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王獻之父親 王獻之書法作品

王獻之父親 王獻之書法作品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官員。

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歷任州主簿、祕書郎、司徒長史、吳興太守、中書令等職,爲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他先後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爲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獻之病逝,年僅四十三歲。隆安元年(397年),獲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諡號“憲”。

王獻之自幼隨父練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但是在楷書和隸書上亦有深厚功底。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爲“二王”。並有“小聖”之稱。還與張芝、鍾繇、王羲之並稱“書中四賢”。張懷瓘在《書估》中評其書法爲第一等。王獻之亦善畫,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目其畫爲“中品下”。

 人物生平

王獻之父親 王獻之書法作品

  《王獻之休郗道茂續娶新安公主圖》

唐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爲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負盛名,高超不凡,放達不羈,雖終日在家閒居,但形貌舉止並不顯得懶散,才華氣度超過時人。

他曾與兄長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訪謝安,兩位兄長多談世俗事,王獻之只隨便說了幾句問候寒溫的話。離開謝家後,客人問謝安王氏兄弟的優劣,謝安說:“小的優。”客人問原因,謝安回說:“大凡傑出者少言寡語,因爲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後娶郗曇之女郗道茂爲妻。

王獻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祕書郎,後轉任府丞。被挑選爲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的駙馬,屢辭不得,遂與郗道茂離婚。謝安十分敬愛王獻之,請他擔任自己的長史。

太元五年(380年),謝安因功進拜衛將軍,王獻之仍擔任其長史。不久,授職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徵拜入朝擔任中書令。

太元十年(385年),謝安病逝後,有關他的封贈禮儀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見,只有王獻之、徐邈共贊謝安對朝廷有忠心與他所建立的功勳。王獻之還上書極力陳述謝安的功績,晉孝武帝於是以隆重的禮儀封贈謝安。

王獻之因長期服散致疾,爲避娶新安公主,又曾灸足,導致落下後遺症,最終於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年僅四十三歲。

隆安元年(397年),王獻之之女王神愛(即晉安帝安僖皇后)被立爲皇后,安帝便追贈王獻之爲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諡號“憲”。

主要作品

王獻之有文集10卷,始見於《隋書·經籍志》註文記載,但註文稱已亡佚。《新唐書·藝文志》已不見著錄。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輯有《王獻之集》,《全晉文》收錄有其文,《全晉詩》亦錄有其詩。

主要成就

書法

王獻之一生的書法藝術並不守舊,且與父不同,字身喜帶長形。王獻之家學淵源,學習勤奮。其詩文書法,爲東晉後起之秀。他筆下的草書,下筆熟練、潤秀、飛舞風流,不亞於父親王羲之,父子合稱二王。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爲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爲“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爲“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爲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爲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裏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爲:“(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爲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爲“國寶”。

王獻之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不侷限於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衆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終於取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書跡有宋米芾臨的《中秋帖》等。

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羣體中的一位鉅子。父親王羲之的悉心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於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爲他提供了博採衆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謝安曾問他:“你的書法與令尊大人相比,怎樣?”王獻之道:“當然不同,各有所長。”謝安道:“旁人評價不是這樣。”王獻之道:“旁人哪裏知道?”

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爲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於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爲世人所重。

王獻之父親 王獻之書法作品 第2張

  王獻之

王獻之的楷書父子聞名之世,唐宋以下的書家們,寫楷嚴整俊美,媚俏的筆調。他們父子倆的楷筆,真可是千古不朽,萬世流傳,有不可磨滅的吸引力。桓玄很喜愛他們父子的書法,做了兩個書袋,分別裝着他們父子二人的字畫,放在左右欣賞。

由晉末至樑代的一個半世紀,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梁書畫家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說:“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將四賢並稱。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一度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樑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啓》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當時幾乎成了王獻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纔開始認爲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王羲之。但是北宋書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獻之學習。現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胡小石更認爲張旭、懷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獻之草書發展而成的。

張懷瓘在《書估》中評其書法爲第一等,並評其真書第四、行書第二、章草第一、草書第三,與其飛白書都爲神品,他的八分書則被列爲能品。庾肩吾《書品》將王獻之的書法定爲上中品,而盛熙明在《法書考》中則將其書法列爲上品。

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數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麼豐富。因唐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內府的王獻之書跡“僅有存焉”。宋初的書法,並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單著錄王獻之書帖的有七十三件,經後人考證爲僞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餘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餘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歷代刻帖還保留着一些真跡刻本。

繪畫

王獻之擅長繪畫,曾應桓溫之邀將扇上墨跡改畫成黑馬母牛。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目其畫爲“中品下”。

