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宋朝科舉考試雖然很嚴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現了

宋朝科舉考試雖然很嚴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現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科舉時期的作弊手段,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自從隋朝發明了科舉考試製度以來,科舉考試在此後唐、宋、明、清等朝代不斷的完善,不僅在內容方式上不斷改進,而且在防作弊手段不斷提高。科舉考試中,最先發明防作弊手段是宋朝,宋朝發明了“糊名”和“謄抄”。所謂的糊名,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等情況全部密封,防止通融考官後作弊。“謄抄”就是讓同一人把試卷重新抄一遍,然後由考官判定,防止留暗號。趙匡胤在位時,因爲發生科考舞弊案,因此制定解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製度。可以說宋朝科舉考試很嚴。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考試製度再嚴,爲了考取功名和升官發財,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現了。

宋朝科舉考試雖然很嚴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現了

冒籍

唐朝時,爲了規範科舉考試,參加考試的考生要提前向衙門提供自己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籍貫、年齡及三代情況,這就是所謂的“遞交家狀”,也是科舉考試的“請解”、“取解”,這只是漫長科舉路的第一步。當然還有“保狀”,讓參加考試的人互相擔保,每三人一保,如果不到三人,官府官員出來作保。這種作保,實際就是確保參加考試沒有前科,也沒有冒名頂替,如果發生虛假問題,同保的人都要受牽連。

宋朝科舉考試雖然很嚴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現了 第2張

到了宋朝時,規定在自己的原籍請解,只要沒有犯過罪,不是殘廢都可以請解。但宋朝請解時間經常變化,有時隔年進行,有時四年一次。直到宋英宗時確定三年解試一次。那時沒有現在網絡和交通發達。除了殘疾有病無法作弊外,一些犯過罪的,甚至守孝的考生,爲了考試,他們就換個地方請解並參加考試。

北宋天禧年間,翰林學士承旨晁迥等大臣奏報皇帝:“諸州舉人,多以身有服制,本貫難於取解,遂奔赴京轂,寓籍充賦”。宋朝對這些跑到外地冒名的考生,由官員和參加省、殿試的舉人作保。宋朝科舉很寬容,卻助長了“移民考試”之風。

除了犯罪的、服孝的跑到外地考試,還有些考生跑到京城及其他地方考試,他們並不是有前科的,也不是服孝的。主要還是京城解試很寬容。因爲各地呈報解試名額多,在開封府就有很多解試名額,就如現在“高考移民”。這些都是宋朝寬容制度所致,當時宋朝規定,只要在京城買房的外地人,就可加入京城籍,也有資格參加京城的科考。一些有錢人在各地都購置房產,便於參加考試。

1029年,有人向皇帝檢舉:“今開封府舉進士者至千九百餘人,多妄冒戶籍。”並奏曰廬州人王濟的哥哥王修己在開封買了18畝田,因此有了開封戶籍。而王濟請解時,以他是王修己的兒子,要求在開封考試。但還有一個叫王宇的考生也加入王濟一家。檢舉者要求朝廷嚴格控制,請求戶籍達到10年的考生可以在開封考試。

宋朝科舉考試雖然很嚴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現了 第3張

宋仁宗接到奏摺後,下詔:“舉人有開封府戶籍七年以上不居他處者”,要求居住在開封7年以上的考生纔可以參加考試。如果沒有戶籍的,也不佔用其他地區考試名額,只要沒什麼毛病,就由官員擔保參加考試。

宋仁宗太仁慈了,他這詔書就成爲宋朝考試法典,到1090年,在開封考試的達到2000多人,最後解試的達到由100名增加到300名。隔年在京城參加考試的考生達到近五千人。由於開封是京城,解額很寬鬆,因此很多考生都涌向京城取解。與現在高考移民在錄取分數低的偏遠地區考試情形一樣。

宋朝科舉考試雖然很嚴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現了 第4張

1156年,鎮江府的考試中,有人發現福建考生冒籍考試,很氣憤,拿着棍子打他們。即使知府來了也沒有控制住,最終發展成流血事件,“打林應辰瀕死,士人驚散,幾壞科舉”。當然只要認識大官,管他冒名不冒名,照樣考。有一個叫方勺的考生,他從江西到杭州考試,被人舉報冒領籍貫,但蘇軾任知州,允許他參加考試。

