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玄宗爲什麼始終不相信安祿山會造反?

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玄宗爲什麼始終不相信安祿山會造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爆發前,羣臣曾多次對唐玄宗預警,但唐玄宗始終都十分相信安祿山,爲什麼會這樣呢?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想起兵造反,保密工作很重要。但造反又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可以瞞住一部分人,卻總有一些精明人可以事先察覺出來。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亂,安祿山起兵前就有很多人向唐玄宗發出了預警。

最早判斷安祿山要造反的人是名相張九齡。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因貪功冒進導致損兵折將,張九齡認爲安祿山有反心,要殺他,但玄宗本着愛惜人才的目的赦免了他。安祿山若死於軍法,不算冤,但在距安史之亂還有二十年,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僅從相貌上就斷定他要反,還真有些冤枉。

天寶初年,安祿山逐步崛起,先擔任了平盧節度使,後又兼任范陽節度使與河東節度使,此時他已有主動擴充實力的意識,反相已現。

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玄宗爲什麼始終不相信安祿山會造反?

天寶六載,安祿山修建雄武城,上奏玄宗,讓王忠嗣派兵協助,其實是想吞併這些軍隊。王忠嗣算是玄宗的義子,能征善戰,忠心耿耿,身兼四鎮節度使。爲了防備安祿山,竟然親自視察雄武城。

當王忠嗣看到堆積如山的糧草與兵器,便起了疑心,因爲契丹、奚等少數民族已被安祿山收拾得服服帖帖,哪裏用得着修這麼大的城池。於是上表玄宗,言明安祿山的反狀。

天寶十一載,楊國忠當上宰相後,一再上奏玄宗,聲稱安祿山必反,甚至與玄宗打賭,看安祿山敢不敢來長安。

天寶十三載,對玄宗忠心耿耿的高力士也對玄宗說:“邊將擁兵太盛,一旦出現禍亂,難以挽救。”同年,太子也上表玄宗,請求誅殺安祿山。

然而,面對身邊親信的一次次預警,玄宗始終無動於衷,反而一次次給安祿山加官進爵,擴大勢力。甚至將告發安祿山的人抓起來,給安祿山送去。玄宗對安祿山的這種信任,簡直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爲何會這樣呢?

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玄宗爲什麼始終不相信安祿山會造反? 第2張

史書記載,說“玄宗尤嘉其純誠”,所以不疑心他。也就是說,玄宗被安祿山那種肉麻的馬屁,虛情假意的忠心給騙了。加之安祿山確實能打。所以,玄宗纔信任並重用他。

然而,玄宗雖然年齡大了,但並不糊塗,不可能被簡單的表象所矇蔽,還是應該從玄宗主觀意識上找問題:

首先,大唐建國以來,從未出現過邊將造反的先例,反而對皇權的威脅,大都來自宮廷內部的鬥爭。

一百多年來,大唐的宮廷政變就沒有停止過。開國伊始,便出現了玄武門之變。

玄宗小的時候,奶奶武則天廢除父親李旦,囚禁他們一家;後來,神龍政變爆發,武則天退位,中宗復辟;接着,太子李重俊發動景龍政變,誅殺武三思;韋后毒死中宗,擁李重茂即位。

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玄宗爲什麼始終不相信安祿山會造反? 第3張

而後,玄宗與姑姑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發動先天政變,收拾了太平公主,這才坐穩了皇位。

開元初年,玄宗與名相姚崇商議,爲了鞏固皇權,採取了三個措施:一是罷黜功臣;二是控制宗室;三是整頓禁軍。

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這些措施效果非常明顯,大唐皇權穩固,物阜民豐,玄宗感覺十分安全,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統兵大將造反這一出。沒有經驗,所以毫無顧慮。

其次,四十年的太平盛世使玄宗十分自信,認爲治理國家沒有那麼難,將朝政委任宰相;軍戎交付邊將,就萬事大吉,自己好高居無爲,享受生活。

從天寶初年開始,玄宗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兩件事上:其一,與楊貴妃享受藝術人生;在梨園與宜春院中沉醉於絲竹齊鳴,翩翩起舞的藝術氛圍中;其二,思慕長生不老,信了“聖壽延長”、“萬壽無疆”這些荒誕不經的謠言。還與道人方士配置丹藥,修身養性,渴望長生不老。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將心思花在了這些地方,花在國事上的精力自然就少了。

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玄宗爲什麼始終不相信安祿山會造反? 第4張

第三,玄宗對當時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認識不足。

當高力士對邊將擁兵太盛,恐生禍亂的疑慮告訴玄宗後,玄宗思慮良久,才緩緩說:“朕自有分寸。”這是因爲,玄宗覺得安祿山沒有造反的理由。在玄宗眼裏,安祿山只是一隻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看門狗,無非是爲了讓他更好的看門,多丟了幾根骨頭而已,能有什麼大事!

囿於時代與身份的限制,當時存在的府兵制變募兵制造成的軍隊私人化;節度使制度造成的邊軍膨脹;啓用胡人將領造成軍隊的忠誠度降低等問題,玄宗都沒有意識到。然而這些問題結合在一起,卻催生了一場足以摧毀一個王朝的叛亂。

綜上所述,由於玄宗的主觀認識不足,使他客觀上充當了安祿山的保護傘,培養了大唐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