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百家姓》中錢姓爲什麼能排在第二位,原來是這個原因

《百家姓》中錢姓爲什麼能排在第二位,原來是這個原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年爲吳越國王錢弘俶“納土歸宋”1040週年。當年,錢弘俶遵循祖訓,以蒼生爲念,歸於宋朝,實現中華一統,受到史家的讚頌。在這值得紀念的日子裏,我們緬懷江南文化的奠基人,五代十國吳越國創建者武肅王錢鏐。

由於錢鏐的戰功顯赫,曾獲得唐王朝頒發的鐵券金書,俗稱免死牌。中國曆朝歷代所賜予的“鐵券”不勝枚數,然而,隨着歷史的變遷,大多灰飛煙滅,唯有錢鏐的鐵券金書,經歷千年,飽經磨難,奇蹟般地被保存了下來:由浙江嵊州長樂錢氏後裔捐獻給國家,成爲國家博物館一級珍貴文物向世人展示。那麼鐵券金書究竟是怎麼來的?它有什麼作用?

歷史上的鐵券金書

鐵券金書,也稱丹書鐵券、金書鐵券,是古代皇帝與臣子所訂的契約,用丹砂或金等寫在“鐵券”上,故稱“金書鐵券”,因具有刑罰豁免權,俗稱免死金牌。鐵券外形如筒瓦形的鐵製品,兩券合而爲一整體,左券頒給功臣,右券藏入皇家內府或宗廟內,遇到特殊情況,將兩券合在一起,以驗真假。鐵券上的信詞,最初用丹砂填字,合稱“丹書鐵契”。後梁用銀粉填字,故《資治通鑑》作“銀券”;隋時用金填字,亦稱 “金書”,遼代用金填字,故《遼史》作“金券”;《明史》則因鐵券可世代相傳而稱爲“世券”。許慎《說文解字》裏說“符,信也”。據考,先秦時代,符節是用作憑證的一種信物,一般用竹木做成。《信陵君竊符救趙》的符就是國君的信物。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考證,丹書鐵券發明人爲漢高祖劉邦。史載:劉邦建立漢王朝後,“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於宗廟”。丹書鐵券中的誓詞有“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漢高祖爲籠絡功臣,給功臣頒發“丹書鐵券”作爲褒獎。他大概覺得竹木易朽,不足以表達自己擁有天下並與功臣世代永享富貴爵祿的決心,遂易之以鐵。《後漢書·祭遵傳》:“丹書鐵券,傳於無窮。”受賜者莫不感到皇恩浩蕩,世代效忠朝廷,將其裝進金匱藏於用石建成的宗廟內。

其實皇帝信誓旦旦,但認真兌現承諾的並不多。如韓信、彭越等都是大功臣,結果都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至於功臣子孫更無免罪特權,稍觸刑律,即繩之以法,如丞相陳平的後裔搶人老婆,被處以死刑。史學家司馬遷曾作統計:“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漢武帝太初時,只過了一百年,僅有五個功臣後裔保留封爲侯爵,其餘均因犯法而獲死罪。

自漢高祖開啓以鐵契褒獎、籠絡功臣的先例,後世帝王紛紛仿效,所謂“後代承業,習而不改”,他們認爲這種政治策略和手段對於加強統治權力十分有效。三國時期,爲籠絡周邊少數民族,蜀漢對南中諸夷、曹魏對關隴氐、羌,都賜予鐵券與之會盟。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丹書鐵券的誓詞,由漢初的世襲爵祿一改而爲免除死罪。唐代免除受賜者叛逆罪之外的死罪一次或數次,成爲唐政府賞賜鐵券的主要內容。唐末,不僅受券者有免除死罪的特權,還涉及寬宥其子孫死罪特權。

