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祖大壽是什麼人?明軍與後金在遼東的反覆拉鋸他扮演着什麼角色?

祖大壽是什麼人?明軍與後金在遼東的反覆拉鋸他扮演着什麼角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壽本名天壽,五十歲時改名大壽,明末清初名將。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明末崇禎年間,明朝軍隊跟清朝(後金)軍隊在遼東地域反覆拉鋸。

其中,涉及到的最關鍵人物,既不是被崇禎凌遲處死的袁崇煥,也不是後來獻出山海關的吳三桂,而是長期鎮守錦州的祖大壽及其家族。

祖大壽憑藉他鎮守的錦州,以及祖家在遼東地區的龐大影響力,在明、清之間左右逢源。

當明朝對關外局勢焦頭爛額之時,他反而成爲過得比較滋潤的一方諸侯。

祖大壽是什麼人?明軍與後金在遼東的反覆拉鋸他扮演着什麼角色?

祖家自從明朝宣德時期遷移到遼東之後,至明末,已經成爲遼東首屈一指的大家族,任何藩臣經略遼東,都離不開包括祖家在內的遼東望族的支持。

特別是後金崛起後,遼東的穩定對於明朝來說更加重要,熟知遼東形勢,且能幫助維護遼東穩定的祖家,也被各路封疆大吏所看重。

因此,祖大壽從軍後,陸續被熊廷弼、王化貞、孫承宗、袁崇煥等看重和提拔。

在不到八年時間裏,至袁崇煥督師薊、遼時,祖大壽已經從初從軍時擔任的遊擊將軍,升至遼東前鋒總兵,並獲得了錦州的防禦權。

錦州在明清之間的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明朝守住錦州,就保住了遼西走廊,清朝要嚮明朝發起進攻,就只能繞道蒙古。

只要錦州在明朝手中,清朝即使能繞道進軍關內,也只能打完就走,不能長期駐紮關內,錦州可以說是清朝覬覦明朝江山,以及明朝能抗住清朝打擊的關鍵門戶。

也因爲錦州的重要性,祖大壽在明、清之間,成爲了雙方都要拉攏和安撫的重要人士,即使他對明朝聽調不聽宣,對清朝有過反叛行爲。

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率軍進京勤王的袁崇煥被崇禎皇帝下獄問罪。

當時,跟隨袁崇煥來到關內的祖大壽聞聽此事後,害怕受到牽連,馬上帶着部隊逃出關,並拒絕了崇禎要他回軍的詔書。

後來,還是關在獄中的袁崇煥給他寫信,他才勉強回師關內,配合孫承宗趕走入寇的後金軍隊。

戰事結束之後,祖大壽回到錦州,開始了對明朝聽調不聽宣的生涯,他不但不敢單獨離開軍營,還多次拒絕了崇禎皇帝要他入京的宣召。

而明朝因爲投鼠忌器,擔心祖大壽獻出錦州給清朝,不得不捏着鼻子默認,敢對袁崇煥施以凌遲之刑的崇禎,也只能不斷地給祖大壽升官,防止他倒向清朝。

特別是在明知祖大壽很有可能靠不住的情況下,明朝還不得不在財政已經崩潰的情況下,繼續給他提供軍餉、糧草、物資等等。

至於清朝(後金)的皇太極,更是對祖大壽極盡拉攏和收買。

崇禎四年(1631年),祖大壽奉孫承宗之命修復大淩河城,被得知消息的皇太極派兵包圍在城中,堅守三個月後,城中糧絕。

祖大壽經過跟皇太極的談判,決定獻城投降,這次祖大壽的投降,後來在歷史上頗多爭議。

好的方面是,他在這次投降後,利用皇太極對他的信任,又跑回錦州,繼續高舉明朝的大旗,壞的方面是,他在這次投降過程中,悍然殺死了堅決不肯投降的何可綱(時任寧遠總兵)。

投降後的祖大壽受到了皇太極的隆重歡迎,皇太極甚至爲他宣誓,《清史稿·祖大壽傳》中記載:

祖大壽是什麼人?明軍與後金在遼東的反覆拉鋸他扮演着什麼角色? 第2張

上率諸貝勒誓曰:“明朝總兵官祖大壽、副將劉天祿、張存仁、祖澤洪、祖澤潤、祖可法……等,今以大淩河城降。凡此將吏兵民罔或誅夷,將吏兵民亦罔或詐虞。有違此盟,天必譴之!”

