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下辨之戰最後的結果怎麼樣?馬超張飛輸在哪裏

下辨之戰最後的結果怎麼樣?馬超張飛輸在哪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辨之戰是劉備發動的漢中戰役的一部分。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下辨之戰,馬超和張飛輸給了曹洪曹休,很多人都對此十分費解:打曹洪曹休,一個馬超就夠了,怎麼張飛與馬超兩大高手齊出還沒打贏?

張飛馬超輸給曹洪曹休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諸葛亮很清楚卻不能對劉備明說:這次戰役表明,“隆中對”的構想太過樂觀了,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跟諸葛亮的預測有極大的差距。

在演義小說裏,寬宏仁義的帝室之胄劉備,在諸葛亮輔佐下,指揮五虎上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打得曹魏和東吳抱頭鼠竄,但實際情況卻是劉備集團的精英人才最少、佔據地盤最小,劉備的“謀主”徐庶徐元直,拒絕劉備邀請的石韜石廣元、孟建孟公威,都跑到曹操手下當了中層幹部——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純屬虛構,他能在曹魏當御史中丞,就是因爲話說得多、說得好。

劉備的高光時刻,是跨有荊益進取漢中,並在消耗戰中拖垮了曹操:“曹公自長安舉衆南征,先主斂衆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下辨之戰最後的結果怎麼樣?馬超張飛輸在哪裏

漢中之戰以劉備獲勝告終,但是在整場漢中戰役中,也出現了一些令劉備比較不滿意的情況——馬超和張飛聯手進攻下辨,曠日持久靡費錢糧,結果還打輸了:吳蘭任夔被殺,張飛馬超撤回漢中。

這場下辨之戰,在《先主傳》和《武帝紀》中的記載基本一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爲曹公軍所沒。”“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遣曹洪拒之。曹洪破吳蘭,斬其將任夔等。三月,張飛、馬超走漢中,陰平氐強端斬吳蘭,傳其首。”

無論是在正史還是演義小說裏,馬超和張飛隨便拉出一個就能吊打曹洪,但是兩大頂尖高手對付一個曹洪,最後還是損兵折將鎩羽而歸,這其中原因,諸葛亮應該是知道的,但即使他心知肚明,也不能對劉備說——如果把事情挑明,不但劉備會顏面掃地,自己的“隆中對”,也就成了誇誇其談。

有人說曹洪擊敗張飛馬超聯軍,是曹休曹文烈的功勞:“劉備遣將吳蘭屯下辯,太祖遣曹洪徵之,以休爲騎都尉,參洪軍事。”

在出徵前,曹操對曹休說:“你名義上是參謀軍事,但實際上有最終決定權,你叔叔曹洪也得聽你的!”

曹洪一聽曹操這樣安排,才知道自己這個統帥實際就是個牌位,也就樂得當甩手掌櫃:“洪聞此令,亦委事於休。”

事實證明,曹操的知人之明不在劉備之下,或許還在諸葛亮之上,曹休識破張飛的圍點打援計謀,建議曹洪逮住吳蘭猛揍。

吳蘭當然打不過曹洪曹休,他一敗塗地,張飛看取勝的把握不大,也就趕緊撤退了,在撤退途中,張飛馬超聯軍不斷被地方武裝襲擾,連大將吳蘭也被截住殺掉了。

能在正史中留下姓名的,都是重量級武將,張飛馬超吳蘭任夔四人出征,只跑回去馬超張飛二人,劉備這回做了一把賠本買賣。

實事求是地說,張飛馬超不但悍勇,而且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和能力,也遠在曹洪曹休之上,但是這兩位“有信布之勇”的“萬人敵”還是打輸了,這其中原因,還真不是兵馬不足和指揮不力,輸給了天時地利人和。

關於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孟子曾經做過精闢闡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下辨之戰最後的結果怎麼樣?馬超張飛輸在哪裏 第2張

演義小說中的劉備當然是一位志誠君子,但是當時的門閥士族乃至尋常百姓顯然不這麼看。曹操是“奉詔平叛”,劉備是“奉衣帶詔討賊”,但“衣帶詔”的最終解釋權在大漢天子劉協手裏,而劉協又掌握在曹操手裏,他完全可以讓劉協佈告天下:衣帶詔純屬僞造,劉備就是叛逆,天下共討之、人人得而誅之,附逆者誅滅九族!

即使有衣帶詔原件,劉備也拿不出來,而當時的百姓只認天子,於是在當時的輿論場上,曹操佔據了絕對優勢,所以“諸葛四友”中有三人長途跋涉投奔了曹操(等於入朝爲官),而且曹操給那些人的官帽,遠比劉備能拿出來的大好幾倍——漢中之戰相持階段,張飛只是劉備封的徵虜將軍、新亭侯、巴西太守,馬超只是劉備封的平西將軍、都亭侯,他原先的“偏將軍、都亭侯”官爵,早就在跟曹操打架的時候就被免掉了,而他自封的“徵西將軍、領幷州牧、督涼州軍事”,連劉備都不承認。

割據勢力自封的兩個雜號將軍張飛馬超,對戰的是頂着欽命頭銜的諫議大夫、都護將軍曹洪和虎豹騎都尉曹休,您說戰區世家大族和老百姓會支持誰?

這就是張飛馬超面臨的窘境:得不到戰區民衆支持,又不能縱兵搶掠壞了自己的名聲,軍需物資都需要從漢中乃至成都轉運,還要防範沿途大小民團武裝的截擊,向出奇兵速戰速決,計策又被曹休識破,張飛和馬超就是再能征慣戰足智多謀,也只能含恨接受失敗的現實:跟曹軍相比,我們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吳蘭纔會死於非命!

張飛馬超面臨的困難,劉備集團一直都有,而且直到最後也沒有克服,這一點諸葛亮應該是十分清楚的,而這也跟他的“隆中對”描繪的美好前景截然相反。

諸葛亮擡舉劉備:“將軍既是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熟悉那段歷史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在東漢末年,“帝室之胄”多如牛毛,根本就不算不上金字招牌——曹魏重要謀士劉曄,家譜比劉備還詳實,他不也得給曹操打工?至於思賢如渴,曹操做得好像比劉備還徹底:“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纔是舉,吾得而用之。”

劉備用人的原則是“芳蘭生門,不得不鋤。”而曹操用人,不管你人品如何,只要你有能耐,我就給你高官厚祿。

下辨之戰最後的結果怎麼樣?馬超張飛輸在哪裏 第3張

曹操用人是半夜偷茄子不管老嫩,剜到筐裏就是菜,這種千金買馬骨的做法,結果是人才如過江之鯽,而劉備殺了張裕和彭羕之後,就再也沒有什麼傑出人才來投奔了——劉備寄予厚望的孟達、黃權都投入了曹營,說明曹操曹丕比劉備孫權都有吸引力。

諸葛亮在“隆中對”裏設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老百姓有沒有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劉備沒有看到那一天,但是張飛和馬超卻是感慨良多:“哪有什麼簞食壺漿,我們得到的只是冷箭和磚頭瓦塊!”

張飛馬超在下辨之戰中顯然是沒有得到地方武裝和戰區百姓的支持,軍事實力和指揮才能幹不過民心向背,張飛馬超之敗,就敗在沒有得到廣泛支持,如果像項羽處在張飛馬超的位置上,也只能無奈嘆息:“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戰之罪。”

張飛馬超輸給了曹洪曹休,輸得也冤也不冤,讀者諸君可以在這裏設想一下:如果您處在張飛馬超的指揮位置上,能用什麼辦法打贏下辨之戰?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