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阮瑀: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處世之道是怎樣的?

阮瑀: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處世之道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阮瑀,字元瑜,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當時軍國書檄文字,多爲阮瑀與陳琳所擬。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曹操憑藉着他的個人魅力和政治實力,幾乎將當時整個中國北方的精英知識分子通通網羅了起來,組建了他的智囊團。

有一天,阮瑀正與曹丕討論詩文,司馬懿突然興高采烈地跑了進來。

曹丕就問道:“仲達有什麼喜事?說來聽聽”

司馬懿卻賣了個關子:“確實有一件天大的喜事,你們猜?”

阮瑀說:“還能有什麼事?肯定是立嗣的事情。”

司馬懿說:“阮先生果然聰明。明公(曹操)已經決定立五官中郎將爲世子了!”

阮瑀: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處世之道是怎樣的?

曹丕高興得跳了起來。

司馬懿於是把曹操和他一起討論立嗣的事說了一遍。

阮瑀沉吟片刻,悄悄對司馬懿說:“這對五官中郎將來說,自然是天大的喜事。可對你仲達老弟來說,卻是吉凶難料啊。”

司馬懿悄悄問:“此話怎講?”

阮瑀也賣起了關子:“官場險惡,我不說也罷,不說也罷。”

司馬懿再三懇求,阮瑀這才說:“像立嗣這麼大的事,你直接和明公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一旦明公的態度有了變化,你的處境豈不是很危險?以仲達兄你的才華,如果是在文學上下工夫,一定會有所建樹。”

阮瑀和陳琳一樣,多次跳槽,所以他也看懂了世間的無常,有的事情是無法選擇的,唯有保存自己、努力做好自己,不積極,不消極,不參與,不放棄。

對於阮瑀來說,沒有比做文章更大的事業了,但是後來司馬懿還是要在武功方面有所建樹。

值得一提的是,也許是阮瑀與司馬懿的這點交情,居然在以後保佑了他那個處處與司馬家作對的兒子。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爲了破壞孫劉聯盟,曹操令阮瑀給孫權寫了封書信。

這篇《爲曹公作書與孫權》,就成了阮瑀的代表作,中心思想是挑撥孫權與劉備以及孫權與張昭的關係。

同樣是專業寫檄文的,阮瑀的風格和陳琳卻十分不同。

陳琳罵人,是暴風驟雨式的,絕不留情面。

阮瑀: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處世之道是怎樣的? 第2張

阮瑀卻溫文爾雅,對孫權,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開篇便放低身份,向孫權示好,話說得情真意切:“離絕以來,於今三年,無一日而忘前好。孤懷此心,君豈同哉?”

讓人覺得如沐春風,不自覺地就親近起來。

接下來,他圍繞重修舊好展開話題,既有軍事形勢的分析,又有適度讓步,還引經據典爲對方指明出路。

“孫仲謀將軍你是當年韓信英布式的好漢,但是今日我方卻不想像從前劉邦那樣對待你。你若是能交出教唆犯罪的劉備、以及你手下不聽話的張昭,我方就饒了你。”

最後,阮瑀以歷史典故提醒孫權,長江雖險,卻不是難渡的天塹,曹丞相之前受困於瘴氣而未戰先退(指赤壁之戰),但若是真的開戰,定然能直破建康,你自個兒掂量着好自爲之。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阮瑀隨曹操西征關中,曹操要他起草一封給韓遂的信件。

阮瑀竟然騎在馬上沉吟片刻,揮毫點就,呈給曹操。

曹操準備提筆想作些修改,閱後發現竟不能增損半字。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阮瑀就病逝了,享年47歲。

阮瑀去世,曹丕非常悲傷,寫了《寡婦詞》和《寡婦賦》,並命王粲等人並作賦以紀念阮瑀。

阮瑀: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處世之道是怎樣的? 第3張

在早些時候,阮瑀寫過一首《無題》詩,我們還能夠音樂感覺到阮瑀的人生心跡,詩云:

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塵。

雖稱百齡壽,孰能應此身。

尤獲嬰兇禍,流落恆苦辛。

我行自凜秋,季冬乃來歸。

置酒高堂上,友朋集光輝。

念當復離別,涉路險且夷。

思慮益惆悵,淚下沾裳衣。

四皓隱南嶽,老萊竄河濱。

顏回樂陋巷,許由安賤貧。

伯夷餓首陽,天下歸其仁。

何患處貧苦,但當守明真。

白髮隨櫛墮,未寒思厚衣。

四支易懈惓,行步益疏遲。

常恐時歲盡,魂魄忽高飛。

自知百年後,堂上生旅葵。

苦雨滋玄冬,引日彌且長。

丹墀自殲殆,深樹尤沾裳。

客行易感悴,我心摧已傷。

登臺望江沔,陽侯沛洋洋。

臨川多悲風,秋日苦清涼。

客子易爲戚,感此用哀傷。

攬衣起躑躅,上觀心與房。

三星守故次,明月未收光。

雞鳴當何時,朝晨尚未央。

還坐長嘆息,憂憂安可忘。

詩的開篇就是一片亂世慘象,也許今日一別,即成死別,“思慮益惆悵,淚下沾裳衣”,還不如歸隱南山。

阮瑀雖然選擇歸隱,像商山四皓,顏回,許由那樣淡泊世事,貧苦無妨,顛沛流離亦無妨,路途艱險更加無妨。

但他時不時也會沉浸在生命流逝,壯志未酬的哀傷之中,“白髮隨櫛墮,未寒思厚衣”,我已經老了,一梳頭就掉了很多白髮。

但是,這一切的一切,最終都將在時間裏化爲灰燼,你們終究會將我的所有遺忘,就此別過。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