家庭生活

祖父母

祖父:王曠,官至淮南太守。

祖母:衛氏

父母

父親:王羲之,有“書聖”之稱,官至會稽內史、右軍將軍。

母親:郗璿,字子房,太尉郗鑑之女。

兄弟姐妹

王玄之

王凝之,官至會稽內史。

王渙之,曾參與蘭亭集會。

王肅之,歷任中書郎、驃騎將軍諮議。

王徽之,官至黃門侍郎。

王操之,官至豫章太守。

王孟姜,嫁南陽人劉暢。

 配偶

原配:郗道茂,郗曇之女,後離婚。

繼室:新安愍公主司馬道福,簡文帝司馬昱第三女。

侍妾:桃葉,受王獻之寵愛,曾爲其撰《桃葉歌》。

子女

王玉潤,母郗道茂,早夭。

安僖皇后王神愛,母司馬道福,嫁晉安帝司馬德宗。

王靖之(一作王靜之),王獻之去世後,因其無子,便以王徽之子王靜之爲嗣,晉時官至義興太守,至劉宋時,官至司徒左長史。

事典故

墨跡變牛

王獻之父親 王獻之書法作品 第3張

  王獻之書裙圖

有一次,桓溫讓王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王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將字污染,王獻之便將墨跡改畫成黑馬母牛,畫得十分美妙。

偷兒恕氈

王獻之一夜睡在書房裏,一羣盜賊潛入房中,將室內東西偷得精光。王獻之慢慢地說:“偷兒,青氈是我家祖輩的遺物,只請你們留下這氈子。”盜賊驚慌而逃。

 魏德不長

太元(376年—396年)年間,太極殿落成,謝安打算讓王獻之題寫匾額,以作爲流傳後世的墨寶,但難於直言,試探道:“曹魏時陵雲殿匾額沒有題寫,就被工匠們誤釘了上去,取不下來,只好讓韋仲將(韋誕)站在懸掛的凳子上書寫匾額。等匾額寫罷,頭髮都變白了,衰老得僅剩一口餘氣,回到家告訴子孫們,此後再也不能用這種方法題寫匾額。”王獻之明白謝安的意圖,正色道:“韋仲將,是曹魏大臣,哪會有此等事!如果真有此事,足以顯示曹魏德薄而不能長久。”謝安便不再追逼他題字。

 唯憶離婚

王獻之病重,請道家人主持上表文禱告,本人應該坦白過錯,道家問王獻之一向有什麼異常和過錯。王獻之說:“想不起有別的事,只記得和郗家離過婚。”

山川自映

王獻之說:“從山陰道上走過時,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輝映,使人眼花繚亂,看不過來。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讓人難以忘懷。”

 二王高下

王徽之和王獻之曾經同坐在一個房間裏,前面忽然起火了。王徽之急忙逃避,連木屐也來不及穿;王獻之卻神色安洋,慢悠悠地叫來隨從,攙扶着再走出去,就跟平時一樣。世人從這件事上判定二王神情氣度的高下。

兄弟情深

王徽之和王獻之都病得很重,王獻之先去世。一天王徽之問侍候的人說:“爲什麼一點也沒有聽到子敬的音訊?這是已經去世了!”說話時一點也不悲傷。於是就要車去奔喪,一點也沒有哭。王獻之平時喜歡彈琴,王徽之便一直進去坐在靈座上,拿過王獻之的琴來彈,琴絃怎麼也調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說:“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說完就悲痛得昏了過去,很久才醒過來。過了一個多月他也去世了。

 傲然不屑

王獻之從會稽郡經過吳郡,聽說顧闢疆有個名園,原先並不認識這個名園的主人,還是徑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顧闢疆正和賓客朋友設宴暢飲,可是子敬(王獻之字)遊遍了整個花園後,只在那裏指點評論優劣,旁若無人。顧闢疆生氣不已,說道:“對主人傲慢,這是失禮;靠地位高貴來看不起別人,這是無理。失去了這兩方面,這種人是不值得爲伍的傖父罷了!”就把他的隨從趕出門去。王獻之獨自坐在轎子裏,左顧右盼,隨從很久也不來。然後叫顧闢疆派人把他送到門外,對被轟出來的事情坦然自若,置之不理。

 舉體無饒

範啓給郗超的信寫道:“子敬全身乾巴巴的,即使扒下他的皮,也沒有一點豐滿光澤。”郗超說:“全身乾巴巴的比起全身都是假的,哪樣好?”範啓本性矯揉造作,絮煩多事,所以嘲笑他。

管中窺豹

王獻之只有幾歲大的時候,曾經有一次觀看門生們玩樗蒲,看出雙方的勝負,就說:“南邊的要輸。”僕人們見他是個小孩,瞧不起他,說道:“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裏看豹,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獻之說:“我是遠慚荀奉倩(荀粲),近愧劉真長(劉惔)。”(荀粲、劉惔二人從不與下層人接近)就拂袖而去。

十八口大缸

王獻之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王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王羲之誇讚他:“此兒後當復有大名。”

