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近代名人 > 陳望道舊居在什麼地方 “紅色基因”在這裏延續

陳望道舊居在什麼地方 “紅色基因”在這裏延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國福路51號”,上海楊浦區一幢掩映在綠意中的洋房。這裏曾是復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的住所。如今,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和復旦大學發起,上海教育委員會和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支持,修繕後的這幢建築作爲復旦大學校史館專題館的《共產黨宣言》展示館試運行,重新回到公衆視野。人們可以走進這裏,重溫“真理的味道”,觸摸信仰的力量。

陳望道舊居在什麼地方 “紅色基因”在這裏延續

修繕後的陳望道故居。

說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就不得不提到陳望道。從《共產黨宣言》1848年在歐洲發表,到陳望道1920年翻譯《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馬克思主義真理和共產主義信仰在中國迅速傳播、發展。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影響和培育了無數先進分子投身革命,促使他們由民主主義者轉變成爲共產主義者,爲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如果說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真理之光’,《共產黨宣言》就是‘信仰之源’,是在中國大地上催生了無數革命先驅源源不竭的奮鬥動力。”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如是講述闢建《共產黨宣言》展示館的初衷,她說,“我們以‘信仰之源’爲主題將陳望道故居打造成《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希望使之不僅成爲復旦黨史、校史的教育基地,而且也成爲上海乃至全國的紅色地標。”

真理的力量在這裏傳承

走進小樓一層的序廳,陳望道1920年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浮雕靜靜陳列,與一件中央編譯局贈送的,由《共產黨宣言》中文全文排列而成的馬恩浮雕宣傳品相映成趣。步入宣言展廳,還能看到陳望道曾使用過的桌椅、櫃子。

從“誕生:階級使命、人類解放”“共震:華夏命運、道路抉擇”“中譯:承譯鉅著,傳播火種”到“影響:信仰之源、時代擔當”,長設的“宣言中譯·信仰之源”主題教育展,系統展示《共產黨宣言》的誕生、傳播、翻譯、版本,及其對中國革命和革命者的巨大影響。

陳望道舊居在什麼地方 “紅色基因”在這裏延續 第2張

這裏不僅展示了1920年出版的首版陳望道中譯本,再現了承印首版《共產黨宣言》中譯本的又新印刷所,還專門闢設版本廳,用以安置從坊間蒐羅的部分宣言版本。其中,就包括1918年的珍貴德文版本和刊載幸德秋水《共產黨宣言》日譯全文的圖書《社會主義研究》。據現有研究,後者應是陳望道作爲中文翻譯依據的底本。

1920年早春時節,陳望道回到故鄉浙江義烏分水塘村的老宅。簡陋的柴屋裏,只有一盞煤油燈、一塊鋪板、兩條長凳。憑藉着一本日文版、一本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他夜以繼日地翻譯。曾將墨水誤作紅糖,吃下母親送來的糉子。這則被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的故事名叫“真理的味道”,也在展廳中不斷播放。

“我信仰馬克思主義……活着一天,就要爲黨工作一天。”陳望道這樣說,也這樣做。《共產黨宣言》全篇譯文不足兩萬字,但陳望道花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精力。他是帶着對馬克思主義深刻的理解和信仰去翻譯的。因此,用詞非常生動並且準確。《共產黨宣言》中文版中包含着的正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革命時代,陳望道不懼威脅,團結各方力量驅除黑暗,迎接光明;身爲復旦大學校長,他將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實事求是”付之於學風與校風建設,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求真精神爲核心,以學科設置的科學體系化爲依歸,以建設“我們偉大的黨領導下的現代化大學”爲目標,切實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詮釋“信仰之源”的內涵與力量……投身新中國建設事業,陳望道始終秉持赤子之心,爲黨和人民盡心盡力。

如今,新時代的人們追尋《共產黨宣言》的故事,求索信仰的源泉,真理的力量在時間的河流中不斷匯聚、壯大。

人格的魅力在這裏閃光

沿着褚紅色的樓梯向上,小樓的二、三層,原是陳望道的生活起居之所,記錄了1956年至1977年間他的生活形跡與工作點滴。

最初,學校本想將整幢樓讓予陳望道居住,高風亮節的他卻執意謙讓。“國福路51號,總面積大約爲300多平方米,大大小小的用房有十間之多,當時只有三口之家的陳望道,左想右想也不願遷入這一新居。後來經學校再三說明並答應將校內的語法、邏輯、修辭研究室遷至國福路5l號底層,問題纔得到解決。”在陳望道之子、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陳振新發表於《解放日報》的署名文章《復旦人的百年記憶:國福路51號》中,這段軼事被記錄下來。

在中國語言學領域,曾出版《修辭學發凡》《文法簡論》等著作的陳望道堪稱大家,而在其建議下建起的這個語言研究室,也不負所托,成爲今日復旦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的前身,爲復旦大學的語言學發展和陳望道自身的學術事業,提供了寬鬆有序的研究氛圍。

復旦大學檔案館負責人介紹,陳望道是復旦校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新中國成立前後,他於復旦任職的總時間近50年,約半個世紀的時間裏,這所巍巍學府留下了他豐富的歷史資料。此次修繕後的舊居二層集中佈置了主題爲“千秋巨筆·一代宗師”的展覽,復原了陳望道的書房,介紹《共產黨宣言》全文首譯者陳望道的生平事蹟,勾勒出作爲社會活動家、教育家、思想家、學者的陳望道的光輝人生。三層則是展覽的珍檔展廳,將展示陳望道的藏書、手札及百年誕辰時的名家題字。

陳望道舊居在什麼地方 “紅色基因”在這裏延續 第3張

書房復原廳裏,擺放着陳望道端坐的蠟像。他仍然筆耕不輟,一如生前常有的狀態。幾張書桌上,堆放着普通話推廣方案,《辭海》定審稿,校長室的行政公報。

“紅色基因”在這裏延續

小樓西北角的舊居車庫,改建爲車庫影院,播映《大師陳望道》和《信仰之源》。

一本書,一個人,一種精神,陳望道及其與他相關的故事,早已成爲一種集體記憶鑄就的底蘊。

負責舊居修繕的工作人員介紹,整個舊居的修繕以“修舊如故”爲原則,爲此甚至請到了遠在外地的老鄰居一同回憶細節。修繕方案經過文物部門和專家的嚴格評審,一扇腐朽破損的木門被更換成新門後,也要對新門進行做舊處理,以便於增強參觀者的歷史代入感。就連樹木、草坪、水泥地面等小樓周邊環境細節,也都儘量按照陳望道親屬、學生、老鄰居等記憶中的樣子來複原,努力“讓歷史可凝聚,讓建築可閱讀,讓信仰可昇華”。

“陳望道老校長翻譯《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既引領了無數先驅走上革命的道路,也種下了復旦大學辦學治校的‘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之源。”焦揚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堅持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更大決心、更高標準、更實舉措、更強合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宣傳和人才培養工作,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

上海是《共產黨宣言》這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文全譯本的誕生地,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這座城市擁有着深厚的紅色文化積澱。穿越時光,在這方刻着歷史印記的天地,真理和信仰的力量恆在,先輩的故事彌新。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高懷東說:“深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對於當代青年而言,是思想的滌盪,更是激勵自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最佳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