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何漢文帝賣官鬻爵開啓輝煌大漢乾隆卻敲響喪鐘

爲何漢文帝賣官鬻爵開啓輝煌大漢乾隆卻敲響喪鐘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買官賣官自古以來以來都是咱老百姓最痛恨的。爲什麼呢?有先賢說,國家是公器。同樣的,官職也是公器。官員和其他職業不一樣,他不是做生意,不是爲了多掙錢,他是要給老百姓服務的。如果官職是採用買賣的方式得到,那麼,官員上任後,必然要想方設法把損失的錢給賺回來,甚至還要爭取多盈利。但是官場又是不能產生經濟,唯一的辦法,就是在老百姓身上搜刮,把苦難加在老百姓身上。同時,他爲了當更大的官,就得賺更多的錢,因此老百姓就得受更多的苦。這也是咱們痛恨賣官賣官的根本原因。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讀中國歷史,便會發現這買官賣官的歷史真可謂源遠流長。從漢文帝開始,一直到當下。而且還不是私下裏的潛規則行爲,而是朝廷行爲,國家行爲。當然,真正要分辨起來,我們會發現,雖說賣官是從漢文帝開始的,但是漢文帝做法卻又是無可厚非的。而且正是漢文帝做了這件事,纔開啓了大汗帝國的強盛模式。爲什麼這麼說呢?

爲何漢文帝賣官鬻爵開啓輝煌大漢乾隆卻敲響喪鐘

其實,漢文帝的賣官不能叫“賣官”,只能叫“鬻爵”。情況是這樣的,漢文帝的時候,匈奴屢次犯邊。當然了,他犯邊就得派軍隊把他打回去。打回去了還不行,還得派軍隊鎮守。要守,就得有錢糧,餓着肚子是打不了仗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漢初文景之治,採用的是休養生息的辦法,儘量不折騰老百姓,儘量少收稅,讓老百姓富起來。

可沒有稅收,就沒有錢糧供給邊關將士守邊用呀!怎麼辦呢?當時晁錯就給漢文帝出了一個主意,讓他把爵位拿出來賣。當然也不是賣,而是說,只要有人能捐獻軍糧,或者把軍糧運送到邊關,就可以授予他爵位。公侯伯子男,根據他捐獻或者運輸軍糧的不同數量,授予不同的爵位。

那麼寫到這裏我們就該明白了,漢文帝並不是在賣官,而是在鬻爵。爵並不是官,封爵的人並不一定當官,不當官,就沒有機會搜刮老百姓,不會產生危害。爵只是一種榮譽,這相當於今天的一些富人,做慈善事業,然後國家給他發獎牌,封他“慈善家”的封號一樣。再說漢文帝封爵,收穫的錢並沒有被某個人得到,甚至也沒有進入國庫,而是直接送到了邊關,這是非常正能量的。也正是因爲漢文帝用這種方式鞏固邊防,纔不但讓老百姓富起來,同時也讓邊防強起來,爲後來漢武帝開疆拓土建強大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漢文帝這種很好的辦法,到了後世很快就被理解偏了。漢朝末年,桓、靈二帝可以說是大張旗鼓地賣官,而不僅僅是鬻爵。而且什麼官都賣,連三公都賣。《後漢書》曾記載,“延熹四年佔賣關內侯、虎賁、羽林、緹騎營士、五大夫錢各有差。”《後漢書》還記載靈帝把三公之一的司徒賣便宜了,着實後悔了好幾天。本來一個司徒要賣一千萬錢的,結果只賣了五百萬。到那司徒上任的時候,他還後悔不迭地對左右說:“悔不小靳,可至千萬。”

爲何漢文帝賣官鬻爵開啓輝煌大漢乾隆卻敲響喪鐘 第2張

桓、靈二帝是亡國之君,有此亂象也很正常,但後世卻有一位盛世明君,卻也大肆地賣官。這個明君就是乾隆皇帝。

《清史稿》曾有一個記載,乾隆三十一年政府的部分歲入情況爲:“地丁二千九百九十一萬兩有奇,耗羨爲三百萬兩有奇,鹽課爲五百七十四萬兩有奇,關稅爲五百四十餘萬兩有奇,落地、雜稅爲八十五萬兩有奇,契稅爲十九萬兩有奇,牙、當等稅爲十六萬兩有奇,礦課有定額者八萬兩有奇,常例捐輸三百餘萬兩。”最後這一項“常例捐輸”就是賣官所得,這個錢佔整個財政收入的十三分之一還多。

咱們回頭看看“康乾盛世”的前兩個帝王,康熙皇帝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不但終於讓清王朝在中原安定下來,而且開疆拓土,疆域變得非常廣闊。更重要的是,他與民生息,讓老百姓富起來,從而開創了康乾盛世。雍正皇帝最大的功績是整頓官場,他也是歷史上反腐倡廉做得最後的三個皇帝之一。

正是由於他對官場的整肅,讓清朝的整個政治變得比較清明,官場風氣大爲改觀,搜刮百姓、行賄受賄這樣的事情有了極大的收斂。可是到了乾隆那兒,他卻竟然賣官!爲什麼賣官呢?因爲他的花銷太大,六下江南呀等等,財政入不敷出,只好把官拿出來賣。同時他還開設了“議罪銀”制度。什麼是“議罪銀”?

爲何漢文帝賣官鬻爵開啓輝煌大漢乾隆卻敲響喪鐘 第3張

就是一個人犯了罪,可以交錢抵罪。“常例捐輸”和“議罪銀”一開,可真是不但把康雍兩朝積累的財富全部給消耗光,而且也把康雍兩朝積累的清明政治風氣給完全破壞掉。可以說,整個清王朝的沒落以及最後的爛透,就是從乾隆皇帝開始的。

從“鬻爵”到“賣官”,看起來只是邁出了小小的一步,但是因爲沒有分清“官”和“爵”的區別,目的性也不一樣,結果竟然是這樣的天壤之別!(原文來自張生全精彩歷史的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