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節度使劉濟是死於親生兒子的毒害嗎?

節度使劉濟是死於親生兒子的毒害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濟生於757年,卒於810年,是唐朝的盧龍節度使,節度使劉濟是繼承了其父親的盧龍節度使的位置,而其父親節度使的位置來自於當時的盧龍節度使朱滔,劉濟不像其他的節度使不聽朝廷的命令,他對朝廷非常的恭順,後來曾經爲朝廷的征伐立下了功勞,所以得到了朝廷的青睞,屢次得到升遷。  

節度使劉濟是死於親生兒子的毒害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節度使劉濟是長子,據說當時母親生劉濟的時候難產,婢女剛開始見到劉濟覺得是一大蛇,黑氣勃勃,所以紛紛驚走,劉濟長大後,聰明異常,也深得父親劉怦喜愛。據說早年劉濟還不是節度使的時候曾經帶領着軍隊攻擊騷擾幽州邊境的烏恆、鮮卑等族,取得了非常重大的勝利,追擊兩族千餘里,獲得的俘虜不計其數。做了節度使之後劉濟對朝廷非常恭順,經常給朝廷進貢,所以當時的唐朝皇帝不斷給節度使劉濟加官進爵。

806年,唐憲宗命令藩鎮出兵攻擊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但是隻有盧龍劉濟奉旨出兵了,810年,節度使劉濟率領着七萬大軍進攻饒陽、束鹿,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俘獲三百餘人,斬首千餘人,並且將俘虜獻給了朝廷,唐憲宗非常高興,命令繼續進攻,於是又多有斬獲。這個時候朝廷寬赦了王承宗,對於這次出兵積極的劉濟給與了獎賞,讓其兼任中書令。但是這個時候劉濟生病了,劉濟的次子劉總害怕自己的父親死後將節度使的位置傳給長子劉緄,於是毒死了自己的父親,並且杖殺了自己的兄長劉緄,自己篡位當上了節度使。

節度使劉濟一世英雄,但是卻死在自己的兒子手中,讓人不禁唏噓不已。 

劉濟怎麼死的

劉濟生於757年,卒於810年,生前是唐朝的幽州節度使,劉濟做幽州節度使的時候不像是其他的節度使一樣不聽朝廷的命令,劉濟對朝廷非常的恭順,所以劉濟不斷的得到朝廷的獎賞,後來劉濟聽從朝廷的命令前去征伐王承宗,後來朝廷與王承宗的關係緩和下來,王承宗獲得了赦免,劉濟回軍,但是不久就死了,劉濟怎麼死的呢?  

節度使劉濟是死於親生兒子的毒害嗎?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劉濟鎮守盧龍二十年,軍民對於劉濟都還是比較支持的,但是劉濟的兒子們之間非常的不和,劉濟的次子劉總經常跟隨者劉濟征戰南北立下了很多的戰功,但是劉濟卻想將自己的節度使的位置傳給自己的長子劉緄,所以劉總心中非常的不滿,並且劉總與劉緄關係也並不好。公元810年,劉總患上了疾病,這個時候的劉總害怕自己的父親死後將節度使的位置傳給劉緄,所以與自己的親信祕密謀劃,要篡位。

這個時候劉總是瀛州刺史兼行營都知兵馬使,率兵屯駐饒陽。任副大使,掌幽州留務。劉總於是讓人假裝是從長安來的前去見劉濟,在劉濟的軍中宣揚說:“朝廷想讓劉濟的兒子劉緄接替劉濟的位置。”過了幾天,這個人又宣揚說:“傳旨的使者已經到了太原了。”再過幾天,又在軍中宣揚說:“傳旨的使者已經過了代州了。”這個時候劉濟的軍中人心惶惶,劉濟非常的生氣,一整天都沒有吃東西,並且殺死了劉緄的親信與幾十個大將,並且讓劉緄立即到軍中來見自己。傍晚的時候覺得口渴異常,於是劉總給劉濟端來一碗湯,並且在湯中下了毒,劉濟就這樣被自己的兒子毒死了。劉濟死後,劉總藉着父親的名義亂杖打死了自己的兄長劉緄。

劉濟怎麼死的?劉濟是被自己的次子劉總毒死的,其死後劉總成爲了其節度使位置的繼承人。 

劉濟墓

劉濟生於757年,卒於810年,據說劉濟是在兒子們爭奪其節度使的繼承權的時候被自己的次子劉總毒死的,劉濟死後劉總爲其舉行了喪葬,可能是出於對自己的父親的愧疚之情,劉濟次子劉總爲自己的父親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但是墓室的建立由於比較倉促,所以可能有些粗陋,這從出土的墓誌以及文物來看確實是這樣的。  

節度使劉濟是死於親生兒子的毒害嗎?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劉濟墓在今天的北京市房山區長溝鎮墳莊村西北,距離北京城區大約56公里。劉濟墓建造規模還是比較大的,劉濟墓中有側室、耳室及壁龕,數量多達6個。甬道、耳室、側室、前室及後室內擁有非常多的陪葬品,這些陪葬品質地不同、種類也很多,隨葬品主要分爲石、陶、瓷、銅、鐵、彩繪、壁畫等幾類。劉濟墓坐北朝南,全長34米,主要由墓道、封門、前甬道、耳室、壁龕、墓門、主室、側室、後甬道、後室等組成。2013年考古專家對劉濟墓進行了發掘,發現劉濟墓部分區域如耳室、壁龕等處曾被盜墓賊盜掘過。

劉濟墓中出土的最爲珍貴的文物是大型彩繪浮雕十二生肖描金墓誌,墓誌之上刻着墓誌銘,墓誌銘對劉濟的生平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一共1543字,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對於一些史實的勘誤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座大型彩繪浮雕十二生肖描金墓誌在發現的唐代墓誌中是最華美的,全國無有與之匹敵者。

通過對劉濟墓的發掘工作,爲現代人研究唐代的歷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一些史實起到了重要的勘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