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左丞相李善長死因:明朝功臣李善長退休也不得善終?

左丞相李善長死因:明朝功臣李善長退休也不得善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善長,早年隨明太祖朱元璋征戰四方,功勞頗多。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封其爲左丞相,榮光無比。那麼明朝功臣李善長到底是怎麼死的呢?明朝功臣李善長退休也不得善終嗎?李善長,這個活潑在明初政壇上的超重量級人物,有着惹人注目的多重身份:朱元璋的淮西老鄉;贊助朱元璋牟取世界的重要軍師和後勤補給官;明朝開國第一文臣,第一任宰相;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女親家。這樣一小我,若何從歷史中謝幕的呢?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殘酷的所謂胡惟庸謀反案稍稍平息之後,本來早已退休、77歲的李善長被人告密與胡案有關,“遂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善長子祺與主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也就是說,除了李善長本人,他的妻、女、弟、侄四家有70餘人被連累至死,獨一倖存的是他的兒子李祺。李祺因爲娶了朱元璋的女兒,是駙馬,總算被賜恩免死,但也要和公主一路被髮配。李祺的兩個兒子(應該尚屬少年),實際上也是朱元璋的外孫,也因爲沾公主的光,纔沒有受這個慘案的牽連。

左丞相李善長死因:明朝功臣李善長退休也不得善終?

網絡配圖

對任何一小我來說,如斯各種,都是奇慘奇酷之禍!

清初怪才金聖嘆被腰斬,臨刑前給家人寫信時說:“殺頭至痛也,藉沒至慘也,而聖嘆以無意得之,不亦異乎!”李善長雖是明朝開國文臣第一,但肯定沒有金聖嘆這樣的才情,大禍臨頭時決然毅然寫不出這樣有幾分黑色幽默的“妙語”,然而有一點是清楚的,他遭此奇禍也是“無意得之”。不過,以他宦海沉浮數十年的閱歷,以他對“伴君如伴虎”這句名言的深刻體驗,我們有來由信任,在慘案暴來之前,李善長應該有一種強烈的不祥之感。否則,李善長就一定是一個白癡。

避禍無門的李丞相

李善長,安徽定遠人,和後來也做過丞相的胡惟庸是小同鄉,和朱元璋是大同鄉。按照《明史》的記載,這小我“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此處的用詞有些意思,“少讀書”,是說他受過一些基本的教導,而這種教導肯定是儒家的;下面又說他“習法家言”,即註解李善長不是平日意義上的儒生,那種儒生有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受命於天的任務感,經常認爲寰宇間有他這一號人物,就是來“上致君於堯舜,下救民出水火”的,而愛“習法家言”的人則往往世俗得很,他們熱衷於仕宦和富貴,並且爲達目的經常不擇手段。從史實看,李善長切實其實就是亂世中一個很世俗的人物,他有計策和手腕,願望以此換得功名利祿,並蔭及子孫,而儒生常有的導君於正、匡扶社稷的理想,在其頭腦中,是相當稀薄的。

左丞相李善長死因:明朝功臣李善長退休也不得善終? 第2張

網絡配圖

在李善長最初投奔朱元璋的時刻,他就是一個口袋裏裝着錦囊的策士面貌。朱元璋問他,有什麼辦法可以平定世界,他回答說:“應該向秦末大亂中起身的漢高祖劉邦進修,劉邦同樣是一介草民,但他開朗大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僅僅五年,便成就了帝業。您是濠(今安徽鳳陽)人,距漢高祖的老家沛縣(今江蘇沛縣)不遠。山川王氣,就應在您身上,只要您效仿劉邦,世界一定是您的。”李善長是不是真的特別關心亂世中的人命,是值得質疑的,在我看來,他口袋裏裝着的肯定不止一個錦囊,他之所以打開“不嗜殺人”這個錦囊,多半原因是他摸準了這個錦囊很對面前這位大志勃勃、一心要牟取世界的主子的脾胃。朱元璋果真大喜,讓李善長在軍中“爲參謀,預機畫,主饋餉,甚見親信”。“爲參謀,預機畫”是做軍師,“主饋餉”是負責後勤補給。假如知道漢代蕭何就是靠爲劉邦轉運糧餉而摘得第一功,進而榮升丞相,當能明白李善長對朱元璋奪世界所起到的重要感化。

