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英宗被俘之後 于謙是如何收拾這個爛攤子的

明英宗被俘之後 于謙是如何收拾這個爛攤子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朝中前期,蒙古的瓦剌部興起,其首領也先統一了蒙古各部。瓦剌部統治着西起阿爾泰山,東到遼河,北至貝加爾湖,南抵明邊的廣大地區。這個野心勃勃的蒙古汗王一心想再建一個大元。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派2000人,詐稱3000人到明王朝貢馬,宦官王振嫌他以少冒多(因要按人頭賞賜),減其馬價。也先便以此爲藉口,於七月十一日入寇明境,主力攻入大同。明兵戰守失利,不久,塞外城堡皆失,要塞大同多次告急。消息傳到京城,王振主張英宗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力言不可,但最終他們的意見未被採納。十五日英宗下詔親征,十六日就出發了。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倉促應戰。

英宗親征之時,于謙奉命留京以兵部左侍郎理部事。出征人馬在路上,學士曹鼐與都御史等商議,要殺掉宦官王振,停止親征,但沒有成功。十九日至居庸關,兵部尚書請回鑾,王振大怒,將其罰跪,同時下令大軍急進。二十三日至宣府,諸臣又請留,王振更怒,命一批大臣跪於帳外的草中。這樣,弄得人人危懼,無人敢諫。八月一日至大同,王振還想北行,前線敗報傳來,加上宦官郭敬以前線多次戰敗而謊報取勝的實情報告,王振纔有了還意。三日,留下總兵官劉安鎮守大同,其餘的人返回。王振的老家在山西蔚州,他原想從紫荊關經蔚州,讓英宗到他老家,以示炫耀,後他又怕大軍所過,騷擾鄉里,更怕正值夏季,踐踏了那裏的田禾,遂又命大軍轉而東行,這樣,便又多耽誤了幾天時間。也先得知明帝親征的消息,迅速率軍追來。諜報報也先追兵在後,明軍即派後隊阻止,但屢戰屢敗,而王振又封鎖軍情,不讓英宗知曉。

明英宗被俘之後 于謙是如何收拾這個爛攤子的

十四日明軍至土木堡。尚未過午,離懷來只有20裏,大軍本可直驅入城,但王振輜重車輛未至,命停軍等待。兵部尚書再請軍急入關,遭王振痛罵。這時也先大兵奔馳攻來,四面合圍。此地無水泉,掘井二丈不見水,其南15裏有河,卻早被也先派兵佔據了。相持一段時間後,雙方經過談判,也先答應明軍可以取水。然而,也先趁明軍移動就水,大營陣腳混亂時,以萬餘騎兵發起衝鋒。明軍隊伍大亂,蒙旗大喊:“解甲投刃者不殺!”明朝軍士毫無鬥志,紛紛解甲投降。然而也先部隊並未停手,仍然狂殺濫砍,明軍死者蔽塞川野,宦官及衛士被箭射得如刺蝟一般。英宗與親軍突圍不成,只得下馬就地被俘。這就是“土木之變”。

此戰,明軍死傷數十萬,文武公、侯、尚書、侍郎、內閣學士等以下共百餘人罹難。罪魁禍首王振也在這次事變中被殺。八月二十七日,噩耗傳至北京。代理監國的郕王朱祁鈺聞知,與衆臣抱頭痛哭。

正在君臣徨無計之時,于謙大喝道:“事已至此,哭又何用?還是暫緩悲痛,獻計獻策,救國救君纔是正理。”衆人止住悲聲,郕王道:“此言有理,如今大敵當前,還望大家集思廣益,羣計獻策。”

明英宗被俘之後 于謙是如何收拾這個爛攤子的 第2張

這時,翰林院侍講徐有貞啓奏道:“臣夜觀天象,熒惑星侵入北斗,我朝氣數將盡,勢難挽回。依臣之策,只有遷都江南,方能免此亡國之禍。”此言一出,堂上立時人心浮動,君臣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年已78歲的禮部尚書胡瀅顫巍巍地說道:“成祖(永樂帝朱棣)建陵北京,意即不願子孫南遷。先祖之言,存者敢違否?”

