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科舉考試有沒有作弊的行爲 古人作弊又是什麼樣的

古代科舉考試有沒有作弊的行爲 古人作弊又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考試作弊,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有考試就會有作弊,在現代科技發達的今天,作弊方式我們或許會很理解,但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作弊的嗎?

古代科舉考試有沒有作弊的行爲 古人作弊又是什麼樣的

科舉考試同樣有很多人作弊,因爲作弊的收益實在是太高,太誘惑人了,這就如同我們今天的高考一樣。作弊有很多手段,一開始是寫在衣服上,後來寫個小字條放在毛筆裏、硯臺裏,跟現在的方式有些相像。這些都是初級的手段,成功概率很低。因爲考生不知道出什麼題目,提前寫好的小抄,萬一文不對題,一點用都沒有,而且被發現的概率最高。

古代科舉考試有沒有作弊的行爲 古人作弊又是什麼樣的 第2張

於是,有人想出了"冒籍"的作弊方法,類似於現代的"高考移民"。有很多浙江江蘇的人冒充甘肅、四川、雲南的籍貫應試,還有很多人冒充北京籍貫應試。因爲這些地方的錄取比例高。甘肅、四川、雲南等文教落後的地方考生少,而分配的錄取名額並不少;而北京的考生雖然多,但是分配的錄取名額更多。同樣水平的書生,在這些地方容易考中。朝廷此舉的本意是爲了扶持邊遠地區的文教事業,兼顧各地的政治平衡,卻給很多人提供了作弊的可能。當然,官府也不是傻子,嚴查冒籍行爲,通過祖先墳墓、居住年限等標準來判斷考生的籍貫。清朝末期狀元張騫就有"冒籍"的嫌疑,他還爲此遭受敲詐和質疑。此外,作弊手法還有買通考官、遞條子打招呼、找槍手替考種種。這些手段求的人多、花的錢也多,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情關係。貧寒子弟,甚至是多數普通人家的子弟,都用不了這些手段。可見,作弊也是有門檻的。

古代科舉考試有沒有作弊的行爲 古人作弊又是什麼樣的 第3張

那麼有什麼防範作弊的手段呢?第一是鎖院,一旦任命了主考、副主考,立刻關進院子裏,在考試結果出來之前不許與他人相見,從而防止考生通關係、傳條子、打招呼。一開始,這是北宋時期自律清正的官員的自願行爲,後來成爲後代考官的慣例。

第二是糊名。試卷上有考生的姓名、籍貫和直系親屬等資料,這些內容要糊住封存,誰都看不出來。但是糊名作用不大,因爲作弊的雙方可以約定暗語、印記。

第三個防範作弊的手段是朱墨卷制度。考生的原始試卷是白紙黑字,叫作墨卷。考試完畢,所有的原始考卷都用紅筆重抄一份,叫作硃卷。朱墨卷必須一模一樣,錯別字、常識錯誤或者是更改的痕跡,都必須抄得一模一樣。考官評判的是硃卷,判定名次後根據硃卷上的編號去查墨卷,再把糊名拆去,看考生的真實信息。這個就叫朱墨卷制度。

古代科舉考試有沒有作弊的行爲 古人作弊又是什麼樣的 第4張

第四項防作弊手段是磨勘。就是校對,把墨卷、硃卷和整個過程檢查一遍,看有沒有紕漏。一切程序都沒有問題了,最後纔是放榜。有一些朝代更絕,放榜後還要把所有錄取的人再關進去複試一場,儘可能把槍手給杜絕了。如果上述所有制度都嚴格遵行,科舉作弊是很難成功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