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公認的昏君桓靈兩帝,一個寵幸宦官,一個賣官鬻爵

歷史上公認的昏君桓靈兩帝,一個寵幸宦官,一個賣官鬻爵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此爲系列作品,目的嗎?是用不同的歷史視角,結合當時政治格局勢力格局,重讀三國中那些看上去荒誕無用之人的荒唐行事,揭露背後的歷史真相!

以標題而論,非譁衆取寵之舉,基於真相直言而已。

很多人想必會問,桓靈兩帝的昏聵還用說嗎?

一個寵幸宦官,一個賣官鬻爵,如此做派,不用說都是昏君之相,如何有翻案的可能。

然後以此爲槍匕,用歷史之公論,而回避政治鬥爭的真相。

桓靈兩帝雖非英主,但細細思索歷史,就能發現,這兩代君王絕非等閒之輩。

歷史上公認的昏君桓靈兩帝,一個寵幸宦官,一個賣官鬻爵

原因何在?

不過是在漢朝那三角政治橫行,四方豪強坐大的時代,依然能穩控朝局就可得知。

而昏聵之主的刻板印象,則源自於小說三國演義的描述。

在三國演藝一開篇,就說了一句話,即“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說完這句話直接就切入了對東漢末年政局的描述!

在那段描述中,桓帝劉志禁錮打壓士人,寵信宦官,進而引發黨錮之禍,堵塞四方言論,和正直之士的呼喚,是東漢政局崩潰的禍亂之源,靈帝時期的賣官鬻爵,則讓民不聊生,最後引發黃巾之亂!

也因此,黨錮之禍被歷代,正統史學家大誇特誇,成了士大夫主流價值觀的體現,至於這賣官鬻爵,幾乎都臭不可聞等同於歷史的垃圾。

可歷史從不是非比即彼的選擇題,而是錯重複雜的辯論題。

如果讀者將自己置於那個時代漢朝皇帝的位置,就會明白,漢桓帝做派的必然性。

漢朝政局,用通俗的語言形容,就是高處三角爭鬥,中層基層士族一家獨大。

何謂三角,無非是處於最高處的皇權,處於皇帝身邊的宦權,和處於皇帝母族的外戚。

高處的三方勢力,相互鬥爭相互制衡,成了東漢王朝政治主線,太后和宦官(皇權)的交替掌權,也成了中央政府的常態。

而居於中高層和基層的大批士族,則屬於搖擺的兩面派,他們時而和皇權結盟,打擊外戚,時而和外戚結盟打擊皇權。

歷史上公認的昏君桓靈兩帝,一個寵幸宦官,一個賣官鬻爵 第2張

可說兩面三刀,背後插刀流的鼻祖。

那麼他們爲何如此反覆,這就和他們的政治實力,還有角色定位有關。

世族世族,能成世族就是世代爲官之人,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紹家,四世四公的楊修家,就是當時的頂級世族。

他們對於權利的訴求其實很簡單,只要穩固了官場的地位,能讓子孫後代世世爲官,我管你誰當家作主。

誰不妨礙我當官,誰不妨礙我兼併土地,我就支持誰!

這就必然造成皇權和官僚的對立,道理也很簡單,當皇權處理掉了不聽話的外戚時候,她就是中央的絕對代表,眼見地方勢大,隱隱成政治同盟,同理外戚主政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只是稍許少點而已!

原因也很簡單,勢力平衡需要而已!

處於這樣的政治背景之下, 需要恢復權利平衡的皇權,當然成了輿論領袖,世族們攻擊的靶子,你要我的權利,我當然要反抗。

他們如何反抗?這是個技術活啊!

說個漢靈帝時候的典故!

靈帝劉宏在位時,發生青蛇入殿、雌雞化雄、雷雨、冰雹、地震、海嘯等一系列災難事件與異相!

這在獨尊儒術之後的漢朝,當然是大事件,原因也很簡單,董仲舒有個理論叫“天人感應”。

這個理論的核心就是,任何的災難異相都是上天在對帝王示警,別胡作非爲!

其實這是董仲舒在給漢武帝提獨尊儒術時候,爲了士大夫集團擁有制約皇權的手段,而提出的忽悠理論,今日的科學實踐早就告訴我們,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有科學道理!