但祖大壽以幫助皇太極詐取錦州爲由,回到錦州,然後馬上關閉城門,背叛了皇太極。

之後,明朝遼東巡撫彈劾祖大壽獻大淩河城投降,可崇禎並不敢激怒或捉拿祖大壽,反而給他加左都督銜,讓他直領錦州的防禦。

在我看來,這次祖大壽先叛明,再叛後金,前者是爲了保命,後者是當時的祖大壽或許還不太看好後金。

畢竟,當時的後金還是個窮小子,祖大壽即使真帶着家族投降,也落不了什麼好處,除了名位之外,幾乎一無所得。

而回到明朝,挾錦州的戰略地位,卻可以源源不斷的從明朝收穫軍餉、糧食、物資,這些東西,是皇太極暫時給不了的。

在皇太極那邊,祖大壽雖然叛逃,還帶回去了一堆子、侄輩到錦州,卻留下了一個兒子祖澤洪,一個侄子祖澤潤,一個養子祖可法,還有一堆舊部,繼續爲皇太極效力。

這些留在皇太極身邊的祖家人及其舊部,在後來清朝正式建立後,都成爲被皇太極重用的高官,《清史稿·祖大壽傳》中記載:

又明年,改元崇德,行封賞,授澤潤三等昂邦章京,澤洪、可法一等梅勒章京,予世襲敕書。設都察院、六部,滿、漢、蒙古各置承政(相當於六部尚書)。漢承政皆授諸降將:可法、張存仁都察院,澤洪吏部,韓大勳戶部,姜新禮部,澤潤兵部,李雲刑部,裴國珍工部。

皇太極成立清朝後,首任都察院和六部的漢官主官,全是祖大壽的子侄和舊部。

出現這種情況,除了皇太極寄望繼續拉攏鎮守錦州的祖大壽及其家族外,或許也有祖大壽刻意開始兩面下注的可能。

這些情況,相信明朝不至於耳聾眼瞎到什麼都不知道,但也只能當做沒看見,沒辦法,扼守遼西走廊門戶的錦州太重要。

祖大壽的左右逢源,到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時的“松山之戰”後,纔算告終。

當時,先是洪承疇率領的明軍大敗,洪承疇逃到松山城,堅守半年後城破,洪承疇被俘後投降清朝,錦州成爲外無援兵的孤城。

祖大壽是什麼人?明軍與後金在遼東的反覆拉鋸他扮演着什麼角色? 第3張

祖大壽不得已,在糧絕後,再次投降清朝,這次投降後,皇太極可不會再放虎歸山了,沒了錦州作爲籌碼的祖大壽,也只能老老實實的爲清朝效力。

不過,皇太極雖然還是善待祖大壽,還給予他正黃旗總兵的職位,可並沒有真讓他帶兵。

且善待他的用意,主要是爲了招攬“松山之戰”兵敗後,退守寧遠的,祖大壽名義上的外甥吳三桂(祖大壽的妹妹是吳三桂之父吳襄的正妻,但吳三桂並非祖氏所出)。《清史稿·祖大壽傳》中記載:

大壽隸正黃旗,命仍爲總兵,上遇之厚,賜賚優渥。(張)存仁上言:“大壽悔盟負約,勢窮來歸。即欲生之,待以不殺足矣,勿宜復任使。”降將顧用極且謂其反覆,慮蹈大淩河故轍。上方欲寵大壽諷明諸邊將,使大壽書招明寧遠總兵吳三桂,三桂,大壽甥也,答書不從。大壽因疏請發兵取中後所,收三桂家族。

至此,在明清之間左右逢源十多年的祖大壽,正式成爲清朝的臣子。

祖大壽本人在清朝入關期間,沒有多少建樹,但他的子侄輩,卻都爲清朝入關立下過汗馬功勞,多人官至總兵、乃至一省總督之職,在清初,也算是功勳家族了。

到乾隆皇帝做《貳臣傳》時,祖大壽和祖澤洪、祖澤潤、祖可法等一起,光榮的進入其中,被編入甲卷,終究還是爲世人所不齒。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