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賣官鬻爵是王朝衰亡之象 康熙三代皇帝爲何沒有禁止

賣官鬻爵是王朝衰亡之象 康熙三代皇帝爲何沒有禁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清代皇帝和官職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賣官鬻爵是王朝衰亡之象,康雍乾三帝都被稱爲聖君,爲何不禁止?

賣官鬻爵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弊政,簡單地說就是朝廷把官位明碼標價,藉此來收斂錢財。從秦漢開始,歷朝歷代都曾有過賣官鬻爵,畢竟來錢快呀,很多皇帝都樂此不疲。

不過,賣官鬻爵這事好做不好說,一向被看作是王朝衰落即將覆滅的一個重要標誌。漢末的桓靈二帝就以賣官鬻爵而出名,然後天下大亂、羣雄紛起,這纔有了魏蜀吳三國鼎立。所以,歷代士大夫都非常鄙夷賣官鬻爵,覺得連官位都可以隨便買賣,這個王朝還有什麼希望?

賣官鬻爵是王朝衰亡之象 康熙三代皇帝爲何沒有禁止

可是,清代從建國開始,不但允許賣官鬻爵,還將其固定下來,成爲一項成例,連號稱“聖君”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不反對,甚至還擴大賣官鬻爵的範圍。

清代的賣官鬻爵叫做捐納,從順治六年開始實行,最早只有想參加科舉的讀書人才可以捐納,差不多算是花錢買個初級文憑。是康熙皇帝允許捐納文官,洞開了清代賣官鬻爵的大門。

賣官鬻爵是王朝衰亡之象 康熙三代皇帝爲何沒有禁止 第2張

戶部設有捐納房,捐納主要分爲常設和臨時兩種,常設捐納有一定的名額和級別限制,對清代官場的影響較小,而臨時捐納是遇到賑災、戰爭等巨大開支時纔開設。乾隆皇帝把一些原本屬於臨時捐納的項目也歸入常設,使捐納官員逐漸增多。

所以,後世常常發現清代中期以後的大商人都有官銜在身,最高可達二品(胡雪巖),被稱爲紅頂商人。事實上,這些純粹捐來的頂戴在正牌大官眼裏,什麼用也不頂,該殺殺、該抄家抄家,一點不耽誤。

康雍乾三位爲什麼不反對捐納?原因很簡單:朝廷缺錢。從入關開始,清廷一直錢不夠花,平天下、削三藩等等,乾隆更是號稱“十全老人”,至少打了十次大規模戰爭,每次少則數百萬,多達兩千萬兩白銀,光靠稅賦填不滿財政上的窟窿,捐納便成爲自然而然的選擇。

康熙十三年至十六年,僅捐知縣一職者即有500餘人,捐納收入200多萬兩。乾隆年間最多一年捐納收入達556萬兩,佔朝廷財政收入的39%。

戶部明碼標價,乾隆三十九年的捐納價格是,從九品官180兩、知縣4620兩、知州6020兩、道員16400兩。道員相當於省級官員,是捐納的上限。

賣官鬻爵是王朝衰亡之象 康熙三代皇帝爲何沒有禁止 第3張

鴉片戰爭後,清代急劇衰敗,又面臨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等等,財政危機愈發嚴重,不得不廣開捐納,捐來的官與正途官員的比例達到3:4,已經十分接近。

而捐納盛行又造成清代官員只瞭解撈錢回本,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做官已經變成一門生意。有些官員爲了捐個更大的官,甚至不惜借債,然後更加發狠地搜刮民脂民膏,因爲他們首先要把債還上,剩餘的“利潤”纔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