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單雄信會被李世民所殺的真相是什麼?二人之間真的有某種瓜葛嗎?

單雄信會被李世民所殺的真相是什麼?二人之間真的有某種瓜葛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單雄信驍勇矯捷,勇武過人,號稱“飛將”,是隋末唐初時期的猛將。這是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說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歷史上真實的單雄信,可以說和演義小說裏描寫的基本一致。不過,史書上對於單雄信的記載,並不是那麼詳細。所以在很多細節上,民間就進行一定程度的創作,讓演義小說當中的那個單雄信,變得更加有血有肉。

單雄信會被李世民所殺的真相是什麼?二人之間真的有某種瓜葛嗎?

單雄信出生于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就是那個今天在網絡上被大衆調侃爲‘中國第一大城市’的曹縣。對於單雄信的家世,史學界是存在爭議的。目前最被大家所接受的說法是,單雄信的父親和爺爺,都曾是北周的將軍。後來隋文帝楊堅篡了北周的皇位,建立隋朝之後,單雄信的父親和爺爺,堅決不投降。所以,隋文帝當時便派出大軍,前去征討單家,而負責統領這支兵馬的,正是李淵。

後來,李淵和單家大戰了七天七夜之後,終於攻破了城池,並且殺了單雄信的父親和爺爺。而後,單家因爲害怕被屠戮,所以舉家從山東遷往山西。因爲單家出逃的時候,帶了不少金銀,到了山西之後,建立了二賢莊,這纔有了後面的故事。

這個說法,目前是最被大家所熟知的一個說法。但實際上,這個說法本身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因爲隋朝建立於公元581年,李淵出生於公元566年,楊堅登基的時候,李淵只有16歲而已。以當時楊堅手下猛將衆多的局面,還不至於讓李淵這樣一個16歲的孩子,領兵前去攻城。

所以,也有很多人說,歷史上單雄信的家世其實沒那麼顯赫,只是山東山西地區的地方梟雄而已,並不存在祖上被李淵殺害這種事情。

不管這兩種說法,哪一個是正確的,反正單雄信成年之後,他家在當地很有勢力,這是沒錯的。至於說演義小說裏面,李淵因爲被楊廣追殺,期間誤殺了單雄信的哥哥,這點也無從考證。不過,二賢莊這個地方,確實是真實存在的,就在山西省長治市。

後來,到了隋朝末年,單雄信憑着他家在當地的聲望,拉起了一支隊伍,而後加入到了山東人翟讓領導的瓦崗軍當中。演義小說當中,單雄信是十三省總瓢把子,這個在正史上也是完全沒記載的事情,應該是演義小說的杜撰。

單雄信剛加入瓦崗軍的時候,瓦崗軍還只是剛剛起兵而已,規模也就在千餘人左右。瓦崗軍的創始人翟讓,原本也是個普通的山東百姓,後來因爲犯了事,實在活不下去了,所以才起兵造反。但實際上,翟讓本人的能力,其實相當有限。

單雄信會被李世民所殺的真相是什麼?二人之間真的有某種瓜葛嗎? 第2張

在單雄信加入的同時,還有一個山東當地豪強,也拉起了一夥隊伍,而後加入了瓦崗軍。這夥隊伍的領導者,是一對父子,姓徐。兒子名叫徐世績,就是演義小說當中的那個徐茂公。徐世績加入瓦崗軍的時候,還不滿二十歲,但卻異常聰明。

隨着單雄信和徐世績加入瓦崗軍,他們的眼界也給瓦崗軍帶來了很多好處。在徐世績的提議下,瓦崗軍將目光投向了大運河,靠打劫運河的商賈,賺來了第一桶金。此後,瓦崗軍有了錢有了糧食,便逐漸開始壯大,之後逐漸擴張到了萬餘人的規模。

不過,到了萬餘人的規模之後,瓦崗軍卻遇到了一個發展瓶頸。以翟讓、單雄信等人的能力,並不足以帶領瓦崗軍繼續發展。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這一切。這個人,就是李密。