宋朝還有一個奇怪現象,由於各地考試時間不一樣,有的相差一個月。據史料記載“川、廣尤遠,又用六月”,這就給冒籍考試留下空檔“至有三數處冒試者,冀於多試之中,必有一得”,這種考試時間差在北宋時是爲了便於路途遠的考生參加考試,但到了南宋都不存在這種情況了。因此南宋統一規定八月十五爲考試日,這才解決了這一問題。很多考生稱讚說“百年之弊,一朝盡去”。

宋朝科舉考試雖然很嚴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現了 第5張

泄題

古代科舉考試,並不是只發生於考生之中,考官也在裏面作弊,以獲取利益。宋朝時,考生考完後試卷要進行糊名和謄抄,就是爲了防止考官作弊。但依然發生作弊行爲。

宋朝時,主考官負責出題。爲了防止出題的考官從裏面作弊,北宋還實施一種“鎖院”的方式,要求選中的考官進入貢院後“不得與臣僚相見言話”,要在貢院內完成出題、引試、閱卷等過程,直到放榜後,纔可以出完。

但這種鎖院制也有弊端,比如有的考官鎖院前泄漏試題,宋朝的蘇軾在1088年主持貢試時,就在鎖院前泄題。他提前寫下了題目,送給門人李廌,就是確保李廌能考中。但送達時李廌不在家,題目被章惇的兩個兒子章援、章持所獲,兩人開始研究試題,並按照蘇軾的文風答卷,最後,章援中了頭名,章持得了第10名。李廌反而落榜。南宋年間的羅大經對蘇軾這件事還進行表揚:“餘謂坡拳拳於方叔(廌)如此,真盛德事。”羅大經也是參加考試出來的官員,這樣表揚可見宋朝官場之黑暗。

宋朝宰相謝深甫的兩個兒子參加省試,鎖院前“密語當差試官,預計會題目”,可見鎖院前隨時泄漏題目。

宋朝科舉考試雖然很嚴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現了 第6張

另外,宋朝的鎖院制並不是十分嚴格,如果家裏出事,也可以從貢院出來。於是宋朝又發明了“平安歷”, 使吏隔門問來者,詳錄其語於歷,傳入院中,試官復批所欲告家人之語及所取之物於歷”,由小官隔着門讀給考官的家僕,確保過程透明。但時間長了,在傳遞過程中,也出現泄題。於是有大臣建議,平安歷傳遞不安全,要求仔細檢查傳遞的東西:“囊復封識,不知所藏何物。名爲藥囊,安知無簡札往來?號爲家書,安知無消耗漏泄?”

即使考官被封閉在貢院,也不是完全封閉。1142年,秦檜的兒子秦熺參加考試,當時監察御史董德元就私下從謄抄的地方找到秦熺的號碼,他大喜:“吾曹可以富貴矣”,後來考官給秦熺定了頭名。另一名考官沈虛中在貢院中派小吏偷偷翻牆告訴秦熺消息。所以鎖院根本控制不住考官泄題。

暗記

除了泄題外,宋朝還有一個作弊的方式,也是流傳於明清兩朝的作弊方式,那就是作暗記。雖然試卷進行密封和謄寫,但考官可以根據密約做暗記,要求考生寫在文字中。1218年,解試的監試官何周才與劉光約定,在試卷中要出現三個“有”字,錄取了劉光兒子劉頤、孫子劉濟。但後來作弊案被人告發,何周才流放,劉頤流放三百里充軍,劉濟流放五百里。

楊大年當翰林學士,當時趕上省試,他的同鄉考生找到他,向他打聽消息,楊大年很生氣“作色拂衣而入”,並說了三個字“於休哉!”。後來楊大年果然主持了省試,於是同鄉考生全部在答案用了“於休哉!”並全部考中。可見宋朝時暗記作弊有多巧妙。

