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是什麼 安祿山造反的機會是誰給的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是什麼 安祿山造反的機會是誰給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安史之亂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唐朝由盛轉衰是由於“安史之亂”。那引發安史之亂的原因又是因爲什麼呢?又是誰給了安祿山起兵反叛的機會呢?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是什麼 安祿山造反的機會是誰給的

唐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強盛的朝代,而唐玄宗在位時期唐朝的強大和富庶更是達到了歷史的巔峯,世稱“開元盛世”。詩人“杜甫”回憶開元盛世的景象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然而,一場安史之亂使得當時世界最強盛的唐帝國元氣大傷,唐王朝也就此走向了衰落。對此,歐陽修認爲“嗚呼,女子之禍於人者甚矣。”歐陽修把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和一個時代衰落的原因統統歸咎於楊貴妃一個女人,顯然是很不客觀的。那麼根本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是什麼 安祿山造反的機會是誰給的 第2張

2007年11月,美國科學院院刊刊發了香港大學章典等研究人員發佈的一篇《關於氣候變遷與戰爭相互關係》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用數據證明了這樣一個理論:氣候戰爭理論,即氣候變化與災荒、戰爭等災難密切相關,是全球範圍內的一個歷史規律,也就是說,在氣候寒冷的時期容易發生戰亂。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東漢以後至隋唐之前三百多年的大冷期,不僅中原地區國家分裂、戰亂頻繁、災荒不斷,而且北方遊牧民族也紛紛南下,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紛亂局面。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是什麼 安祿山造反的機會是誰給的 第3張

在此期間,北方農業區大幅度向南退縮,遊牧業甚至推進到了華北平原。那麼是否可以用“氣候戰爭理論”來考察一下安史之亂呢?進一步分析就能夠發現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的,近年來,衆多研究成果證明,安史之亂髮生的唐朝是一個氣候溫暖的時期,而適宜的氣候條件促進了農業的生產。這是唐朝中期前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的環境條件。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根據歷史資料和考古文獻研究了我國近五千年來的氣候變遷,他的研究表明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幾個氣候溫暖時期”中的一個。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是什麼 安祿山造反的機會是誰給的 第4張

爲了對安史之亂髮生時的氣候背景有更清楚的印象,這裏借用唐詩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氣候狀況。唐朝詩人杜牧曾有一首名詩《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說的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楊玉環酷愛吃鮮荔枝,因此唐玄宗不惜調動國家的驛站系統,用快馬星夜馳騁,從幾千裏外運送荔枝到長安城外的華清宮。而楊貴妃所吃的鮮荔枝並非來自今天盛產荔枝的廣東,而是四川。這是因爲當時的四川不但出產荔枝而且品質極佳,但是今天的四川卻不適宜種荔枝了。這也從側面說明唐代的四川它的氣候比現在的更加溫暖溼潤。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是什麼 安祿山造反的機會是誰給的 第5張

而通過這個氣候例子說明,在安史之亂以前,唐朝境內的氣候變化還沒有到達引發社會災難的嚴重程度。事實上,直到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社會呈現出的完全就是太平盛世的景象,而恰恰是在這樣的氣候適宜的時期,發生了這次規模和破壞程度極大的戰亂。這場由軍閥發動的軍事叛亂,不是饑荒引發的暴動或是外族入侵,也不是因爲自然災害或社會壓迫所導致的“揭竿而起”,更不是遊牧民資的侵入,它與災荒、飢餓等似乎沒有直接的聯繫。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是什麼 安祿山造反的機會是誰給的 第6張

而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學者們發現,儘管當時中國中東部地區還處於溫暖的時候,一個低溫而乾旱的氣候週期已經在高緯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區悄然啓動了。北方遊牧民族生活在農耕社會的邊緣地帶,這些地帶氣候多變、環境惡劣、資源匱乏。每當氣候變冷時,這些邊緣地區總是最先受到影響。除了溫度下降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降水量的減少,由於遊牧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本來降水量就普遍低於農業區域,而且雨量極不穩定,因此降水量的減少對於遊牧社會的的影響就更加明顯。

氣溫下降,降水減少,草原的載畜量也會相應降低,這時候他們的遊牧範圍也必然向着低緯度低海拔的溫暖區域轉移。遊牧民族的轉移必然會對農耕社會形成侵擾,而正是唐代中期周邊遊牧族羣頻繁侵擾的推動因素。這種侵擾必定會引發頻繁的戰爭,而戰爭又會促使遊牧國家的產生,在遊牧民族中,當兩個大的部落之間發生衝突時,大部落下面的小部落就會聯合起來互相對抗,但是衝突結束後,各個小部落組成的聯合體就會弱化和解體。但是遊牧社會與農耕國家發生長期戰爭,遊牧社會就會凝聚成部落聯盟,甚至建立國家。當這些草原國家逐漸形成後,唐王朝所承受的軍事壓力就越來越大,正是這種軍事壓力給安祿山提供了叛亂的條件和機會。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是什麼 安祿山造反的機會是誰給的 第7張

唐朝的邊境形式是從唐朝中期以後開始逆轉的,由於氣候變遷,遊牧民族開始向比較溫暖的農耕地區轉移,唐朝的邊境受到了突厥、吐蕃、契丹等遊牧社會的不斷侵擾。唐朝的西北東各處邊境局勢嚴重緊張,唐朝的邊疆開始陷入了全面危機之中。這時的唐軍被迫在多條戰線作戰,頻繁而長期的邊境戰爭,使唐朝原有的府兵制遭受巨大損失,長期需要鎮守邊境的軍隊形成了新的鎮軍制度,這也代替了原有的府兵體制。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是什麼 安祿山造反的機會是誰給的 第8張

鎮軍制度直接由地方節度使招募並進行管理,也就是說節度使對於他們有着絕對的控制權,雖然因爲節度使有效的遏制了遊牧民族的侵犯,但這種兵爲將有的制度也導致了安祿山這類軍閥的產生。唐朝以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以後,各邊鎮的節度使紛紛招募能征善戰的少數民族士兵入伍,同時唐朝對邊境的一些遊牧民族採取了懷柔、利用、控相結合的策略,收編他們加入唐軍。既加強了邊防防禦,也削弱了敵人的力量,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參軍成爲大量善於騎射的遊牧民族的謀生之路。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是什麼 安祿山造反的機會是誰給的 第9張

大量的少數民族士兵加入了唐軍之中,這就爲安祿山這樣的野心家提供了條件,安祿山本人就是來自營州的胡人。據史書記載,安祿山是個懂多種少數民族語言的買賣人,參軍時已經三十多歲了,他聰明能幹又是買賣人,生活應該比一般牧民要好。但他以三十歲的年齡去從軍可見也是走投無路時的一種選擇,對於一般少數民族的成員,從軍更是具有吸引力,因此,邊境唐軍中少數民族官兵逐漸就成爲了主體。當時唐朝爲了守邊,一共設立了十個邊鎮,而安祿山由於屢立戰功,加之爲人狡詐、圓滑,深得皇帝信任,他一人獨攬了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的節度使,這三個邊鎮成爲了安祿山起兵的“根據地”。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安祿山聚集起了一支忠於他的私人武裝力量,這是一支以蕃族爲基本力量的隊伍。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是什麼 安祿山造反的機會是誰給的 第10張

據史料記載,安祿山造反時擁有“諸蕃馬步十五萬”,正是憑藉這支強大的私人武裝,安祿山成功地爲唐朝擊退了邊境地區遊牧民族的侵犯,也是依靠這支武裝,安祿山發動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