于謙身爲兵部左侍郎,深感自己責任重大。於是厲聲道:“倡議南遷者當斬首!京師乃朝廷之根本,一動則大勢去矣。殊不知宋朝南渡之禍?臣請立刻調動四方軍隊勤王,誓死守衛京師!”于謙的提議得到多數大臣的贊同,他當即被晉升爲兵部尚書。心中無主的郕王和皇太后把守衛京師的重任全部交給了于謙。

土木之變示意圖八月十九日,于謙奏請郕王,命調各地勤王軍隊火速入京,充任守衛。當時,通州官倉存糧數百萬石,恐被敵軍奪去。應天巡撫周忱建議,可令駐京臣僚軍隊各自運進城內。于謙立刻奏請郕王,宣佈京城文武百官,可預支本年九月至明年五月的俸糧,軍士各預支半年餉,各自到通州倉領取。他又徵用順天府大車500輛,起運通州官糧進京,同時,號召百姓有車之家,能運糧20石納京倉者,官府給腳銀一兩,特派都御史陳鎰總管運糧事。此外,于謙還請命賞給新選餘丁官軍和舊操舍人及應募新兵每人銀一兩、布兩匹,守城匠人、守門軍火夫和皇城內外官軍每人布兩匹。于謙如此佈置守城,人心暫時安定下來。

也先俘獲明英宗,大喜過望,認爲“奇貨可居”,想利用這個“大人物”要挾明朝。也先先帶英宗到宣府,傳令開門,但守城官兵堅決不納,也先知道不可動,遂退去。而後,他又挾持英宗到大同,守將郭登仍不納。也先說,給賄賂即放歸英宗。但是在得到黃金兩萬並其他貨物後,也先的話並沒有兌現。他把英宗帶到了塞外。九月初一,也先又藉口送回英宗,索取金銀布帛。爲打破也先的要挾,從國家全局着想,于謙便擁護郕王即帝位,是爲代宗,次年改元景泰,而遙尊英宗爲太上皇。

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也先急不可耐,再次以送回英宗爲名,大舉入侵。兵至大同,郭登不納,派人對他說:我們國家已有皇帝了。也先無計可施,又知其有備,不敢攻城。郭登用蠟書急將情況報明廷,京師立即戒嚴。于謙奉命提督諸營,將士皆受其節制,都指揮以下不聽命者,可先斬後奏。

面對來勢洶洶的蒙古精騎,京師守城指揮石亨提出不出戰,盡閉九門。于謙回答道:“不能在敵人面前示弱,退守城內不是辦法,會使也先更加輕視我們,助長敵人的氣焰。我們要在城外迎擊敵人,挫敗敵人的銳氣。”於是,他命兵部侍郎吳寧留守城內,自己身披盔甲,跨上戰馬,在城外指揮,督戰九門。每到一地,于謙便向將士們慷慨陳詞:“京師,乃朝廷根本。身爲大明臣民,理應誓死保衛京師,保衛朝廷!我們一定要打敗俘虜英宗的瓦剌軍,活捉也先,洗刷奇恥大辱,爲聖上報仇雪恨!”一時軍民振奮,羣情激昂。于謙還下令:“士兵如有貪生怕死不出城者,一律處斬;戰場上,將領不指揮軍隊殺敵而向後退卻者,斬首示衆。”

十月十一日,瓦剌軍隊兵壓西直門。于謙一面命軍隊堅守,一面派副總兵高禮、毛福壽率部繞到瓦剌軍後面殺敵。戰鼓一響,人人奮勇衝殺。明軍殺死瓦剌軍數百名,軍威大振。當晚,于謙又派薛斌率領勇士數百人偷襲敵營,打得正在酣睡的瓦剌軍一片混亂,倉皇逃命。一連兩個勝仗,大大鼓舞了明軍的士氣。

