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何說後世對朱高熾冠以“仁”爲廟號,是不足爲奇的?

爲何說後世對朱高熾冠以“仁”爲廟號,是不足爲奇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爲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鬥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爲啥能名垂青史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01大智若愚朱高熾,心懷天下太子爺

衆所周知,朱高熾貴爲皇帝朱棣的嫡長子,然而他卻不曾繼承朱棣身上的驍勇善戰,在外形上朱高熾顯得有些笨重,氣虛體胖,個子不高,長相平凡,還由於“腿腳不便”的原因,一次戰場也沒上過。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除了朱高熾以外,朱棣還有一個兒子,他便是朱高煦。

兒時的朱高煦因爲調皮犯了錯誤,被母親懲罰,哥哥朱高熾見狀立刻爲弟弟求情,可頑皮的朱高煦面對母親的鞭打非但沒有絲毫悔過,更是向爲自己“說情”的哥哥惡語相向,他認爲朱高熾只是在長輩面前惺惺作態,根本不是真正的關心自己;不僅如此朱高煦還十分的好鬥,一次在與朱高熾比武時,朱高煦不顧哥哥身體狀況狠狠的將其踹倒,十分不留兄弟情面。

由此不難看出相比於哥哥朱高熾的仁義當先,忠厚老實,朱高煦的好鬥與善權似乎更符合當太子的這一標準,因此起初的朱棣更傾向於朱高煦。

爲何說後世對朱高熾冠以“仁”爲廟號,是不足爲奇的?

然而朱高熾忠厚仁義,心懷天下的性格博得了眼光更加獨到的朱元璋的青睞。據史書中的記載,朱元璋對自己的長孫朱高熾十分器重,甚至和朱標誇讚朱高熾博覽羣書有君子氣度,並且天性忠厚善良爲人方正,善於守承諾,治理百姓。並希望朱標一定要器重朱高熾,他認爲有朱高熾在大明江山必會穩守,而此後的一系列事件也驗證了朱元璋對朱高熾的正確預判。

儘管有着朱元璋這樣強硬的“後臺”,並且居於儲位多年,執政經驗豐富,深得大臣以及百姓之心,朱高熾卻依然不受父親朱棣的寵愛,特別是在即位一事上,朱棣似乎猶猶豫豫希望有一個更好的選擇,這個時候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成功助其一臂之力。

儘管對兒子有看法,但朱棣對朱高熾之子朱瞻基卻是十分喜愛,朱瞻基有勇有謀,因爲朱瞻基的原因,朱棣最終將權力交付於朱高熾之手,自此朱高熾一心爲民,開啓了自己名垂青史的“皇位”之路。

02朱高熾--承上啓下,無人可比的功勞

“爲帝十月,監國二十餘載”。世人只知道朱高熾從朱棣手中接過重任後,在皇位僅僅十個月,然而卻漏掉了很重要的一點,朱高熾早已監國二十餘年之久,朱棣在位時對於國事向來是親歷親爲,曾多次御駕親征,在朱棣不在都城的時日裏,朱高熾自然要擔當起“一國之君”的職責。

在朱棣御駕親征期間,朱高熾深知守好北平的重要性,當時北平地區的兵力將老弱婦孺全部加齊也不過萬人,朱高熾仍然可以穩定北平內民心,衆人積極守城池,在作戰上,光靠“仁義”是遠遠不夠的,朱高熾有自己的大智慧,眼看着“軍事高手”李景隆帶軍攻打北平,人手不夠的朱高熾選擇向城牆潑水,這樣的操作加上寒冷的天氣,使城牆迅速結冰,這一招成功的拖住了敵軍前進的步伐......

朱高熾不僅監國有方,併成功爲大明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賢才志士,朱高熾向來廣納諫言,都說朝中人員需要八面玲瓏,在處理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亦是需要處理好與“掌權者”的關係。

當時很多朝中的大臣,即便是有了與皇上不同的看法,或者是意識到了皇上的錯誤,也向來是敢怒不敢言,朱高熾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後,立刻做出了改正的辦法,他專門爲大臣頒發銀令爲的是,朝中的大臣有諫言的膽識,樹立朝中清風。

另外他十分看重爲官者自身的能力,對於有才能,受百姓愛戴的官員,朱高熾向來會給予其更高的職位,同時朱高熾還有着十分開闊的眼界,在自己正式即位後,朱高熾開始爲官場注入新鮮的血液,他宣佈了年事過高的大臣需“退隱”,爲更多年輕且有抱負的有志之士一個大展身手的機會,當然從朝中“隱退”後的大臣,也受到了朱高熾的優待,這樣爲民爲臣的君主,可以說是千古無二。

不僅如此朱高熾在監國期間還能夠爲前方作戰的部隊,提供強有力的後勤補給,朱棣能夠放心的在漠北征戰也是因爲有朱高熾坐鎮後方的功勞。

03朱高熾:一心爲衆,“仁”愛當先

如果說官場在朱高熾的治理下,愈發的成爲國家強有力的後盾;那麼在民衆身上,朱高熾依舊贏得民心,底層的百姓想要有所作爲向來需要付出異於常人的努力,朱高熾也注意到了這一點,爲了平民百姓也能施展自己的拳腳,朱高熾制定了更加公平公正的科舉制度。

爲何說後世對朱高熾冠以“仁”爲廟號,是不足爲奇的? 第2張

在以往的科舉考試中,南方的學子由於各種因素,常常能夠大放異彩,爲了公平起見,朱高熾重新規定了“南六十,北四十”的劃分法則,讓更多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考生都能大放異彩。

面對鳳陽的水災,朱高熾選擇免除賦稅,大開糧倉賑災,墾荒效果不佳時他會親自親歷親爲安置2000多名百姓遷徙別地,在朱高熾正式即位後,爲了確保稅收的合理性,朱高熾更是常年派人考察百姓的生計,以此來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

靖難守北平,永樂盛世有他一半功勞, 洪熙休養生息 ,宣德子承父志纔有了仁宣之治 一人影響三個朝代,後世冠以“仁”爲廟號,自然不足爲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