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近代名人 > 郁達夫爲何遭日軍祕密殺害:欲作證揭發日軍罪行

郁達夫爲何遭日軍祕密殺害:欲作證揭發日軍罪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京華英雄55

在我們生活的京華大地上,曾經涌現出大批愛國主義民族英雄,他們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彰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英雄風貌。本報與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共同推出系列報道“京華英雄”,每週一期,熱血閱讀,英氣傳承。

(一)

  棄醫學文立志做革命志士

郁達夫的文學才華很早就開始顯露,獲得過縣立高等小學的特別獎勵。不久,長兄受命赴日本履職,他獲得了隨同到日本求學的機會。這前後,日本在東亞海戰中打敗了中國北洋水師和俄羅斯遠東艦隊,日本公衆普遍視中國爲弱國,看不起在日的華人。

陌生的環境、蹩腳的語言、無形的歧視,所有這些都在幼年郁達夫的心底深深紮下了根,這個自幼就極度要強的男孩,想用盡全力去試圖扭轉這一切。很快他獲得了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官費生的資格,正式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日本留學生活。在長兄指引下,郁達夫首選了醫科專業,想“不爲良相便爲良醫”。但隨着年齡增加,他經歷的國家衰亡、家庭破敗的現實,逐漸讓他意識到,作爲強鄰的日本,也不是理想中可以安心讀書、學以報國的世外桃源。

郁達夫

1916年秋,郁達夫毅然決定放棄醫科改學文科。1919年5月,郁達夫從報紙上看到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發出的“外爭國權,內懲國賊”“還我青島”等震天吶喊,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專門到照相館照了一張站立像,說,“瞧!這不很有些像那位革命義士麼?”

 (二)

  《故都的秋》 在北平放飛文學

1919年9月,郁達夫應長兄之召,抱着“整理頹政”的願望回國參加外交官與高等文官的考試,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北平。但國內吏治的腐敗,導致他這次嘗試失敗,國內官場的腐敗讓他滿腔激憤。他決定從喜愛的文學入手,繼續努力。1921年10月,他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出版,這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由此奠定了郁達夫在新文學運動中的重要地位。

1923年10月,郁達夫代替北大教授陳啓修到北大教統計學。寄住在巡捕廳衚衕(今民康衚衕)28號長兄家。在北大教書的這段時間,郁達夫時常拜訪魯迅,他們無話不談,從政治到文學。魯迅並不同意郁達夫的某些文學見解,但卻從未批評過他。郁達夫敬仰魯迅,魯迅欣賞郁達夫,兩人結下了深厚友誼。

1924年春,郁達夫將妻子孫荃和長子小龍從家鄉富陽接到北平,住在什剎海北岸。在這裏郁達夫創作激情迸發,先後完成了《一封信》、《北國的微音》、《十一月初三》等作品。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了《故都的秋》,文中提到“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着,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着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1936年,郁達夫又創作了《北平的四季》一文。文中郁達夫毫不掩飾對北平的喜愛。他寫到“中國的大都會,我前半生住過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數;可是當一個人靜下來回想起從前,上海的鬧熱,南京的遼闊,廣州的烏煙瘴氣,漢口武昌的雜亂無章,甚至於青島的清幽,福州的秀麗,以及杭州的沉着,總歸都還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裏的時候,當然還是北京——的典麗堂皇,幽閒清妙。”這兩個詞精準地概括了北平的特點,彰顯他對北平的念念不忘。

(三)

  疾呼吶喊全民奮起爲抗戰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郁達夫挺身而出,以自己的一支筆,號召民衆抗戰。他在《文化界抗敵後援會九·一八特刊》寫道:“九·一八不戰而退,養成敵人之驕,促成我軍之憤。這次被迫而戰,證實敵人之怯,我軍之勇,以義軍而當驕師,勝負之數,不待蓍龜。”並提出只要“持久抗戰”,則“區區倭寇何難一鼓盪平”。在47天內,發表作品達20篇。