十來歲時,他自認爲字寫得不錯了。一天,他去問父親:“我的字再練三年就夠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搖着頭說:“遠着呢!”獻之又問:“那,那五年呢?”母親的頭仍舊搖着。獻之急着追問:“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練好字呢?”又問道:“父親,大家都說您的字寫得好,那有什麼祕訣?”王羲之看看兒子,心想這書法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怎麼可能入人眼目呢,於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內的一排大缸說:“你呀,寫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纔有骨架子,才能站穩腿呢!”王獻之聽了心裏很不服氣,暗自下決心要顯點本領給父母看。

於是他天天按父親的要求,先從基本筆畫練起,苦苦練了五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給父親看。王羲之沒有作聲,翻閱後,見其中的“大”字架勢上緊下鬆,便提筆在下面加一點,成了“太”字,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有點不是滋味,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母親則仔細地揣摩,許久才嘆了口氣說:“我兒字寫了千日,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走近一看,驚傻了!原來母親指的這一點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點!獻之滿臉羞愧,自感寫字功底差遠了,便一頭撲進書房,天天研墨揮毫,刻苦臨習。聰明的王獻之深深的體會到寫字沒有捷徑,只有“勤”字。

不知又經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他的書法大有長進。後來終於成爲舉世聞名的書法家,與父齊名,並稱“二王”。

後世紀念

雲門寺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平水鎮,始建於晉義熙三年(公元407年)。據史載,王獻之曾於此隱居,某夜其屋頂忽然出現五彩祥雲,王獻之將此事上奏,晉安帝遂下詔改建爲寺,稱“雲門寺”,門前石橋名“五雲橋”。唐人王勃還召集了當時30多位名人,在雲門寺王獻之的山亭下仿蘭亭的“曲水流觴”,並仿照《蘭亭集序》,寫了一篇修契雲門王獻之山亭序。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王羲之:此兒後當復有大名。(《晉書》引)

蕭衍:絕衆超羣,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古今書人優劣評》)

袁昂:①張芝經奇,鍾繇特絕,逸少(王羲之)鼎能,獻之冠世。四賢共類,洪芳不滅。(《古今書評》)②王子敬書如河、洛少年,雖有充悅,而舉體沓拖,殊不可耐。(《古今書評》)

李嗣真: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倏忽變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嶽。而正書、行書,如田野學士,越參朝列,非不稽古憲章,乃時失體處。舊說稱其轉妍,去鑑疏矣。(《書後品》)

竇臮:幼子子敬,創草破正。雍容文經,踊躍武定。態遺妍而多狀,勢繇已而靡罄。天假神憑,造化莫竟。象賢雖乏乎百中,偏悟何慚乎一聖。斯二公者,能知方祁氏之奚午,天性近周家之文武。誠一字而萬殊,且含規而孕矩。然而真跡之稱,獨標俁俁。忘本世心,餘所不取。何哉?且得於書法,失於背古。是知難與之渾樸言,可以爲礲斫主矣。(《述書賦》)

張懷瓘:子敬行草之外,更開一門,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行草之間。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執行草之權。父之靈和,子之神駿,古今獨絕也。(《六體書論》)

岑宗日:較其父風,但恨乏天機者,獻之也。(《書史會要》引)

黃伯思: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東觀徐論》)

盛熙明:初學父書,頃習於張,後改變制度,別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雄武神蹤,靈姿秀出。若臧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大鵬摶風,長鯨噴沫,懸崖墜石,驚電遺光。(《法書考》)

陶宗儀:清峻有美譽,而高邁不羇,風流蘊藉,爲一時之冠。……獻之善隸書,咄咄逼人,……所以盡得羲之論筆之妙,論者以爲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獻之雖以隸稱,而草書特多,世曰今草,即二王所尚雲。(《書史會要》)

餘嘉錫:子敬賞井丹之高潔,故其爲人峻整,不交非類。(《世說新語箋疏》)

人物爭議

關於王獻之、郗道茂的離婚以及與新安公主的婚姻,自古頗有爭議。有人認爲王獻之因爲郗家沒落失勢,爲門戶計才和新安公主成親。也有人認爲王獻之是被逼無奈才和公主成親,爲了抗詔而灸足。

《世說新語箋疏》引程炎震說稱:“新安公主,簡文帝女也。見晉書孝武文李太后傳,母徐貴人。初學記十引王隱晉書曰:‘安禧皇后王氏,字神愛,王獻之女,新安公主生,即安帝姑也。’《御覽·一百五十二》引《中興書》曰:‘新安愍公主道福,簡文第三女,徐淑媛所生,適桓濟,重適王獻之。’獻之以選尚主,必是簡文即位之後,此咸寧當作鹹安。郗曇已前卒十餘年,其離婚之故不可知。或者守道不篤,如黃子艾耶?宜其飲恨至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