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古代公務員考試爲嚴防考生作弊入場前沐浴更衣

古代公務員考試爲嚴防考生作弊入場前沐浴更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洪邁《容齋四筆》卷八述人生四大得意事:“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科舉時代,各朝各代的讀書人都削尖 了腦袋參加科舉以謀取功名,他們或追求經世濟民,或追求光宗耀祖、封妻廕子,不管初衷是何,金榜題名、衣錦還鄉,是寒窗苦讀的士子們最美好的憧憬和夢想, 而科舉,如同現代的公考一樣,是進入“官途”最重要的橋樑。5月5日,歷史學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兼職教授倪方六,及知名專欄作家李開周爲我們講述了古代科舉考試中鮮爲人知的趣事。

 考前先看考點,半夜入“鴿籠子”

當 今臨近大考時,像中考、高考、公考等,考生們爲了熟悉考場環境,一般會提前一天或半天到達考場體驗一番,以消除考試時自身的緊張感。這在古代也不例外, “考生考前也要看考場,而且更重視。”5月5日,歷史學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兼職教授倪方六介紹道,但與現代不同的是,古代考生看了考場後, 便不能再出來,而是要一直到全場考試結束才能出來,飯食則由官府安排的“號軍”統一負責。

現代公務員考試,按規定考生一般可提前15分鐘到達考場。古代的科考則可以提前幾個小時進場。“一般鄉試在開考前一天的子時開始開‘龍門’,允許考生進場,隨身帶一隻裝有考試必備用品的考籃。此時正值半夜時分,進場考生可以領到3支蠟燭。”

古代公務員考試爲嚴防考生作弊入場前沐浴更衣

網絡配圖

據 倪方六介紹,鄉試考場一般設在省府所在的省城,具體地點是貢院內。“貢院看起來就是一個超級大院子,裏面又分割出許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小院子裏每排再隔 出進深4尺、寬3尺的考室,稱爲‘號舍’,每舍一名考生。”號舍既是考試答題的地方,也是考生夜裏住宿的地方。每舍有長4尺的兩塊木板,號舍兩邊牆體有磚 託槽,上下兩道。白天考試時,兩塊木板分置上下託槽上,搭出一副簡易桌、凳;晚上則將上層的板拆下,與下層平拼成一張簡易牀鋪。由於空間太小,考生晚上須 曲膝而臥,民間戲稱之爲“鴿籠子”。

 進士只是“文憑”,具有做官資格

在各種古裝戲大 行其道的今天,其中不乏有關科舉考試、進士及第的場景,所以我們似乎也對此有所瞭解,尤其是古代書生考中狀元的情景,狀元得經過鄉試、會試、殿試等三次考 試,方有折此桂冠的機會。倪方六表示,古代狀元多是貨真價實的滿腹經綸之士,絕對不是現代考試上出來的那種“考試型人才”,連皇帝也喜歡把女兒嫁給狀元 郎,要招之爲駙馬。

所以,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包括狀元在內的進士們,好像就是板上釘釘的“官”無疑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據倪方六介紹,舉人和進士都不是官,古人叫“功名”,今人叫“文憑”。

知名專欄作家李開周也表示,雖然明清時期,考中進士之後肯定就會有官做,但在唐宋時期,考中進士並不意味着就能當官,只能說有了當官的資格。換作現 代的說法,就是認可了該人具有報考公務員的資格。“進士之後還要通過吏部銓試。”李開周表示,銓試以“身、言、書、判”四事擇人。身,指體貌偉岸;言,指 言辭辯正;書,指書法遒美;判,指文理優長。四者皆可,則中選授官。

“銓試非常難考,10多年也不一定能考過。”李開周表示,“韓愈就考 了好多年才考過。”據介紹,韓愈在第一次銓試失敗之後,又連考兩次,仍被淘汰,一直得不到官職,困頓長安近十年,29歲才進入董晉幕府,謀得一個小官職。 “銓試是有針對性地選擇有專業技能的人才,然後安排到相應的職位上。” 北宋之前,考官批卷可見考生名