文學作品也有渲染鐵券金書,以增加其神祕感和影響力的。小說《水滸傳》第九回寫店主人介紹柴進時說:“俺這村中有個大財主,姓柴,名進,此間稱爲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喚做‘小旋風’。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孫。自陳橋讓位,太祖武德皇帝欽賜予他‘誓書鐵券’在家……”第五十二回再次寫柴進道:“小人是柴世宗嫡派子孫,家間有先朝太祖誓書鐵券。”此“誓書鐵券”,是“丹書鐵券”的一個異稱,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從後周柴家手中謀得皇位,賜柴氏“丹書鐵券”,柴氏後人犯罪不得施刑,歷史上確有依據。

錢鏐對中華一統的貢獻

《百家姓》中錢姓爲什麼能排在第二位,原來是這個原因

晚唐五代十國被史學家稱爲“亂斯極矣”,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災荒頻仍,北方十室九空, “江南大旱,飢人相食”,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吳越國王錢鏐就生於其時。他出身貧寒,少喜習武,因系長子,16歲便冒險去海鹽等地,販賣私鹽至安徽等地,換回錢糧侍奉父母。21歲時,錢鏐投身行伍,“驍勇絕倫”,膽識過人,受到石鏡鎮指揮使董昌的重用。879年黃巢起義軍進犯臨安,錢鏐以少敵多,巧妙地解圍。880年,唐朝內亂四起,爲保護地方安定,董昌、錢鏐建立“八都軍”。董昌其人缺少遠見,昏庸殘暴,野心日增,他與錢鏐歷經四年艱苦戰鬥,平定浙東觀察使劉漢宏叛亂後,僭位稱帝。

895年,唐朝封錢鏐爲浙東招討使,討伐董昌。錢鏐初念董昌提攜之恩,且又是同鄉,兩次勸告董昌不可叛逆。董昌卻聯合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偷襲蘇州、杭州,才使錢鏐下決心攻克越州(紹興),董昌在被押赴杭州途中,自慚無顏,投江自殺。

897年,錢鏐討伐董昌有功,唐昭宗特賜“金書鐵券”,鐵質形如覆瓦狀,中穹旁垂,質如綠玉,上嵌金字350個。在詔文中,唐昭宗褒獎錢鏐削平董昌的功績,稱讚他“披攘兇渠,蕩定江表。忠以慰社稷,惠以福生靈……志獎王室,績冠侯藩”。他稱錢鏐的功勞“雖鍾繇刊五熟之釜,竇憲勒燕然之山,未足顧功”。因此,他“用賜其金版,申以誓詞:長河有似帶之期,泰華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永襲寵榮,克保富貴。”鐵券的主要內容是記載被賜者征討董昌的功績,券文明言“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這是皇帝賜給錢鏐的獎賞和信物。清朝吳任臣在《十國春秋》中稱鐵券:“晶光閃爍,天語溫純。”

錢鏐獲得這道“金書鐵券”時,感動得哭了,他說:“我才46歲,就受到皇上如此厚賞,恩重難報啊! ”並以此諄諄教導自己的子孫:“要謹當日慎一日,誡子誡孫,不敢因此而累恩,不敢因此而賈禍。”同年十月,錢鏐請文學家羅隱起草《謝賜鐵券表》,向朝廷致謝。

江南文化的核心爲五代吳越國文化,宋人編《百家姓》將錢家排在僅次於趙宋皇家的第二家,表明世人對錢氏家族的家國情懷的肯定。錢鏐平息戰亂後,維護地方安寧,建立吳越王國,定都杭州達八十餘年,造就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格局,構建了富有特色的江南水鄉文化。錢王的仁慈和賢明,使西湖化解了“千年之劫”。據記載:當時中央政府准許錢鏐造一座王府,風水先生認爲填了西湖造王府是最佳選擇,這裏風水好,有王氣,錢家可享有千年江山。錢鏐堅決不同意,說:“百姓靠湖水爲生,無水即無民,我還要王氣幹什麼?”他不但沒填西湖,還招募了7000名“撩淺軍”,專門從事西湖等水域的疏浚工作,後人有“留得西湖翠浪翻”的詩句讚頌錢王。

