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維的弟弟王縉,因受賄差點被殺

王維的弟弟王縉,因受賄差點被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帝。

5個月後,叛軍攻陷長安,將捉住的數百名梨園弟子送到洛陽。這年秋季的一天,安祿山在凝碧池邊宴請羣臣,樂工雷海清扔掉樂器,西望長安痛哭,安祿山將其肢解示衆。此事傳到被關押在洛陽的王維耳中,王維賦詩感嘆:“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絃。”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唐軍收復洛陽,王維因爲寫詩抒發亡國之痛,加上在平叛中有功的弟弟王縉情願削去官職爲其贖罪,得到朝廷寬恕。

這個情願丟掉官職爲哥哥贖罪的王縉,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另一個東都留守。

幫助李光弼守太原立下大功

王縉,河中(今山西運城)人,“少好學,與兄維早以文翰著名”。

安史之亂髮生後,王縉被任命爲太原少尹,幫助李光弼守太原。關於他在太原保衛戰中的表現,《舊唐書》裏只有寥寥幾個字“功效謀略,衆所推先”,但我們可以從太原保衛戰的慘烈推測出這8個字的含金量實在不小。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叛軍大將史思明、蔡希德發兵十萬圍攻太原,企圖在佔領太原後,北進奪取唐肅宗所在地靈武。

王維的弟弟王縉,因受賄差點被殺

當時太原城中只有不到一萬的民兵,一萬對十萬,民兵對正規軍,實力懸殊可想而知,危險和艱難程度也可想而知。就是在這種情勢下,李光弼硬是帶領太原城中的軍民抵擋住了叛軍一次又一次進攻。後來,叛軍出現內訌,安祿山被殺,其子安慶緒稱帝,史思明退兵,蔡希德慘敗,太原之圍遂解。

不但自己信佛,還影響皇帝信佛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代宗起初不信佛,之所以後來崇奉佛教,從而導致“中外臣民承流相化,皆廢人事而奉佛”,是因爲受了王縉等人的影響。

唐代宗曾問王縉等人:“佛教所說的因果報應,果真有嗎?”王縉等人答:“如果不是平素種下福業,大唐的國運怎麼可以長久呢?”他們舉安祿山被兒子殺害等事例,來證明因果報應確實存在。

唐代宗因此崇奉佛教,朝廷內外的官員及百姓爭相效仿。《舊唐書》記載:“帝信之愈甚,公卿大臣既掛以業報,則人事棄而不修,故大曆刑政,日以陵遲,有由然也。”朝政混亂,王縉等人難逃干係。

舉個例子,唐代宗曾下令在五臺山修建金閣寺,所耗費的資金數額龐大。爲了籌措經費,王縉居然將中書省的文書下發給和尚,讓他們拿着到全國各地募捐。

依附元載,被貶栝州

廣德二年(公元764年)秋,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帥、東都留守李光弼病死在徐州,王縉被任命爲新一任東都留守,不久又升任河南副元帥。在洛陽,他唯一留下的“政績”是“請減軍資錢四十萬貫修東都殿宇”。

除了當過東都留守,王縉還當過盧龍節度使、太原尹、北都留守等官。後來,他又被任命爲中書門下平章事等,“時元載用事,縉卑附之,不敢與忤”。

《資治通鑑》記載,王縉依附元載,同爲宰相的兩個人都很貪婪——元載的妻兒,王縉的弟弟妹妹,都爭相收受賄賂。兩個人又將政務委託給自己信任的官吏處理,求取功名的人,如果不巴結他們的子弟和心腹,就無法進入仕途。

唐代宗想殺掉元載和王縉,害怕左右泄露消息,就私下與舅舅——左金吾衛大將軍吳湊謀劃此事。他們正愁沒借口時,有人控告元載、王縉夜裏禱告祭祀,圖謀不軌。於是,唐代宗命令吳湊在政事堂逮捕元載和王縉,又讓吏部尚書劉晏和御史大夫李涵等人審理此案,兩個人服罪。

元載被賜在萬年縣自殺,王縉一開始也被賜死,多虧劉晏爭取,被改判貶爲栝(kuò)州刺史。

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王縉被任命爲太子賓客,留司東都,再次來到洛陽。82歲時,王縉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