7月27日,郁達夫去上海迎接自日本回國抗戰的郭沫若,恰逢“八·一三”事變,目睹日本侵略者暴行,並由此撰寫了報告文學作品《全面抗戰的線後》發表在《閩政公餘合刊》“戰地寫真”專欄。

1938年3月9日,應日本同窗、國民政府政治部廳長郭沫若的邀請,郁達夫離開福州,到武漢擔任第三廳設計委員。之後,他積極參加武漢當地的抗日宣傳活動。時值臺兒莊會戰大捷,他非常激動,當即邀請其他文化界人士一道,代表政治部去臺兒莊勞軍,並不顧個人安危,冒着敵人的炮火,巡視山東、江蘇、河南一帶戰地防務,直至5月初才返回武漢。6月底,郁達夫又去第三戰區所轄的浙東與皖南前線巡查,直至7月初才返回武漢。作爲一個文學家,郁達夫能夠在國家對日作戰的危急時刻,奮不顧身地投入到宣傳抗戰的實際工作中,深受人們敬愛。他在武漢曾被選爲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的常務理事,擔任協會研究部主任和會刊《抗戰文藝》編委。

郁達夫爲何遭日軍祕密殺害:欲作證揭發日軍罪行 第2張

 (四)

  海外抗日在南洋遭漢奸出賣

1938年9月,郁達夫接受了新加坡《星洲日報》社長鬍昌耀的邀請,毅然決定出國,開展海外宣傳抗日救亡工作。郁達夫在新加坡共計三年有餘,主編了《星洲日報·晨星》等三個文藝副刊,並一度成爲《星洲日報》主筆,寫了許多抗日救國的文章,其中具有較大影響的有《抗戰兩年來的軍事》《抗戰兩年來敵我之經濟與政治》《抗戰兩週年敵我的文化演變》《今後的世界戰局》等。

雖然遠在海外,但郁達夫始終重視與國內抗日宣傳力量團結一致,共同進行抗日宣傳活動。作爲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常務理事,郁達夫經常在《晨星》副刊上報道“文協”的活動消息。1939年3月,當“文協”經費發生困難時,郁達夫發起募捐運動,號召《晨星》投稿者,將稿費捐出。日軍轟炸重慶後,郁達夫三次匯款給“文協”作爲活動經費。郁達夫的行動在海外引起巨大反響,帶動了南洋華僑支援抗日的愛國義舉,鼓舞了國內從事抗敵宣傳活動的朋友。

1942年,日軍佔領新加坡,郁達夫化名“趙廉”,進入日軍內部從事翻譯類工作。在此期間,郁達夫利用語言優勢和多年文學工作鍛煉出的敏銳直覺,多次解救遭日軍圍困的抗日誌士,極大掩護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抗日活動的安全。1944年初,一名福建籍的漢奸發現了郁達夫的祕密,將其出賣給日軍。

1945年8月29日,郁達夫被祕密抓到日軍駐馬來西亞武吉丁宜的司令官石原直少將面前。石原直問他,“趙先生,現在日本投降了,我們這些憲兵部的人,免不了要作爲戰犯來處置。”其實,日軍意思很明顯,是想堵住郁達夫的嘴,消除作惡的證據。此時,郁達夫凜然答道,“我會如實作證的,將軍閣下。”日軍惱羞成怒,祕密殺害了郁達夫。

至今,在距離武吉丁宜3000米的華僑公墓中,有一個高約2米的方形烈士紀念碑,它是爲了紀念郁達夫等十位華僑抗日烈士。1952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郁達夫被追認爲革命烈士。1957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發了烈士證書。2014年9月1日,國家民政部公佈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爲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其中,就有郁達夫的名字。

【人物小傳】

郁達夫(1896—1945)

原名鬱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郁達夫精通日語、英語、德語、法語、馬來西亞語等五門外語。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1945年8月29日被日軍暗殺於馬來西亞。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