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書法家王獻之與其父王羲之誰的書法成就更高

書法家王獻之與其父王羲之誰的書法成就更高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獻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畫家和詩人,他也是“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在書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點都不比他的父親差。他無論是在草書、行書還是隸書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最擅長的還是行書和草書。後世之人把他和王羲之一起並稱爲“二王”,可見對於他的推崇和讚賞。而關於他的趣事典故一直流傳到現在,比如出自《晉書·王羲之傳》的“王獻之二三事”。  

書法家王獻之與其父王羲之誰的書法成就更高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王獻之二三事“主要講述的是他少年時期的故事。第一個故事跟成語“管中窺豹”有關。在王獻之只有幾歲大的時候,他一次看到幾個孩子在玩一種叫樗蒲的遊戲,他雖然也知道這個遊戲的玩法,但是卻並不精通。他看了一會,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對其中一個人說他要輸了。結果那個人聽了之後十分生氣,看了王獻之一眼之後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中看豹一樣,只是看見了豹身上的花斑,卻以爲看到了整個獵豹。”王獻之聽了之後十分生氣,說道:“遠的人有愧於荀奉倩,近的人有愧於劉真長。”說完之後就走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他只對荀奉倩和劉真長這兩個人感到羞愧,而對其他人則不會。這裏體現了王獻之後悔不該接近他們並發表看法的情感。

除了這件事情之外,還講到了“偷兒恕氈”、“十八口大缸”和“墨跡變牛”等典故,這些故事有的是講他如何刻苦練習書法,有的是講他遇到事情如何沉着應對並巧妙化解,無不體現的是一個年輕氣盛,才華橫溢的形象。

 王獻之學書法

王獻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學書法的故事非常有名,一直流傳到了現在。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王獻之學書法的故事吧。王獻之,字子敬,公元344年出生於會稽山陰,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 

書法家王獻之與其父王羲之誰的書法成就更高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王獻之是東晉另一位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從小就特別喜歡書法,從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跟着父親學書法。有一次,王獻之正在認真的練字,王羲之走了過來,伸手抽去王獻之手裏的筆,但是由於王獻之將筆握的很牢,王羲之最後沒能成功。於是王羲之就誇獎王獻之,說他握筆姿勢不錯,王獻之心裏很是得意。後來王羲之的一位朋友也誇了王獻之,於是他就更得意了。

有一天,王獻之問媽媽:“我只要三年就能趕上爸爸了吧。”媽媽搖搖頭。“那五年總行了吧?”媽媽還是搖了搖頭。媽媽就對王獻之說:“只要你練完了院子裏的18缸水,你的字就能練的跟你父親一樣了。”王獻之雖然心裏有些不服,但還是認真的練了幾年。幾年過去了,王獻之把一堆寫好的字拿給父親王羲之看,想讓父親表揚他。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王羲之一張紙一張紙的翻過,就在一張“大”的面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還隨手在下面加了一點。

王獻之心裏還是不服氣,就將字拿給媽媽看。媽媽看過後,就指着“大”字下面的一點說,“你練了三缸水,就只有這一點像你父親。”媽媽還鼓勵王獻之不要放棄,只要功夫深,一定就能成功的。王獻之最終練完了院子裏的18缸水,終於與父親並稱爲“二王”,成爲大家公認的書法家。

 王獻之作品

王獻之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不僅和自己的父親一起被後世之人稱爲“二王”,而且和另外兩個書畫家張芝和鍾繇四人一起被爲“書中四賢”。他最出名的書法字體一個是行書和草書,但是在其他字體上的功底也十分深厚。他的書法風格在借鑑和吸收前人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從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書法風格。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秋帖》、《洛神賦十三行》等。 

書法家王獻之與其父王羲之誰的書法成就更高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來看《中秋帖》,這是王獻之草書字體的代表作。曾經被清朝的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帖》之中。這個“三希”的意思是稀世珍寶。除了王獻之的《中秋帖》之外,另外兩副作品是書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這三副作品被乾隆認可爲代表中國書法藝術最高水平的書法作品。《中秋帖》又被叫做《十二月帖》,原本一個是五行三十二個字,但是保存到現在的則是三行二十二個字。該貼書法恣意豪放,一筆而成,氣勢雄渾,可謂是無上的珍品。目前該帖保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然後是《洛神賦十三行》。該帖又被稱爲《洛神賦》或者《十三行》,是王獻之小楷字體的代表作。該帖的書寫是在馬箋上,內容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的文學家和詩人曹植的傳世名篇《洛神賦》。目前該帖的真跡已經失傳,目前留存下來的都是拓本,主要分爲”碧玉拓本“和“白玉拓本”兩種。該帖用筆挺拔用力,風格俊美,筆力遒勁,但是又神采飛揚,韻味十足。

除了這兩件代表作品之外,他還留有《廿九日帖》、《新婦地黃湯帖》、《鴨頭丸帖》等作品。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