錢鏐對杭州先後進行3次擴建,大大拓寬了杭州城的範圍,杭城留下的“百井坊巷”中那99眼井,就是錢王開鑿的,故俗稱“錢王井”。錢鏐同時發展經濟,扶植農桑,開拓海運,擴大貿易,將杭州建成了“富甲一方”的“人間天堂”。據史料記載,隋末唐初杭州戶籍僅15380戶,至五代吳越盛時人口激增至10萬餘家、50萬人。

錢王重視蘇南重鎮蘇州,虎丘塔亦爲錢王所建。他派出第六子錢元璙(公元886-942)前往駐守。元璙最喜園林,治理蘇州30年,頗有政聲,特別是其於蘇州園林建設的貢獻澤被後世。五代詩人貫休曾寫詩讚錢鏐道“一劍霜寒十四州”,成爲一時豪傑。

81歲時,錢鏐在杭州病亡,諡號武肅。他遺言要“子孫善事中國”,“如遇真主,宜速歸附”,立下 “八訓”等,後演繹成著名的“錢氏家訓”,使後裔長期受益而人才輩出。對錢鏐的功績,後人口碑不絕,蘇東坡寫下《表忠觀記》的文章。江浙等地更有不少奉祀他的祠廟。北宋歐陽修曾說:“獨錢塘自五代時,知尊中國,效臣順,及其亡也,頓首請命,不煩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樂。”

趙匡胤稱帝建宋,統一全國。978年,第五位吳越國王錢弘俶,爲生靈免遭塗炭,遵循武肅王錢鏐的祖訓,將所轄的一軍13州86縣、550680戶全部獻給北宋王朝。

鐵券金書曾飽經磨難

錢鏐的鐵券金書經宋代陸游、明代劉基等人題跋,還呈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明成祖和清高宗等六位帝王御覽,成爲國寶。歷經戰火風雨,顛沛流離,這件國寶能完好地保存下來,成爲佳話。

錢弘俶歸寧後遷宮至河南南陽並死於那裏,但“鐵券金書”及歷代皇帝所賜的竹冊、玉冊、詔誥等家傳文物仍留在杭州錢氏祖廟。淳化元年(990),杭州官員將鐵券等全部吳越舊物運到汴京獻給宋太宗。爲安撫錢氏,宋太宗觀賞鐵券後下詔,將鐵券等歸錢弘俶之子安僖王錢惟濬保管,錢惟濬去世後交給他的弟弟錢惟演收藏。錢惟演去世後,鐵券交給他的二子錢晦保管,繼而又轉給錢惟演之孫錢景臻保管。

《百家姓》中錢姓爲什麼能排在第二位,原來是這個原因 第2張

熙寧八年(1075)三月,錢景臻做了宋仁宗女兒秦魯國大長公主(1060—1146)駙馬,“金書鐵券”開始珍藏在錢景臻的駙馬府。錢景臻跟大長公主結婚後受封會稽郡王等。大長公主聰明賢惠,是宋仁宗最喜歡的女兒。金人入侵,她變賣全部家產,支持朝廷抗金。徽欽二帝被擄,在趙宋皇室南渡後,她說,國不可一日無君,遂召集皇族、大臣,主持推舉康王趙構爲皇帝。

紹興元年(1131年),錢忱奉母之命隨宋室南遷,居台州府所在地臨海。錢氏居住到台州以後,逐漸成爲台州的大族、望族。紹興四年(1134)夏,宋高宗賜大長公主第“一行”宅,並御題“忠孝之家”四個字,讓她安享榮華富貴。“一行”宅位置,在今浙江省臨海市台州中學老校園的東側。“鐵券金書”由錢忱攜藏在臨海宅第,成爲台州錢氏的“族寶”。南宋德佑二年(1276),當元兵將至天台時,錢氏家人負鐵券逃難,死於途中,鐵券不知去向。然而蒼天有眼,56年之後的元順二年(1331),“鐵券金書”被一位漁人從澤庫的深水中撈了上來,賣給了鄰近村的一個老學究。錢氏14世孫錢世珪(1276-1346)用10斛谷買回了“鐵券金書”。但是浸水太久,嵌在“鐵券金書”後半段的金字剝落了許多。“鐵券金書”長留臨海達767年之久,世守不墜。

