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奇聞異事 > 《儒林外史》中明朝出版業:書店普及 參與人數多

《儒林外史》中明朝出版業:書店普及 參與人數多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估計專家們對此有具體研究。《儒林外史》中也零零星星提到一些,認真整理一下會發現,吳敬梓筆下的明朝出版業已經相當發達。

明朝的出版狀況如何?估計專家們對此有具體研究。《儒林外史》中也零零星星提到一些,認真整理一下會發現,吳敬梓筆下的明朝出版業已經相當發達。

首先是書店普及。書中不少故事發生在書店。馬二先生出場時住在嘉興文海樓書店,其後又到杭州文瀚樓書坊。他還自稱“杭州各書店裏等着我選考卷……沒奈何,只得要去”。王玉輝自己編了三部書,一直沒有出版,他跟餘大先生說:“要作遊,除非到南京去,那裏有極大的書坊,還可逗着他們刻這三部書。”可證當時書店之多。

其次是參與出版的人衆多。書店自然是賣書的,但也編書。書中的馬二先生、匡超人、衛體善、隨岑庵等人都是“選家”,其實就是書店裏臨時聘請的主編。這幾個人主編的內容均爲科舉選本,相當於今天的中考優秀作文選、高考優秀作文選之類,選一些八股文,給以批註、進行點評。這類實用教輔一般都不愁銷量。匡超人自述到杭州五六年,主編的“考卷、墨卷、房書(進士的文章)、行書(舉人的文章)、名家的稿子,還有《四書講書》、《五經講書》、《古文選本》——家裏有個賬,共是九十五本。”因爲書店多,競爭的關係,必須多出版圖書纔有賺頭。又因原創作品風險大,大家便紛紛搞各種選本。流傳至今的明朝心靈雞湯、唐詩選、宋詞選之類還真不少。做這些選本的主編收入都不錯。馬二先生給文海樓批註墨卷,獲得了一百兩銀子的報酬。匡超人第一次編八股文選,即獲二兩銀子主編費,另得五十本樣書,書店請吃請喝另算。

《儒林外史》中明朝出版業:書店普及 參與人數多

再有就是銷售渠道暢通。文瀚樓老闆對匡超人說:“我如今扣着日子,好發與山東、河南客人帶去賣,若出的遲,山東、河南客人起了身,就誤了一覺睡。”也就是說,有專做這門生意的人,把書籍從此地運到彼地,而且距離還不近,大概相當於今天的長途物流吧。終端銷售也有提到。牛浦到郭鐵筆的店裏閒坐,看到“櫃上有人家寄的一部新‘縉紳’賣”。郭鐵筆開的是個刻字店,給人刻點圖章之類,同時代售《縉紳錄》(書店出版的全國職官名錄)之類的書,可見當時售書方式不一而足。

出版自由也是一大特點。當時的人沒什麼版權概念,看到好東西誰都可以拿來印。蘧駪夫偶然得到一本高啓文集,心想,此書天下沒有第二本,何不將其添了我的名字,刊刻起來,做這一番大名?於是加上“嘉興蘧來旬駪夫氏補輯”字樣,印了幾百部,遍送親戚朋友。蘧駪夫由此成爲名士。鄉下人諸葛天申有二三百兩銀子,想投入出版業,也搞一本八股文選,他誤打誤撞到季恬逸、蕭金鉉,三人一拍即合,找個地方就幹起來。這種狀況一直到民國時期還沒什麼變化。彼時的城市裏,尤其像上海、北京這種地方,隨便幾個人湊一起開個書店,出版各類文集詩集外帶出售。魯迅、郁達夫、郭沫若等很多人當年都是這樣乾的。搞出版的,都是實打實地靠產品掙錢。到了今天,出版社居然可以靠賣書號掙錢了。雖然管理部門三令五申不讓買賣書號,但書號被行政壟斷,屬於稀缺資源,想不買賣都不行。這些費用最後自然還要轉嫁到消費者和作者身上,於是有人喊稿費低,有人喊書價高。殊不知,省了這天上掉下來的書號費,馬上就會有所好轉。

《儒林外史》中明朝出版業:書店普及 參與人數多 第2張

明朝也沒有出版審查機構。第三十五回中講,盧信侯家藏《高青邱文集》,乃是禁書,被人告發。這屬於事後審查。印不印是你自己的事兒,事後管不管是他們的事兒。到了清朝,開始編輯所謂的《四庫全書》,這個編撰機構其實更像在做文化審查工作,把歷朝歷代的書蒐集整理起來,按自己的意志和喜好進行增刪,然後頒行天下,貌似功德無量,其實經過處理的“四庫全書”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巨大傷害,乃非常混蛋的做法,提起來就讓人心寒。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