宋朝科舉考試雖然很嚴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現了 第7張

夾帶

自古考試都有夾帶之風。唐朝時就出現了夾帶作弊手段。北宋時禁眥夾事書籍進入考場。但並沒有杜絕夾帶行爲。當時歐陽修主持貢舉時曾上書:“竊聞近年舉人公然懷挾文字,皆是小紙細書,抄節甚備。每寫一本,筆工獲錢三二十千。亦有十數人共斂錢一二百千,僱倩一人,虛作舉人名目,依例下家狀,入科場,只令懷挾文字,入至試院,其程試則他人代作。”

我們都知道前幾年流行的“衆籌”說,其實宋朝在作弊上就有了“衆籌”。南宋朝宗室子弟帶很多篇範文進入考場,自己抄一篇,剩下分給別人,於是大家都考中。

在考試時,宋朝允許考生起身到考官前問明情況,這叫“上請”。當有的考生“上請”時,其他考生也紛紛到考官面前也要“上請”,此時考場處於混亂,在混亂中就有人飛快查閱夾帶內容,很多考場管理人員也無奈。

更有膽大的,考完試連夾帶的資料也不帶走,於是很多夾帶的小本子及各種印刷的小冊便堆積在考場。也可以看出當時印刷術很先進了,連小字都能印刷了。還帶動了一個印刷的產業。

替考

除了夾帶手抄本以外,宋朝考場上也有遙相傳遞文字的作弊行爲。宋朝對夾帶和傳遞處罰很嚴,發現後就清出考場,永遠取消考試資格。但處罰不是辦法,還要應對。南宋大臣曾上奏:“場屋弊極,法禁當嚴……傳義以線從地引入,飲食公然傳入,彈圓隨水注入,機巧百出。”要求朝廷在考試時增加巡邏人員進行監督,注水時間也進行限制,但依然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當然除了夾帶、傳文外,還有一種最厲害的就是代筆,也就是現在替考。1096年,禮部進言:“懷挾、代筆,爲害最大。”淳熙十年(1183年),範仲藝指出科場之弊,“不可勝數,而代筆一事,其弊尤甚”。 1205年,大臣指出:“代筆之弊,最其甚者。顯行賄賂,略無忌憚,或替名入試,或就院假手。”

宋朝科舉考試雖然很嚴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現了 第8張

替考代筆方式有很多,如有的考生與替考者同時入場,而替考者用的名字是已經死亡人員,或者用兄弟親戚同鄉的姓名。但答完題後無法交卷,就用上了“傳文”方式,或者交換試卷。

有的考生甚至不用入場考試,“身不入場,榜出高中”,或者通過傳遞獲得替考的文章,遞交上去。當然通過內部人員換卷方式最爲普遍。

考官爲了防止調換試卷,也會在試卷和家狀之間加墨印。但“其印狹長,往往可以裁去重貼”,後來又加蓋朱印“淳熙五年省試卷頭背縫印”,要求斜着蓋章。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果發現替考者,處罰頂多就是流放千里之外,比明清處罰要寬鬆多了。

宋朝科舉考試雖然很嚴 但新的作弊手段也出現了 第9張

後來宋朝又實行鑑定筆跡的方式杜絕替考行爲,但1217年大臣們提出,如果考生提前從國子監購買了備用試卷,再派人替考,然後自己在場外抄一遍,再進行調換,字跡鑑定就是虛設了。因此關鍵問題還是調換試卷。替考行爲雖然花費很多錢,但對於富人來說都不差事。宋朝加強了備用試卷管理,並進行復試,對複試不成文,取消考試成績。

宋朝對替考想了很多辦法。但作弊手段依然層出不窮。雖然宋朝時,科舉考試進一步完善,但通過考試求取功名的路太窄,迫使一些人爲升官發財想歪招。宋朝並不是全部由科舉考試取官,對於那些參加多考試沒中的人,也會授予一定官職。類似於現在積分制,考上十年八年依然考不中不要緊,宋朝給你官職。如果蒲松齡生活在宋朝,或許早就是朝廷命官了。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請選中你要保存的內容,粘貼到此文本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