可是古人不懂這些啊,一出現天氣異常,最經常做的事就是祭天,由帝王反省自己的過錯,有時候嚴重了甚至要下“罪己詔”深刻檢討。

這一系列災難發生後,漢靈帝有點慌神,於是在朝堂之上問爲何會有如此多災難異相的出現!

當時回答他問題的人也很知名,才女蔡文姬的爹,議郎蔡邕(音‘庸’),他上疏說,天災出現,是皇帝陛下身邊的小人干政造成的。

意思是,皇帝陛下要遠小人,親君子!

簡而言之就是說,陛下啊,你不要信任宦官,而要信任我們這些世家,這國家就能好,典型好壞論何非彼即此心態。

看上去冠冕堂皇,巍峨大氣是吧,其實不過行的是爭權奪利的心思而已。

漢靈帝好不容易將中央政府弄的鐵板一塊,你一個世家代表就說我任用小人,靈帝不信邪啊!

於是,在宦官出頭之下,找個理由就吧這蔡邕同志罷職,讓他回家反省去了。

天人感應,成了世家們給皇權找碴奪權的輿論手段。

那麼漢朝恆帝靈帝真是昏君嗎?

歷史上公認的昏君桓靈兩帝,一個寵幸宦官,一個賣官鬻爵 第3張

其實他們也有着屬於自己鮮爲人知的文治武功。

桓帝時,曾重校五經文字,並用甲骨文、篆書、隸書參觀抄寫公之於衆,引發每日千餘車,載着讀書人觀閱,引發洛陽交通堵塞的奇觀。

最後形成的碑文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而主持這件事的也是老熟人蔡邕。

這是屬於文治的建樹,武功方面也有不少!

派遣護羌校尉段熲,率軍攻擊西北地區的羌族叛亂,斬首近四萬,漢帝國威震西域,之後又反擊北方鮮卑族入侵,先敗後勝,鮮卑族俯首稱臣!

後世諸侯混戰,三國紛爭,無數異族不敢入侵,其實和這兩場在北方的勝利不無關係!

由此可進,桓帝、靈帝時期,漢帝國完全看不到衰敗的跡象!

只不過,這一切隨着“黨錮之禍”的不斷昇華。

最後世家官僚和中央政府形成對立局面,進而引發漢帝國朝政危機之後,隨着一個政策的施行,才引發了後續的黃巾之亂!

這個政策就是漢靈帝的“賣官鬻爵”。

靈帝是昏君嗎?

由之前所述,可以看出,不算明君,但絕不是昏君,可爲何還會賣官鬻爵!

答案也很簡單,窮的,窮的沒辦法維持了。

那麼爲何會窮,其實是“黨錮之禍”的後遺症而已,當地方充斥着全是世家大族還有官僚集團的時候,如果他們不配合,國家的行政效率將不斷下降,這必然造成中央財政收入的減少。

而且地方官僚成了集團,對抗中央之後,他們成了鐵板一塊,完全撕不開權利的切口。

官僚成一體,行政效率底下,財源枯竭!

這樣的局面如何破局?

不知誰出了個怪點子,說道。

皇帝陛下,你可以賣官啊,正常官員晉升都靠舉孝廉靠資歷論資排輩,正常渠道完全沒有插手的空間,如果拋棄論資排輩,而按照獻金多少給官職。

這因爲獻金被任命的官員,不就是你的嫡系部隊了嗎?不僅如此,獻金還可以解決財政困難哦。

漢靈帝一聽,有道理啊,獻金解決財政問題,打破論資排輩和孝廉制度,可以在世家主導的官場切開缺口,給皇權人事任免權,最後這些通過獻金成官員的人還能成爲皇權同盟者。

如此一舉三得的事情,有什麼不好的?

於是“賣官鬻爵”就此開始。

皇帝的內庫充裕了,世家的政治生態被撕裂了,皇權獲得了人事任免權。

可惜,所有的一切都有反效果,在賣官之人上任之後,他們爲了賺回買官用的錢,無所不用其極的搜刮剝削百姓!

順勢而成了新的霍亂起點,當地方不少地區都是這樣以撈錢爲目的的官員主政時候,制度性的腐敗就開始蔓延,無數百姓遭殃。

然後就是黃巾起義的民變開始。

皇權和官僚的鬥爭,最後讓漢朝動盪不安,漢靈帝就此成了昏君一枚,永世不得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