在演義小說當中,李密雖然不是什麼好東西。但在正史上,李密卻是個相當有才幹的人。正史上的李密,本是隋朝貴族。後來因爲跟隨楊玄感起兵造反,反對楊廣,而後兵敗逃亡。隱居了兩年之後,李密不甘心自己落魄至此,於是便加入了瓦崗軍。

李密加入瓦崗軍之後,利用自己的眼界和智慧,幫瓦崗軍指明瞭方向。此後,瓦崗軍不斷兼併周圍的小股農民軍勢力,而後又開始攻佔隋朝幾處重要糧倉,終於開始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一躍成爲了隋末最強的農民軍勢力。

在此期間,隋朝也曾派主力軍隊前來圍剿瓦崗軍,最後卻被李密擊敗。李密擊敗隋軍之後,有個隋軍降將投靠了瓦崗軍。在其麾下有一個猛將,這就是演義小說裏面大名鼎鼎的秦瓊秦叔寶。同時,李密還招攬了一些鄉民自衛隊,其中有一支鄉民自衛隊的領頭人,名叫程知節,也就是演義小說裏的程咬金。

隨着瓦崗軍的逐漸壯大,瓦崗軍內部開始出現了兩個派系。一個是以翟讓爲首的元老派,一個是以李密爲首的新人派。作爲最先加入瓦崗軍的猛將,單雄信自然是當之無愧的元老派。但同時,單雄信也不參與站隊,只是領導自己的部下打仗。

在這兩派出現之後,起初並沒有發生太劇烈的衝突。甚至於翟讓在徐世績的勸說下,還讓出了首領的位置。但在這之後,李密將目光投向了洛陽,隨後領兵進攻洛陽期間,翟讓的很多部下,勸說翟讓不該如此輕易放棄首領的位置,讓李密得知。再加上進攻洛陽期間,李密雖然戰果頗豐,差一點就拿下了洛陽。但進攻過程中,元老派帶給他的阻力,還是很大的。

於是最終,李密決定,直接殺了翟讓,以此來瓦解元老派。

公元617年年底,就在李密剛剛從洛陽撤軍回來後不久,李密請元老派的幾個重要人物吃飯。這其中,不但有翟讓這個創始人,還有徐世績和單雄信這兩位元老。吃飯期間,李密忽然讓周圍埋伏的士兵,殺害了翟讓,徐世績也被砍了好幾刀。後來還是李密阻止,才保下了一命。

至於單雄信,見翟讓被殺之後,也沒有反抗,直接就對李密表示了臣服,選擇歸降了李密,而不是像演義小說裏描寫得那麼有骨氣。

單雄信會被李世民所殺的真相是什麼?二人之間真的有某種瓜葛嗎? 第3張

在這場瓦崗軍內部的變故後不久,就在李密積極備戰,準備接下來一舉拿下洛陽的時候,卻忽然傳來了一個大消息。原來,遠在江都的楊廣,被麾下的禁軍給殺了,麾下精銳盡歸宇文化及所有。此後,宇文化及打出了旗號,要帶着這些隋軍精銳返回關中。如此一來,宇文化及就勢必要進攻瓦崗軍的地盤。

所以,接下來李密選擇和洛陽方面,暫時議和,然後掉過頭去打宇文化及。經過一番苦戰之後,瓦崗軍雖然打垮了宇文化及,但自身也損失慘重。而後,洛陽的王世充趁機來襲,一戰打垮了瓦崗軍。此後,李密逃往關中,而後被殺。至於單雄信和秦瓊、程咬金等有名的猛將,則是都被王世充抓了俘虜。唯有徐世績逃脫,而後歸降了李淵。

被抓爲俘虜之後,王世充對瓦崗軍這幾員猛將,倒還算不錯。之前雙方戰鬥的時候,這幾個猛將的勇猛,給王世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王世充以高官厚祿招攬幾人,尤其是單雄信,更是被王世充封爲大將軍。

