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藩之亂被平定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三藩之亂被平定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本站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1644年4月15日,清攝政王多爾袞接到了這樣一封書信:

……流寇逆天犯闕……先帝不幸,九廟灰燼……三桂受國厚恩,憫斯民之罹難,拒守之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上,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國與北朝通好,二百餘年,今無故而遭國難,北朝應惻然念之。而亂臣賊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除暴剪惡,大順也;拯危扶顛,大義也;出民水火,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況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義兵一至,皆爲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會,誠難再得之時也。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脅西脅,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沒錯,這是吳三桂的降清書。有人曾說吳三桂降清是“衝冠一怒爲紅顏”,果真是因爲陳圓圓嗎?康熙時期,吳三桂又開始反清,他的這一系列騷操作,背後究竟隱藏那些歷史真相呢?還原歷史,我們撥開層層迷霧。

一、吳三桂接連取勝,險克清王朝

歷史的玩味和趣味性,往往並不在於事件本身,而是通過事件給人們帶來的反思和借鑑。吳三桂三藩之亂這段歷史一直到今天都爲大家所津津樂道。因爲這段歷史給大家帶來很多談資,通過吳三桂事件,我們能發現很多有趣的歷史現象,同時,就歷史事件本身而言,不禁爲吳三桂的結局而唏噓不已。

三藩之亂被平定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吳三桂三藩之亂,打的旗號是“興明討虜”,一時間反清之士紛至沓來,在其強大的攻勢之下,接連打下了貴州、湖南,幾年之後,大清王朝一半的疆土都被吳三桂給攻破了。這個時期,吳三桂已與清王朝分庭抗禮。康熙也曾派大軍鎮壓,可都以失敗而告終。所以,吳三桂階段性的勝利,極好地抓住了天時、地利與人和,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歸降。這個時期的吳三桂儼然朱棣二世,但從結果來看,究竟吳三桂跟朱棣又差在哪裏呢?

二、安於現狀,沒有一代君主的氣魄和手腕

沒錯,吳三桂跟朱棣比起來,缺少君王的遠見卓識,缺少一代君王的視野和手段。激戰八年,吳三桂還是被平定了。

首先,吳三桂智計不足。自古以藩王起兵,以一隅而敵全國,僅有明朝成祖朱棣成功了。真正的靖難之役,說是打了4年,實際上也只有最後幾個月朱棣批亢搗虛,直取南京才一舉奠定勝機。之前在德州、濟南與官軍的對峙,對朱棣來說無異於痛苦萬分。一個要取皇位的人不得不頓兵于堅城之下,與對方的將領過招,格局上首先就輸了一籌。吳三桂也是如此,既已舉兵,當直下京洛,問鼎中原,以大兵機動攻擊,迫敵陷入跟隨,在運動中尋找破敵之機。

其二,政治上不夠堅決。吳三桂起初以反清復明爲口號,不管是否合適,既已打出了旗號,就應該堅持到底,不然思想上的混亂會造成政治上的崩盤。吳三桂遲遲不立明朝王室,最後竟自己稱帝,如此首鼠兩端,在爭取天下士子之心時,再輸一招。

其三,吳三桂軍中內部的掣肘。三藩之亂,雖然號爲三藩,實際主力僅有吳軍一家,其他兩藩早早就被清王朝以一道只誅首惡,從者不究的政策給順利收編了。吳三桂的很多老部下也是如此被清王朝策反了,如西北的王輔臣,舉義兩年後,被清王朝軍事討伐和政治誘降並用,最終投降了事,西北地區作爲第二戰場的美夢成爲黃粱。吳三桂起兵時,名義上能指揮的軍隊有40萬人,但是把那些順風浪逆風投的投機分子去掉,其所能指揮的,能夠令行禁止的直屬部隊,只有其本部人馬10多萬人。這些軍隊在佔據了湖南、雲貴川後,還要留有殿後,能用於前線的已經不多。

其四,糧餉制約。吳軍勢力最大時,沒有打下武昌,更沒有順長江之下奪佔江南省,數十萬大軍全靠後方的雲貴川提供後勤保障。雲貴川本來經濟就不是很發達,因此數十萬大軍長時間曝師於外,糧餉消耗是個天文數字,對吳三桂勢力發展有很大的制約。如果吳三桂能以初起兵時的鋒芒,席捲長江中下游平原,遮蔽清王朝伸向江東的勢力,則一者可以斷絕耿尚的投敵之念,二者能夠集中江南財力,招兵買馬,即便不渡江北上,恢復中原,劃江而治也有七分把握,而不至於困守一隅,坐以待斃。

其五,統戰工作不到位。吳三桂起兵時,雖然也發佈了檄文,但是滿清朝廷除了察哈爾的蒙古人臨時起意,打了康熙一個措手不及,其他清王朝的敵人都沒有看到有多大動靜,臺灣鄭氏集團沒有配合出兵。至於漢民族的傳統士大夫並不認可吳的政權,吳周政權只能作爲吳三桂激勵士氣所進行的賭博,失掉了人心民望。

如果按照前期吳三桂的魄力和打法,那麼北上直取荊州襄陽,再加上自己的長江天險,取代清朝不是不可能。然而,作爲藩王的吳三桂,畢竟是藩王,根本不具備一代大國領袖的胸襟和膽識,他偏安一隅,只想佔着天險與清王朝劃線而治。這種目光短視之人,是註定走不遠的。

三藩之亂被平定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第2張

三、清王朝代表了當時社會的主流

縱觀歷史發展潮流和規律,古代封建君主王朝的發展,是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緊密聯繫的。吳三桂作爲藩王,根本不具有發展國力的條件,也並不具備取代一代王朝充足的社會資源。總之,吳三桂的三藩作亂就是背道而馳,與時代發展相悖逆。

在康熙眼裏,藩王吳三桂的脾氣秉性他是瞭若指掌的。就在吳三桂南方偏安一隅的時候,給了康熙足夠的備戰準備。康熙整合力量,恢復軍備,掃清各路反清障礙。面對吳三桂視而不見的狀況,康熙加緊跟進,最終將吳三桂給平了。

因爲吳三桂錯判形勢加之安於現狀,最終在強大的清王朝鎮壓下失敗。吳三桂,一個藩王,也當了一把皇帝。在我們看來,吳三桂或許再努力拼鬥一番,整個大清都是他的。可在吳三桂自己看來,我建立了大周帝國,也當了皇帝,也有了自己的地盤,我覺得此生無憾了。

《清史稿》:三桂白首舉事,意上方少,諸王諸將帥佐開國者皆物故,變起且恇擾。及聞上從容指揮,軍報迅速,閫外用命,始嘆非所料。制勝於廟堂,豈不然歟?上不欲歸咎建議撤藩諸臣,三桂等奉詔罷鎮,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清太宗皇太極: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康熙帝:吳三桂徑行反叛,背累朝豢養之恩,逞一旦鴟張之勢,橫行兇逆,塗炭生靈,理法難容,神人共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