動安史之亂? 第2張

原本唐玄宗的太子是李瑛。但是到了公元733年,武惠妃以宮中有盜賊爲由設下陷阱,將太子李瑛、李瑤、李琚等兩位親王引入宮中,誘使他們穿上鐵甲(這個橋段是不是很熟悉)。武惠妃告訴唐玄宗,他們穿鐵甲要謀反了。武惠妃固然是心狠手辣,唐玄宗下手也不手軟,不分青紅皁白,一日之內將三個兒子全部處死。

李瑛被殺後,武惠妃也沒得逞,忠王李亨繼承了太子之位。有了兄長的前車之鑑,李亨自然處處小心、事事恭謹。然而即便如此,李亨仍免不了被唐玄宗威脅,屢次遭到敲打,好幾次都差點被廢。

作爲太子的李亨會參與國家大政,與一些邊將和朝臣結好。其中,李亨與王忠嗣從小一起讀書,關係非常要好。當時,王忠嗣是唐朝戰無不勝的軍神,官至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可以說,整個唐朝西北乃至河東軍區,都是太子的支持者。

正所謂“太子唯兵強馬壯者得之”。太子有西北軍區的支持,自然讓唐玄宗和李林甫如坐鍼氈。於是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將本是一介雜胡的安祿山扶植爲統領三個軍鎮,擁有20萬大軍的強力節度使。

就這樣,唐玄宗、安祿山與李林甫便結成了難以動搖的三巨頭同盟。

安祿山本身是很有作爲的,經常立功,而且他這個人特別懂得揣測別人的心思。

每次進覲見,他都很表達忠心。在宴會上,安祿山進奏:

“臣生番戎,寵榮過甚,無異材可用,願以身爲陛下死。”

唐玄宗以爲“誠”,甚是憐愛。

安祿山長得很胖,腹垂過膝,自稱得350斤。對於他來說行走都不是很方便,但爲了討得皇帝的歡心,竟能流轉如飛地完成高難度的胡旋舞,其誠心天地可見。想想這個畫面,也是很醉人。不過在唐代,大男人當衆起舞是很常見的,玄宗本人就很愛跳舞。

唐玄宗如此厚待安祿山,他爲什麼還要造反發動安史之亂? 第3張

詩人白居易《胡旋女》還曾借事詠懷:

“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團圓。

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

在唐玄宗看來,安祿山大大咧咧,赤誠忠心,愚鈍可愛,但言語中還不乏幽默風趣。

有次朝見,唐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開玩笑:這麼大的肚子裏面裝的是什麼呢?安祿山卻說他的肚子裏裝的是一顆赤子之心,詼諧中很確切地表達出自己對皇上的赤誠忠心。

這樣伶牙俐齒,知情識趣,怎能夠不讓人唐玄宗喜歡呢。

從其他細節也可看出唐玄宗對安祿山的寵愛。《資治通鑑》載:

“上嘗宴勤政樓,百官列坐樓下,獨爲祿山於御座東間設金雞障,置榻使坐其前,仍命捲簾以示榮寵”。

爲了回報唐玄宗的寵愛,安祿山也使盡各種招數,證明自己對皇帝的忠誠。爲此,他不惜認比自己小16歲的楊貴妃爲母。

除此之外,安祿山還逢場作戲,配合唐玄宗侮辱太子。《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

安祿山在朝時,玄宗命見太子,“祿山不拜。左右趣之拜,祿山拱立曰:‘臣胡人,不習朝儀,不知太子者何官?’上曰:‘此儲君也!朕千秋萬歲後,代朕君汝者也。’祿山曰:‘臣愚,曏者惟知有陛下一人,不知乃更有儲君。’不得已,然後拜。上以爲信然,益愛之。”

唐玄宗如此厚待安祿山,他爲什麼還要造反發動安史之亂? 第4張

安祿山不拜太子,只聽命於皇帝一人,這樣不僅能顯示出他對皇上的忠貞,還可以證明他與太子毫無瓜葛。不得不說安祿山真是識人心,歷代皇帝最防備的人就是儲君,既怕他們無能,不堪重任,又擔心他們野心膨脹,想早日取代自己。安祿山的態度可是唐玄宗最樂於見到的。

安祿山自始至終都認爲李林甫可以扳倒太子,然而李林甫去世後,政敵楊國忠繼承了相位,而太子的地位卻始終屹立不倒。

唐玄宗年歲已高,朝廷內又有太子和政敵,朝廷外有敵對的西北藩鎮,安祿山已經騎虎難下。安祿山之所以能保持這些勢力的優勢,完全是得益於玄宗對他的寵信,隨着玄宗年齡的增大,其他勢力對他的威脅也越來越大,一旦玄宗去世,等待安祿山的必然是被攻訐消滅的命運。

安祿山之所以會拼命,一方面是野心膨脹,富貴險中求;另一方面也是怕玄宗死後,自己被新皇帝打擊。

“自以曩時不拜太子,見上春秋高,頗內懼”,這也是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