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常言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古人考試作弊到底有多強

常言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古人考試作弊到底有多強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人作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前言

在古代,學子們唯一的出路便是科舉一條路。因此,如果能在這條獨木橋上殺出血路,自然"一朝中舉天下名"。

若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得以高中倒也真對得起"十年寒窗苦"的磨礪,算是了不起的成就。可偏偏也有些學術不端的學子冒着重罪的風險投機取巧。

自科舉制度創立以來,雖然不斷經歷完善,可是作弊手段和事件依舊層出不窮。可謂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常言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古人考試作弊到底有多強

自強不息靠自己

相信很多朋友對中小學測驗時,某些同學平時不認真聽講,考試時卻把參考知識點寫在紙條上這一情景歷歷在目。今人做起來輕車熟路,自然離不開古人智慧的貢獻。

相比起來,古人做起小抄來可就真是個技術活。

首先,你需要會寫真正的蠅頭小楷。古代沒有打印機,資料縮印不了當然只能自己手寫了。作弊者要用特製的鼠毫毛筆將答案寫在一小張上。

打個比方,需要在大約幾釐米見方的紙上寫上10萬個漢字!當然,這些字需要清晰可辯,不然就白費功夫了。

常言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古人考試作弊到底有多強 第2張

也有的作弊者直接把小抄寫在白鞋面上,若是不仔細看,還以爲是密密麻麻的線頭呢!說起來不得不佩服古人們的身板,即使挑燈夜戰這麼辛勞,個個還是這麼目光如炬。

要知道,這些古人的作弊文物放在如今,需要放大鏡才能窺得玄機,而古人的條件就沒這麼樂觀了。

這些鼠須可謂無處不在,可能在考生的內衣或襪子裏,或者在空心的筆桿裏,甚至有可能夾帶在考生的髮髻中,真叫人防不勝防。

而小抄要放好不被發現也是一門智慧。要知道,在明清時科舉考試都是在封閉環境下完成,可見官方的重視。

而科舉作弊被抓的後果可能會導致重判,如發配充軍,勞動改造等。嚴重的話甚至有殺頭的風險。因此,鋌而走險者不免也要深思熟慮一番。

想法比較簡單的仕子會鑽可以攜帶食具和食物的空子,把參考資料塞進食物中。也有人將小抄縫進衣服的夾層內。

不過這樣的方法風險依然很大,因此就有心靈手巧者改進出了"繼燭"法。所謂繼燭,是指將蠟燭內部做成一個空心,再將答案塞進去,最後用蠟油將蠟燭底部封上使之完好如初。

如此一來,可謂神不知鬼不覺,油盡燈枯之際,考生已停筆落墨寫成一篇錦繡文章,教人無可奈何。

更有甚者,想出來一個名爲"銀鹽變黑"的絕招。銀鹽變黑是指將答案寫在衣服的襯裏。當然,這些答案都是特製的化學成分鹽水寫成的,當時是看不出有字跡的。

常言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古人考試作弊到底有多強 第3張

而等考生混入考場,只需用蠟燭一烘,答案盡收眼底,可謂天衣無縫。對於這位天才,不得不感慨明代有錦衣衛,清代有粘杆處。

閣下有這份才智去特務機關想必大有發展,何必死磕八股文章呢?

打通關節更重要

任憑考生再足智多謀,若是監考老師不配合,也難免被抓現行。科舉入場前會經過嚴格的搜檢程序,包括搜索貼身衣物甚至沐浴更衣等,因此想成功將小抄帶進考場也是難度極大。

而聰明的考生早就想好辦法買通監考官在入場檢查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清末官場最爲腐敗之時,某地的鄉試竟然出現了這樣的鬧劇:

