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唐玄宗時期的軍事管理制度是怎樣的?長安爲何會在安史之亂中失守?

唐玄宗時期的軍事管理制度是怎樣的?長安爲何會在安史之亂中失守?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髮生於公元755年,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這場浩劫持續了七年零四個月。這場戰亂涉及超過四十萬的士兵,死傷百姓無數,唐朝元氣大傷,死傷人數不計其數,西部也因此失守。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公元763年,禍患平定,唐玄宗退位,以太上皇身份入蜀,太子李亨登基,在這之前,是於馬嵬坡下絞殺楊貴妃,楊國忠被分屍。

唐朝自從開國以來,安定繁榮,物阜民豐,對於老百姓來說,這場戰役來的突然,如同場瘟疫。可是對於唐朝中央,禍根卻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深種。

唐玄宗時期的軍事管理制度是怎樣的?長安爲何會在安史之亂中失守?

唐初尚武,自李世民開始,遼東地區,吐谷渾以及突厥全境均被平定,中華土地上從南北朝開始,達到了大一統局勢下又一次全盛。遊牧民族爲了向大唐表示敬意,以“天可汗”稱呼太宗皇帝,這後來成爲唐初一個標誌性名詞。

地方大了,就得管。

唐玄宗開始,施行別具特色的地方管理系統:在全國開設十個軍鎮,認命九位節度使,管理邊境。所謂節度使,可以淺顯理解爲軍事長官。

爲什麼說“別具特色”呢?因爲唐玄宗以前,軍事管理不是這樣的。

北朝時期,西魏的大權臣宇文泰爲了迎合多國爭霸的目標,首創府兵制度,即全國兵農合一,平時耕作,兼顧操練。這樣即可以給前線帶去源源不斷的糧草,又可以保證兵丁充足。隋唐繼承了該項制度,並且有所發展,在全國各地設置折衝府,即基層軍事訓練組織,特點有二:1.規模小且普遍,唐代共計近700個。2.從民間招募士兵加以訓練,可以看作學校,培養出來的軍人忠心愛國。

發展到唐玄宗時,以募兵制取代折衝府,顧名思義,直接招募現成士兵,極像現代的“僱傭兵”,少了忠誠。同時,節度使替代了府兵制,使地方軍事首領權力膨脹,逐漸發展成軍閥

到742年,安祿山已經是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河北,山西一帶),手握15萬大軍。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爲理由從范陽起兵,僅用一個月,拿下河北山西大部分地區。

但是按理說,唐玄宗即便獲得消息稍晚,軍事實力還是佔據優勢的,僅僅調度過來鎮守潼關的人馬就足有20萬,他們因爲在“家門口”作戰,糧草與武器相對充足。更不要提鎮守在西域可以前來勤王的幾萬大軍。除此外,名將十餘人,注意,是“將”,不是小頭頭,他們身經百戰,經驗無數,諸如高仙芝,郭子儀,李光弼,均參與其中。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敵人打到了天子腳下,長安失守?

答案卻相當簡單:安祿山用計,唐玄宗中計。

唐玄宗時期的軍事管理制度是怎樣的?長安爲何會在安史之亂中失守? 第2張

在安史之亂的高潮階段,唐玄宗先是聽信讒言,把主將封常清,高仙芝斬首。後任命哥舒翰爲將領把守潼關,他採取的作戰計劃是“堅守不出”,用時間消耗敵人。安祿山則假裝實力薄弱,以散兵遊勇充當前鋒,企圖讓哥舒翰輕敵之下貿然出擊。

敵人的計策沒能騙過守城將領,卻騙過了唐玄宗,加之有宦官等人在旁邊慫恿,皇帝逐漸失去耐心,急令潼關出兵。

那一場戰役裏,安祿山於狹路設伏兵,誘敵深入,後又投以火石。潼關的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只活下來8000人,將軍哥舒翰成爲俘虜,後被安慶緒所殺。

得知門戶被破以後,唐玄宗命陳玄禮整理六軍,帶着皇親國戚家眷財務棄宮而走,長安失守。

穩操勝券,卻一點都不從容。一副好牌,全都打爛了。

安史之亂可謂“教科書”版本的戰役。於安祿山、史思明而言,靈活運用“設伏兵”之計;於唐朝中央決策者,卻是把軍中大忌都犯全了:聽信讒言、疑心手下、臨陣換將、冒然出擊……

唐玄宗時期的軍事管理制度是怎樣的?長安爲何會在安史之亂中失守? 第3張

且說這老皇帝一行人,顫顫悠悠來到了馬嵬坡,說沒有方寸大亂,那是假的。好在太子李亨和陳玄禮還有主心骨,他們好說歹說讓玄宗把楊貴妃、楊國忠都殺了;而後“請”皇帝下臺,禪讓皇位於太子,是爲唐肅宗。

肅宗火速任命李光弼,郭子儀爲主將,後又遣快馬急招西域守兵回京勤王。不到一年,長安、洛陽均被收復。

史學家說馬嵬坡是一場計劃已久的“政變”,李亨就是想把父親逼到角落,交出權力。

但說實在的,政不政變已經沒什麼所謂了,因爲在那時候一切早就脫離了唐玄宗的控制。這也難怪,爲什麼明明一場浩大的戰爭史,到了馬嵬坡,就成生死訣別的愛情故事了。因爲在政治上,彼時玄宗已不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