然而面對王世充的招攬,瓦崗軍的幾個猛將,卻並不感興趣。因爲之前瓦崗軍曾和王世充大戰,雙方有死仇,而且王世充本人的品德也不咋地,很難讓人有好感。所以後來,秦瓊等人趁着臨陣對敵的時候,直接投降了唐朝。唯有單雄信,依然留在了王世充這邊,繼續做大將軍。

在演義小說當中,單雄信之所以留在洛陽,主要是因爲王世充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但在正史上,其實並沒有這樣的記載。至於說單雄信爲何留在王世充這邊,原因其實有很多可能。比如王世充的魅力征服了他,比如李淵確實是他的殺父仇人或者殺兄仇人,比如當時秦瓊他們幾個叛逃的時候,單雄信恰好不在現場,所以也就沒機會一起投降,後來王世充對他嚴加看管,他也就沒了機會……

不管是什麼原因,總之,單雄信是留在了王世充這邊。自此之後,和秦瓊、程咬金等人,分道揚鑣了。

在王世充麾下做了兩年大將之後,隨着李唐政權,徹底解決了後患,李唐和王世充的衝突,終於在所難免。在唐軍的進攻下,王世充節節敗退。雖然單雄信很能打,但在這種大規模戰事當中,個人武力顯然是微不足道的。

最後,王世充被李世民圍困於洛陽城內,向河北的竇建德求救。竇建德來援之後,又被李世民打敗,而後王世充就投降了。王世充投降之後,因爲主動開城投降的原因,李世民承諾,並沒有殺他。但王世充麾下的很多將領,都被李世民誅殺殆盡。這其中,也包括了單雄信。

據野史記載,李世民殺單雄信的時候,瓦崗軍的很多將領,比如秦瓊等人,都曾爲其求情。但因爲誅殺王世充舊部的命令,是李淵下的,所以李世民最後也不得不執行。而在演義小說當中,法場之上,單雄信曾指責瓦崗諸人的不講義氣。唯有徐茂公,和單雄信喝了一杯酒,之後單雄信被殺。在正史上,單雄信有沒有指責瓦崗諸人不好說,但徐世績最後爲單雄信送行,與單雄信喝了酒,甚至還割了自己一塊肉給單雄信吃,這倒是真的。

另外,在演義小說當中,單雄信臨死之前,曾發誓下輩子一定要滅了唐朝。後來,單雄信果然轉世成了蓋蘇文,給唐朝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但在正史上,這事顯然是不可能。且不說轉世投胎這種事情,本來就不科學。單雄信被殺的時候,蓋蘇文都已經18歲了,連時間都對不上。

單雄信會被李世民所殺的真相是什麼?二人之間真的有某種瓜葛嗎? 第4張

不過,演義小說裏單雄信的這個詛咒,在正史上後來倒是真的應驗了。

兩百多年以後,單雄信有四個後人,參加了黃巢起義,而且成爲了黃巢身邊最重要的猛將。黃巢起義,無疑是壓垮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單雄信臨死之前,真的發過這樣的誓言,那後來還真的是應驗了。

歷史上真實的單雄信,和演義小說裏的差別,算是相對較小的。不過,從單雄信的真實經歷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單雄信其實並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人物,至少沒重要到能夠影響歷史走向的地步,只是一個單純的猛將。

另外,這裏我們還得多說一句。演義小說裏面,所謂的隋末十八條好漢,實際上前十二位好漢,都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是以某個真實人物,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只有後面的秦瓊、尉遲恭、單雄信、蘇定方、王伯當,這幾人是真實存在的。而在正史上,這幾個人,基本上也就等同於隋末的戰力天花板,算是最能打的猛將了。

從單雄信的故事當中,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啓發:正所謂‘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這句話其實還是很有道理的。不管是演義小說還是正史,瓦崗軍一衆猛將能夠走到一起,說到底還是爲了各自的利益。一旦利益不一致,徹底瓦解也就是個時間問題。

靠利益凝聚起來的東西,利益在的時候或許很牢靠。但一旦利益不一致了,恐怕也就成了一團散沙,再猛的猛將都沒了用武之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