李善長的這種重要感化,是獲得了朱元璋認可的。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朱元璋說李善長雖然沒有在疆場上的軍功,但“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乃授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除了這些,朱元璋更賜給李善長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即李善長本人憑此鐵券,可以赦免兩次極刑,其子可以赦免一次。當時封公的六小我中,李善長名列第一,朱元璋揭櫫的“嘉獎令”上,李善長被比作漢代的蕭何,其風光在洪武功臣中環球無雙。

這樣一個曾經位極人臣,而且照樣皇親國戚的大人物,怎麼會落到身死族滅的地步呢?

外面的原由似乎是因爲胡惟庸的謀反案。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李善長雖與胡氏同鄉,且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的兒子娶的是胡惟庸的侄女,具有姻親關係,胡惟庸仕途自得,又主如果靠李善長的引薦,但在胡案初始階段,李善長並未陷入箇中。御史臺缺長官,退休的李善長還一度被“拉夫”,暫時主持御史臺的事務。讓人無法料想的是,到了洪武十八年,“反臣”胡惟庸的腦袋早已“遷居”多年的時刻,忽然有人跑出來,揭露李善長的弟弟李存寄父子“實爲胡黨”。這個時刻,聖恩雖仍如雨露,說“免死吧”,但對李善長來說顯然已危機四伏。洪武二十三年,已經77歲的李善長修房子,向信國公湯和借士兵300人幹私活,湯和沒贊成還奏了一本。該年四月,李善長又爲一個犯了罪的叫丁斌的親戚求情。按照常理,這在當時本來是一件並不大的工作,可不知何故又鬧到了朱元璋那裏。皇帝命令審訊,而這個丁斌以前曾在李善長家辦事,很奇怪,他沒有就事論事,交待李丞相是如何爲他請託免罪的,卻直往心驚肉跳的事上扯,即李善長家族與胡惟庸的瓜葛。明太祖先逮捕了李存寄父子,拷訊之下,總算拿到了最有“價值”的內容。

左丞相李善長死因:明朝功臣李善長退休也不得善終? 第3張

網絡配圖

按《明史》記載,李存寄父子是這樣供認的:胡惟庸想造反,便使親家李存義去遊說李善長。李善長起先大驚,說這是滅九族的勾當啊。不久胡惟庸又派李善長的老友去勸誘,說事成之後當封其爲王,善長“不許,然頗心動”。後來胡惟庸親自出馬,善長“猶不許”。過了一段,胡惟庸又讓李存義去勸告兄長,李善長嘆了一口氣說:“我老了,等我死後,你們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吧。”但僅此似乎還不足定案。很快,李善長家的幾個奴婢也紛紛告密李善長和胡惟庸的陰謀。“大逆不道”的罪名終於成立,有意思的是連老天也示意李善長該死了。《明史》上說,李善長剛剛被入罪的時刻,星相學家“言星變”,卜了一卦,說上天示意要“移大臣”。須知,因天象的異變殺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傳統。唐末時,一個依附軍頭的權相,就是以這種來由來清除他不愛好的20多位同僚的,結果“朝班爲之一空”。現在李丞相既然也到了天厭之的份兒上,還有何說?皇帝昔時親賜的那個可以免二死的鐵券,也成了一張廢紙……

開國丞相死在了一路“謀反案”上,看似有極大的隨機性,其實不然。讀史者不應疏忽一個重要的情節:李善長雖然位極人臣,但他是早在洪武四年就主動以身體不好爲由申請退休了。那時刻,李善長只有58歲,本是政壇比賽的黃金年紀,而且,所謂身體不好如此顯然是藉詞,他已經活到了77歲,若非有人不想讓他再活下去,看樣子也還能享一段榮華富貴呢。

李善長主動退出權力場的原因何在?應該只有一個,精明過人的他早已看到了危險,他在最風光的時刻就已經想到了以韜光養晦來避禍。然而,李善長固然精明,但他不知道,對他而言,這一場滅頂之災,卻註定不是他主觀上想躲就躲得以前的。

權力學的一條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