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有考試就有作弊 古代的作弊手段究竟有多高明呢

有考試就有作弊 古代的作弊手段究竟有多高明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人“考試”是怎麼作弊的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科舉制是以考試的形式選拔官吏的制度。隋朝創立,至清朝滅亡,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在這一千三百多年當中,既有說不盡的十年寒窗,一朝高中,也有道不完的不學無術,科場舞弊。

有考試就有作弊 古代的作弊手段究竟有多高明呢

在這些無數的舞弊手段中,“走後門”無非是最爲普遍,也是最難禁止的一種。考生通過賄賂考官,或與考官拉關係,使其爲自己的卷子判高分,以贏得金榜題名的機會。在唐代,科舉考試非常看重考生的詩才,於是很多考生便在考前投卷,即把自己的詩詞文賦獻給當朝的名流,讓他們在判定名次時爲自己說話,因此唐代的科舉常常在考試之前就內定了名次。唐代詩人杜牧曾將自己所寫的《阿房宮賦》投給當時的朝臣,受到二十多位大臣的一致讚賞,然而由於考試的前幾名早已內定,杜牧最終只能名列第五名。

有考試就有作弊 古代的作弊手段究竟有多高明呢 第2張

爲了杜絕走後門,宋代科舉考試推出了兩項反舞弊措施,第一是糊名,第二是謄錄。所爲糊名就是將考生的姓名、籍貫等信息糊起來。而謄錄就是將考試的考卷重新抄錄一遍。這兩項措施讓考官無從辨認考卷是出自哪位考生之手,避免考官給特定的考卷判高分。有一次蘇軾的門生參加考試,適逢蘇軾擔任主考官,蘇軾希望自己的門生高中,就在閱卷時仔細辨認考卷,發現一份考卷非常像出自門生之手,便欣喜的說“此人當拔得頭籌。”然而後來才發現,這份考卷是另一個考生所寫,而蘇軾的門生卻落榜了。

有考試就有作弊 古代的作弊手段究竟有多高明呢 第3張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考生們立即想出了破解的方法,不久後另一種形式的走後門就蔓延開來,考生通過在考卷上做暗記,通常在段末以特定虛詞做標記,或在文中使用特定的生僻字,然後將暗記寫在條子上遞給考官。如此一來考官便能從衆多試卷中找出這位考生的卷子。儘管朝廷在不斷的嚴打走後門的現象,然而考生走後門的手法越來越高明,類似的現象屢禁不止。

有考試就有作弊 古代的作弊手段究竟有多高明呢 第4張

除了走後門的方式還有槍替、冒籍、夾帶、泄題、互相抄襲、互換考卷、場內傳遞等不下十餘種,可謂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所謂槍替就是找替考,替考的人被稱爲槍手,這種作弊手法一般出現於鄉試等初級考試中。爲了防止槍替,清代做出了五名考試互結聯保的決定,讓五名考生互做擔保,一旦被發現有人槍替,則剩餘的人將被連坐。

有考試就有作弊 古代的作弊手段究竟有多高明呢 第5張

冒籍就是冒充外州縣的籍貫進行考試,一是爲了佔用外州縣的錄取名額,二是在本州縣考完又去別的州縣應考,以增加錄取的機會。爲了杜絕這種現象,自清康熙年間起,朝廷推出了審音制度,即聽考生口音,來辨別是不是本州縣的人。

有考試就有作弊 古代的作弊手段究竟有多高明呢 第6張

夾帶、泄題、抄寫、換卷、傳遞這些手段都是比較熟悉的手段,這裏不再贅述。在嚴懲不貸的反舞弊措施下,舞弊的現象仍然是無法杜絕,爲了飛黃騰達,富貴齊天,考生和主考官不惜鋌而走險,利用種種手法徇私舞弊,最終弊端越來明顯的科舉制於清光緒三十一年被徹底廢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