一名考生將帶來的四書五經放在桌上奮筆急抄,不慎掉落地上一本。考官將書撿起,同場考生大驚失色,以爲這哥們大禍臨頭了。

卻不想考官高聲喝道:考試帶家裏賬本過來幹什麼,下次注意啊!考生們大跌眼鏡之餘,自然也曉得其中門道,在心裏佩服這哥們真是用錢用到位了。

更有甚者直接賄賂判卷的主考官,在考試之前與考官約定好試卷上的記號或暗號。帶到閱卷之時,儘管封閉姓名,考官對於"自己人"還是一清二楚。

這些考生自然會得到批准錄取,而某些考生水平太低胡寫一通,考官還會親自代筆作一篇"標準答案",可謂一條龍服務。

常言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古人考試作弊到底有多強 第4張

冒籍替考真假難辨

除了做小抄和賄賂考官,一些考生還想到了更保險的方法:那就是冒籍和槍替。

所謂冒籍,是指考生通過社會手段冒充其他地區的學籍以參加其他考區的考試。冒籍現象的出現是當時教育分配不公平的現象決定的。

明清時期,蘇浙地區是全國的學術中心,極大比例的進士錄取比例都出自於此,因此考取舉人甚至秀才的競爭都是相當激烈的。

而與此相反,北方的教育水平就偏低了。至於邊陲地區,更是超低門檻取仕。因此,心眼活泛的學子就不免蠢蠢欲動,動用一切社會資源換取一個外省考試名額。

而不少名人也是冒籍出身,比如樂天居士白居易。

在他所處的時代,兩都(洛陽、長安)還是代表教育先進的北方地區。於是他靈機一動,就南下安徽宣州投奔叔叔,得到冒籍考試機會,一舉得中。

更著名的是清代大學者趙翼,此人不幸出身在競爭最激烈的江蘇,因此年年鄉試年年不中,直考得家徒四壁的處境。後來趙翼意外投奔在京城經商的舅舅,一舉得中。後來更是高中探花,顯赫一時。

常言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古人考試作弊到底有多強 第5張

至於槍替,就更好理解。是指槍手代考。在古代,考生也有屬於自己的"准考證",但由於古代沒有照相技術,准考證只能標註考生的籍貫,年齡等特徵。

這就給人鑽下空子,有的考生會高價僱傭年齡長相與自己相似的高手替考,甚至還會培訓自己的口音已經化妝等,可謂真假難辨。

大詩人溫庭筠就是名垂青史的著名槍手。有史可證,溫庭筠一生至少幫助八人進士及第,可謂有口皆碑。

不過倒黴的是,由於口碑太好,名頭太響,溫庭筠從此被朝廷封殺,與官場永成路人,真教人啼笑皆非。

早在唐代,每年的進士錄取者就有兩三成是替考入門的。替考一路即開,後世無論怎麼改進也是無可奈何,只能怪科技落後的緣故了。

標準答案百發百中

在考試之前自押考題,自然是不算作弊。不過若是官方提前泄露考題,想寫出"標準答案"就得來應手了。

而在宋代,就有善於鑽營者打聽到朝廷大佬們的交流名句,彙編成一本奇書:《決科機要》。此書一舉超越四書五經,成爲宋代學子熱衷的備考暢銷書。

考試前,只要將此書記載的標準答案們記得滾瓜爛熟,到考試時東拼西湊即可。至於考官閱卷,也不管文理通不通,反正答案不錯,也就錄取了。

如果引進現代的論文查重技術,可能會驚訝的發現北宋晚期的科舉試卷重複率竟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

更令人汗顏的是,此書不但沒有遭到官方查禁,而是每年科舉都得到實時更新,看來也是朝廷大員有意爲之。

不過一旦殿試露怯,可就功虧一簣了。崇禎末年,復社靠着在學術和民間的威望把握科舉大門。這也導致了很多無能之輩自稱復社黨人。

而考官則是偷懶成性,只要聽說考生跟復社有關係就一律錄取。卻不想崇禎皇帝心血來潮,決定殿試親自出題。

常言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古人考試作弊到底有多強 第6張

新科進士們之前都是溫習考官發的標準答案,這一臨場發揮可就慘不忍睹了。崇禎皇帝看到交上來的狗屁文章氣的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

通常說來,封建王朝一旦衰弱,科舉場上舞弊現象必然層出不窮,花樣百出。這正說明了科舉制度最重要的特徵是它的公平性。

舞弊導致人才無法大展抱負,權貴把持社會資源。學術不端會引起社會不公平現象的激化,甚至導致人心向背的形勢出現逆轉。

因此,做學問耍小聰明是要不得的。只有靠着自己的真才實學,取得的成就纔是穩固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