文學家陸游83歲時寫了一篇《跋唐昭宗賜錢武肅王鐵券文》,裏面有如下記載。紹興六年(1136),在他十二三歲時隨母至姨母家,拜見了老長輩大長公主,看到鐵券、節度使印等寶物,他說:“鐵券實藏臥內,狀如筩瓦。今七十餘年,乃得見錄本於武肅諸孫槱家。後十字,蓋文僖手書。某家舊藏文僖書帖,亦有押字,皆與此同。武勝軍節度使印,則文僖尹洛時所領鄧州節鉞也。開禧三年六月乙巳,山陰陸某謹書。”

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在《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寫道:“券藏白石村民錢文川家。”1895年,嶺外錢村發生了一件怪事,日夜有人看守的鐵券,竟被人從宗祠裏盜走,1901年長樂鎮的錢氏後裔花了400兩銀子從一個常熟人手中再次買回鐵券。錢氏後裔爲慶賀鐵券回家,演戲10天。

在嵊州縣誌中記載,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長樂也被日軍佔領。長樂錢氏族人爲防鐵券遺失,商定將鐵券藏在錢賡麟家的深井裏。據錢賡麟的兒子錢文漢先生回憶:七十年多前,當鐵券送到了他家時,其父母爲使鐵券不損壞先是塗油,後是封蠟,最後將鐵券先用棉線纏好再封上蠟,用線捆好投入自家的井裏。此井到秋天水清,一眼見底,文物容易暴露。錢賡麟夫婦每天晚上從外面挑回一擔泥倒入井中,將井水攪混。從此,錢賡麟一家人要到很遠之地挑水吃。堅守七年,抗戰勝利。當年11月,天氣已冷,錢賡麟喝口白酒,下井取出鐵券,剝開來看,保存完好。

1949年5月,長樂解放,錢氏族人感到人民政府可以信賴,遂將鐵券獻給國家,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保管。鑑於此物的重大歷史文物價值,1959年,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將鐵券收藏。

鐵券金書文化價值永恆

國家博物館珍藏着具有千餘年曆史的吳越國王“鐵券金書”,後世的鐵券多系參照這一鐵券製作的,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明成祖、清高宗(乾隆帝)等六位皇帝曾御覽,其中朱元璋御覽了兩次,乾隆皇帝則在覽後歸還時親作“觀鐵券歌”詩文賞賜,並依其形制頒發給功臣、重臣。可以說唐、宋、明、清頒發的鐵券,形制相仿。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想仿效古代帝王表彰開國功臣,賜給鐵券,但無人知曉鐵券的形制。這時翰林學士、文學家危素說,臨海錢氏藏有鐵券,於是朝廷遣人到台州。錢氏後人接到聖旨,速將“鐵券金書”和錢氏五王畫像送到京城。朱元璋與丞相李善長、禮部尚書牛亮等觀賞後,照樣雕了一個模子,並翻刻製成木刻鐵券。錢氏後人仍將“鐵券金書”帶回臨海以世代寶藏。鐵券進京,讓朱元璋的朝臣們大開眼界,他們爭相吟詠,唱和不停,文壇領袖宋濂還撰文《送錢允一還天台序》來紀念此事。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高宗弘曆第三次南巡時欲一睹這稀世寶物,錢選等人把“鐵券金書”送到常州,讓他觀賞。乾隆皇帝不但御覽了鐵券,還把他親自題寫的《觀錢鏐鐵券歌》刻在安置鐵券的木盒寶匣上。當時一些大臣、名士,如莊有恭、範清供、齊召南、沈德潛等都賦詩“恭和”。

武吳蕭王“鐵券金書”如今在國家博物館展出,不少錢氏子孫專程前往觀賞,欣賞之餘,感慨萬千。“鐵券金書”的文化價值是永恆的,它詮釋着一個家族的興衰和榮辱,也見證着千年歷史的滄桑與變遷。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