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乾隆請三千老人來吃飯 他們吃完飯後爲何都相繼去世了

乾隆請三千老人來吃飯 他們吃完飯後爲何都相繼去世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乾隆請3000多位老人吃飯,爲何吃完後,這些老人都接連去世了?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恩隆禮洽,爲萬古未有之舉”,這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宮廷舉辦千叟宴後,文人雅士留下的評語。這次千叟宴,乾隆皇帝爲向天下表示皇恩浩蕩,邀請人數3000餘人。

表面上此舉增加了民衆對皇帝的向心力,但實際上,在民間,千叟宴另有“催命宴”一說。

原因是老人家們參加完千叟宴後,不久便陸續離世。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千叟宴的來歷

千叟宴並非乾隆皇帝首創,首次舉辦是在康熙五十二年,正值康熙皇帝六十大壽,普通人上了年紀祝壽都得大辦一場,更何況是年事已高,卻依然能料理國政的皇帝呢?

另外,康熙皇帝認爲:“自秦漢以降,稱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綿長,無如朕之久者 。”

康熙在位時間確實是大部分皇帝都過猶不及的。

也因此,康熙決定將這次祝壽的慶典舉辦地隆重華麗,舉世皆知,不僅如此,還要玩出新花樣。

乾隆請三千老人來吃飯 他們吃完飯後爲何都相繼去世了

康熙六十一年,爲了預慶自己的七十大壽,康熙再次舉辦千叟宴,依然盛大,依然熱鬧,每個人都興高采烈。

此等與民同樂的和諧場面,一定爲未來的乾隆皇帝弘曆留下了深刻印象。

千叟宴始於康熙,盛於乾隆,在全國都掀起了敬老愛老的熱潮,據說頂峯時期,實際參與人數遠超3000人。

既然目的是凸顯皇恩,那皇帝便沒有在飯菜裏下毒的理由,何況赴宴者還是年過半百的老者?

赴宴之路很艱辛

千叟宴是清宮中的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爲了彰顯皇恩浩蕩,與其他皇宮宴會相比,參與門檻並不高,只要年滿65歲即可,不分官民。

但千叟宴的舉辦地點在天子腳下的京城,這爲許多不常住在京城的老者們前往增添了不便,赴宴之路並不順利......

對其他朝代而言,清朝的道路相對發達,但依然無法與現代交通設施相比較。

即使是金貴的讀書人,湊的盤纏再多,大部分行程也依舊以步行爲主——鄉間小路實在崎嶇,馬車難以通行,只有在官道上才能勉強行車。

想從鄉下趕往京城赴宴,須長途跋涉,風餐露宿。老人大半輩子都頂着太陽彎腰勞作,年近古稀,身體更是不如從前硬朗,很容易受環境影響,危險係數大大增加。

到離京城好幾裏地的時候,如果資金充足,可以考慮僱一輛牛車代步,但通往京城的官道質量絕對比不上後世,坑坑窪窪的土路無比顛簸。

乾隆請三千老人來吃飯 他們吃完飯後爲何都相繼去世了 第2張

與此同時還得被迫吸入車輪帶起的沙塵,令人咳嗽不止,即便如此,也得儘量避免停下休息——不然可能就趕不上宴席了。

如此傷筋動骨,要是老人身體素質差點兒,連是否能安全抵達都無法保證,再者,宴會結束後還得原路返回,老人家的身體容不得如此舟車勞頓。

精心菜餚反傷身

乾隆辦的千叟宴比康熙的更加精緻,菜品豐富多樣,無一不集好寓意和好創意於一身,且無一例外用材珍貴——哪怕是品級最低的菜式,對百姓來講也算是山珍海味。

對皇室宗親以及一干官兵來說,此等佳餚不過稀疏平常,頂多也只能算作新奇,對尋常百姓來說,一輩子也不見得能見上一回。

於是自然而然的,平民老人大快朵頤,據記載,當時醉倒、嘔吐、昏迷的人不在少數,這一看便是放開了吃呀!

這與現代人吃龍蝦自助餐時立志要吃到扶牆走的心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清朝的平民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食物,是土豆一類的農作物。由於產量大易飽腹的特點,土豆在神州大地上迅速普及,成爲康乾盛世形成的重要助力之一。

而反觀千叟宴的菜品,那叫一個用材奢侈,做工細緻,對比百姓尋常的飲食,簡直雲泥之別。兔肉大蝦鵪鶉牛柳,鹿肉狍子魚脣鮑魚......

甚至還有野味火鍋,正月的京城白雪飄飄,幾百席炭火,供普通人家一年恐怕也綽綽有餘。

乾隆皇帝如此大辦特辦,彰顯出皇帝愛民之心,作出尊孝道的天下表率,在這方面確實效果拔羣。

參加宴席的人們十分盡興,即使禮節繁瑣,但能猛吃上一頓,也是值了。

乾隆請三千老人來吃飯 他們吃完飯後爲何都相繼去世了 第3張

於是乎,主客都很高興,沒人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常年飲食結構單一的人,突然大量攝入從前從未出現的食物,會對胃部造成極大打擊!

更何況是身體不硬朗的老人家呢?而且,由於老年人各方面身體功能的衰退,導致其完全經不起暴飲暴食對胃部以及其他器官的壓力。

突然間暴飲暴食會嚴重地破壞老年人的飲食平衡,給腸胃加重負擔,從而引起消化不良,容易突發心絞痛或誘發心肌梗死。

再加上路途辛勞,千叟宴上規矩繁瑣,於是更加身心憔悴,突發疾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古代衛生條件差,這種情況難以解釋,想必這也是民間將千叟宴另稱爲催命宴的主要原因。

結語

古代皇帝大多好大喜功,乾隆年幼時目睹過康熙帝大辦千叟宴,於是自己也大辦特辦,規模之大前所未有,效果堪稱佳話。

在皇帝看來,這不僅能籠絡民心,還能滿足自己作爲天下之主的虛榮心,讓更多人看到皇家的財富和權力。

但就像農民幻想皇帝會用金鋤頭耕地一樣,皇帝同樣無法想象平民百姓的生活,這纔沒能意識到飲食的巨大差異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算是好心辦了壞事。

乾隆請三千老人來吃飯 他們吃完飯後爲何都相繼去世了 第4張

康熙乾隆兩朝總共辦了四次千叟宴,耗資千萬,留下詩詞對聯佳句等數千,獲得了民間的推崇和謬讚,可惜縱情歡樂後,死亡卻悄悄降臨到老者的頭上。

但代入老人家的視角,雖然千叟宴確實加速了老人的死亡,可縱使已經老態龍鍾,皇帝依然願意爲全天下的老者請宴,皇帝憐貧惜老,實實在在地舉辦宴會,來者不拒。

在清朝,皇權至上達到頂峯,在百姓看來,皇帝明確地表達出對社會弱勢羣體(老人)的關愛,足以讓當時的老人熱淚盈眶,感恩戴德。

千叟宴後,老人接連撒手人寰,是悲,但在某些方面,逝者也算是了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