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安史之亂爲什麼會爆發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在位時究竟都做了什麼?

安史之亂爲什麼會爆發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在位時究竟都做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唐朝是中國公認的強盛朝代。不過755年安史之亂的爆發造成了唐朝歷史前後分成兩個階段,那麼安史之亂爲什麼會爆發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在位時究竟都做了什麼呢?感興趣的朋友就跟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事實上,雖然安史之亂以後中央權威衰弱,並且百姓遭受戰亂之苦。但是從唐朝在安史之亂以後依然能夠延續150年就可以看出,戰亂之後的唐朝也取得了一系列其他方面的成就(比如對南方的開發、地方鄉村貿易的發展、鹽鐵和漕運的崛起等),帝國尚未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即便如此,安史之亂對晚唐乃至五代、兩宋的影響依舊深遠。那麼這場動亂究竟是怎麼爆發的?作爲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唐玄宗李隆基又應當負有怎樣的責任呢?

均田制瓦解,募兵制助長藩鎮實力

安史之亂爲什麼會爆發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在位時究竟都做了什麼?

均田制是由北魏馮太后改革,在北方長期遭受戰亂,出現了大量無主荒田和失地流民的基礎上推行的。這套土地分配製度保證了土地資源被充分利用、使“耕者有其田”,極大的促進了中原農耕經濟的發展,爲後來的隋唐盛世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隨着社會穩定、國家日漸富足,唐朝人口不斷壯大,到了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終於再次反超了隋朝鼎盛時期。

人口增長的速度遠超耕地面積擴展的速度,人多地少的情況越來越顯著。而此時與均田制配套實行的賦稅制度是租庸調製,這是一種不論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納定額徵稅制度。如此以來,百姓所分得的田地越來越少,所承擔的賦稅卻越來越大。爲了躲避朝廷重賦,許多人選擇賣身爲奴,將戶籍併入門閥世家之中,成爲他們籍下的佃農。就這樣,唐朝土地兼併愈演愈烈,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許多農戶甚至是府兵要麼隱匿人口進入門閥名下、要麼逃遁到南方或地方鄉村等人煙尚且稀少的地方去了。

土地兼併、人口隱匿導致朝廷財政壓力巨大,許多府兵戶籍的流失又引發府兵制的崩潰。此時稅收的基本原則就不應再以人丁多寡爲本,而應當以資產爲宗,就如同唐德宗時期的兩稅法和後世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那樣。奈何唐玄宗要麼沒有意識到危機的存在,要麼出於維護局勢穩定的考慮而不願意進行如此傷筋動骨(朝臣官員大多是門閥世家或庶族地主,均爲土地兼併的既得利益者)的大改革。隨着均田制的逐漸崩潰,原本依託於它的府兵制也支持不下去了,朝廷隨即進行軍事制度改革,以募兵制取代之。

在募兵制度下,軍隊不再是義務制,轉而變成了職業軍人,將士們對直接統帥的認同感遠勝對朝廷和皇帝的忠心。另外在募兵制度下,西北和東北邊區所招募的大多是粟特、契丹等胡人,他們對胡人出身的將領的號令顯然更爲信服。凡此種種,給予了唐朝北方邊鎮實力壯大的機遇,安祿山就是在此背景之下走上歷史舞臺的。

帝王術失衡,新的權力角鬥規則

除了對稅務危機的失察之外,唐玄宗還特別迷信於帝王之術,善於通過平衡朝堂各方勢力,以確保皇帝享有一個權威的仲裁位置。在他四十多年的統治期間,朝中這樣的派系爭鬥始終就未曾停歇過。玄宗前期曾出現文學和吏才兩大派系之間的爭鬥,所謂“文學”是指仰仗科舉選拔上來的朝官,所謂“吏才”則是指從地方上憑藉政績一步步爬上來的朝官,這兩大派系在朝廷上原本僅存在少許偏見爭鬥,卻在玄宗的刻意引導之下漸成水火之勢。

早年間文學科舉派系的代表人物是張說,而吏纔派系的代表人物則是宇文融。後來兩人相繼遠離朝堂,張九齡和李林甫分別接替了文學和吏才的大旗。雙方鬥爭多年,最終以張九齡落敗而結束。然而正當李林甫如日中天之時,唐玄宗再度出手,一面打壓李林甫,一面爲他尋到新的對手。