也先吃了敗仗,改變策略,假意求和,表示願意送還英宗。代宗信以爲真,派兩位官員出城迎接。得於謙手跡也先狡辯說:此兩人官位太小,不夠談判資格,須派于謙、石亨帶重禮來才行。于謙立即看出是計,對代宗道:“陛下絕不可輕信也先。只有徹底打敗瓦剌,纔是唯的一出路。”

明英宗被俘之後 于謙是如何收拾這個爛攤子的 第3張

兩天之後,也先集中了1萬多兵力攻打德勝門,企圖孤注一擲。于謙先派石亨領兵埋伏在道旁民房內,另派小隊騎兵做先鋒,攻打瓦剌軍陣,接戰後假裝敗退。也先立刻下令命精騎萬餘,直追明軍。待敵軍接近城門,于謙令神機營火炮火銃齊發,同時,石亨的伏兵驟出,前後夾攻。也先軍大亂,明軍勇氣倍增,個個奮勇殺敵。瓦剌軍大敗於城下,死傷不計其數。

見德勝門攻不下,也先又轉攻西直門。都督孫鏜率軍迎戰,兩軍展開肉搏。孫鏜力破敵軍前鋒,瓦剌軍稍向北退。孫鏜追擊,瓦剌軍增援部隊趕來,孫鏜率軍拼力血戰,殺得難解難分。這時,高禮、毛福壽等率明兵從南面趕來助戰,戰鬥更加激烈。高禮身中流彈,孫唐兵死傷漸多,遂被瓦剌軍圍攻,敵人漸漸逼近城門。危急時刻,城上守將程信急發箭炮助戰。這時,石亨領兵又從北面殺來,瓦剌軍三面被圍攻,難以支撐,遂向西南方向退去。北京保衛戰第一次大會戰,給了囂張的也先部隊迎頭痛擊。

十四日,瓦剌軍又攻打彰儀門(北京外門,又稱廣安門)土城。于謙親臨指揮。他先派毛福壽在京城外西南一帶街巷要道埋伏下神機火銃隊,又派武興、王敬率軍迎敵。瓦剌多爲騎兵,最怕火槍、火銃。于謙就派神機營在前,弓刀隊在後,以火槍、火銃爲掩護,弓刀隊上前奮勇殺敵,兩隊配合默契,打得敵軍無力抵擋,眼看就要潰逃而去。

明英宗被俘之後 于謙是如何收拾這個爛攤子的 第4張

于謙領導北京保衛戰,大敗也先。正在這時,代宗派來的一個監軍爲爭首功,貿然領數百名騎兵馳馬搶先,陣式被衝亂了。也先見明軍陣容動搖,心中大喜,馬上下令反攻。明軍措手不及,一直退到土城附近。幸好王殤、毛福壽和高禮及時率兵來援,瓦剌軍難以抵擋,又倉皇退走了。這是北京保衛戰的第二次大勝利。

經過五天的激烈戰鬥,瓦剌軍死傷嚴重,士氣低落,處境十分狼狽。驕橫的也先本來以爲能輕而易舉攻佔北京,沒想到,這次遇到的是兵部尚書于謙親自指揮下的明朝軍隊。這支軍隊紀律嚴明,陣容整齊,士氣高漲,與三個月前王振率領的鬆散的明軍截然不同。也先眼看士兵傷亡慘重,又聽說各地明朝援軍即將到京,不敢戀戰,於十五日夜間,拔營逃跑。于謙立即命令石亨等領兵追擊,又命城樓的火炮手對準敵營猛轟,瓦剌兵又死傷上萬人,殘軍倉皇退卻。

京師保衛戰取得全面勝利後,二十二日,于謙派遣孫鏜、範廣等率兵兩萬,追剿瓦剌軍殘部。二十四日孫、範大軍追擊並打敗敵軍於固安。宣府守將楊洪率兵兩萬,擊敗瓦剌軍於霸州,擒獲敵軍將官阿歸等48人,奪回所掠人口、牲畜數以萬計。到十一月八日,瓦剌軍殘部退出塞外,京師宣佈解危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