現代中高考及公務員考試中,爲保證 考生信息不被泄露,試卷上的考生姓名、考號等信息都是寫在裝訂線內的,以確保考官在批卷時不會徇私舞弊。但在北宋之前,試卷上的考生信息並未做任何保密措 施,“在這方面有一定的不公平性。”李開周表示,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古代也會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考分高不一定適合當官。”所以,除了要考得好,考 生們還得提前打點好各種官場關係,因爲除了考官可以做“小動作”,在北宋初,除了考試通過,還需有兩名以上在職官員聯名舉薦,纔能有官做。“像李白、杜 甫、白居易,他們爲什麼寫了那麼多詩歌、傳奇、小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爲了打動當時有實權的官員,好讓他們舉薦自己。”很多普通老百姓家的考生,在參加科 舉前三五年,都會外出走動官員,稱爲“宦遊”或“狀遊”,其實就是寫一些詩歌、傳奇等作品獻給官員,推銷自己。

從宋太宗開始,科舉實行 “糊名制”,考官沒有了之前那樣大的權限,“這是爲了打壓士族的勢力,因爲很多士族世世代代做高官,勢力很大,嚴重威脅到了中央集權。”李開周表示,“糊 名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考官的權力,也限制了士族勢力的擴張,“但官員舉薦的制度還是存在的。”李開周稱,官員舉薦的士子被分派了官職後,若是犯了貪污等 罪責,舉薦該人的官員也會遭到降級或罷官的懲罰。

古代公務員考試爲嚴防考生作弊入場前沐浴更衣 第2張

網絡配圖

北士考不過南士,明代分卷錄取

現代 的公務員考試也會分全國統考或是各地自主命題。那古代的科舉是不是全國統一試題呢?據倪方六介紹,古代的科舉一開始是實行全國統考的,多數年代都是一榜取 士,“但自古江南出才子,北方讀書郎在科舉場上,整體上顯然是考不過江、浙秀才的。”後來出於公正、平衡和照顧起見,最後一輪的“總決賽”殿試,有的朝 代,如明朝就出現南北卷之分。

《明史·選舉》記載,“初制,禮闈取士,不分南北”。但“全國統一考試”的結果往往是南士(南方考生)討 巧,錄取比例高,北士吃虧,甚至統統名落孫山。1397年洪武年間曾發生過一起“南北榜案”,因爲錄取對象不平衡,朱元璋把主考官劉三吾流放到了邊疆,另 一名主考官白信蹈、侍讀張信則被砍了頭,起因就是錄取的51人全是南士,北士無一人進榜。後來明太祖朱元璋親自閱卷,最後錄取的61人則又全是北士,首開 了大明王朝分南、北取士的先河。

倪方六表示,在隨後的永樂年間,科舉考試並沒有分南北。朱棣死後,其長子朱高熾(仁宗)當了皇帝,錄取工 作有了明顯變化,明確了南北二片各自的錄取人數和比例:30個錄取名額分配比例是,南士錄16人,北士錄14人。朱高熾死後,朱瞻基(宣宗)正式將試卷分 爲南、北、中三卷,併成爲定製。

後來南北中三卷也有人說不公平,又合併成南北二卷,搞大平均,錄取人數南北各半。而且進行“擴招”,增加錄取人數。

爲嚴防考生作弊入場前沐浴更衣

現 代考試已無搜身檢查的制度,僅有監考老師會在考場上提醒一下。在古代,參加考試可不是說說就能了事的,要進行多方面、詳細的查檢,搜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 現的。據倪方六介紹,古代考生作弊最常見的一招就是夾帶參考材料進考場。夾帶,又叫“懷挾”。“懷挾的手法也是五花八門,或藏於筆管,或置於硯底,或放於 夾層鞋底……”在沒有現代探測儀器的古代,這樣手段防不勝防。

古代公務員考試爲嚴防考生作弊入場前沐浴更衣 第3張

網絡配圖

“早期的科舉考試並不禁止懷挾。”倪方六稱,唐朝時便允許考生夾帶書本和其他物品。由於夾帶對所有考生來說並不公平,五代時便開始禁止,並形成書面規定,並由此產生了形形色色的反懷挾手段。

宋 真宗時,考生入場會由監門官進入一番搜身檢查,如機場安檢一樣,甚至要把鞋子脫下來,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金國更誇張,檢查時考生要主動把衣服解開, 露出身子。還要把束緊的長髮放下來,看頭髮結內是否藏有“蠅書”一類的作弊工具。甚至連鼻孔、耳朵也要扒開看看。因檢查太過分,泰和元年(公元1201 年),有臣僚建議讓考生“沐浴更衣”。沐浴時,考生要脫光自己的衣服,然後換上官方準備的統一服裝,才能進入考場。這實際上是一種考前“裸檢”制度。

除了這些,明代作弊考生要進小牢房,清代出絕招重金賞搜檢,甚至扒下考生褲子。各種手段,數不勝數。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