安史之亂爲什麼會爆發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在位時究竟都做了什麼? 第2張

原來,唐玄宗中期特別寵信武惠妃,武惠妃生有壽王李瑁(另一說,李琩)自幼聰明伶俐,很受唐玄宗喜愛,因此武惠妃就動了立自己兒子爲儲君的心態。爲了達成這個目標,她就必須扳倒太子李瑛,於是在外朝就與李林甫聯合起來。但是李瑛同樣獲得了朝臣的支持,以張九齡爲首一派就是太子的支持者。正因如此,武惠妃始終未能如願,直至去世。

後來張九齡倒臺,李瑛和他的另外兩個兄弟旋即遭受滅頂之災(即著名的“三皇子時間”),儲君位置空虛出來了。此時,武惠妃已死,李林甫又與壽王李瑁同屬一黨,爲防李林甫一家獨大,唐玄宗並未冊立自己喜愛的兒子壽王爲太子,反而選擇了明顯弱勢的另一個兒子李亨。不過太子的冊立只是對李林甫勢力的初步遏制,武惠妃去世以後,唐玄宗藉口心情低迷、急需慰藉的幌子,從壽王李瑁那裏搶走了壽王妃楊氏。通過讓楊氏以道號太真身份入道觀,而後入宮的方式更換身份,後冊封爲楊貴妃。

楊貴妃上位以後,唐玄宗開始扶持她的族兄楊國忠,將楊國忠逐漸培養成爲李林甫晚年最大的政敵。晚年的唐玄宗在生活方面變得日漸奢靡,恰巧楊國忠在斂財方面(主要是由於李林甫不睦的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饋贈)輕車熟路,深的帝心。早期的楊國忠爲了升官而竭力討好李林甫,兩人在構陷太子李亨方面一唱一和,但最終在唐玄宗的設計下,新舊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勢頭日趨明顯。

朝堂如此,軍中也不例外。唐玄宗最初在西北邊防軍所倚重的是王忠嗣,而後由哥舒翰接任,同時又在東北邊防軍扶持安祿山。至於安祿山和楊國忠之間的矛盾,對於唐玄宗而言也是樂見其成的。只是讓唐玄宗沒有想到的是,隨着均田制、府兵制的瓦解,大唐的權力爭鬥規則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張說、宇文融、張九齡、李林甫、李瑁等人,如果缺少了皇帝的支持將一無所有。然而安祿山和哥舒翰不同,他們在邊關鎮守多年,在當地擁有極高威望,並且手握重兵。這些軍隊當中有許多是當地胡人,並且極有可能與安祿山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因此出現了私軍傾向,成爲安祿山重要的政治資源。

不論是張九齡還是楊國忠,甚至是李林甫,都對地方藩鎮軍閥的崛起如鯁在喉。他們當中即便有人爲了拱衛自身權勢而提拔外藩,卻也處於政治嗅覺看到了地方勢力做大對帝國中樞的威脅。然而唐玄宗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然沉迷於自己的權術遊戲之中,渾然沒有察覺各方力量早已失衡。即便楊國忠屢次提醒皇帝謹防安祿山造反,也僅被置於一旁,權當朋黨之爭而已。爲了取信於皇帝,楊國忠竟然突擊安祿山在長安的府邸,並逮捕和殺害了安祿山多位親信。此事被安祿山認爲是朝廷風向的轉變,直接激怒了安祿山,讓唐玄宗措手不及。

綜上所述,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它爆發的原因在於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瓦解,導致經濟基礎和權力結構發生變化。而唐玄宗既未重視經濟層面的危機,並推行改革,同時在熱衷於帝王平衡權術的同時,未能注意到權力鬥爭規則的變化,終於在一系列失誤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誘發了安史之亂。

當然,安史之亂的影響不僅僅侷限於唐朝,它對五代乃至宋朝均產生了深遠影響。五代時期的北方藩鎮大多胡人,並且其所盛行的“假子”制度(即收傑出將領爲義子)更是從安祿山時期開始盛行。安史之亂以後,北人南遷浪潮加劇,南方獲得進一步開發,到了兩宋時期南方已經成爲中國新的經濟重心。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