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當人類開始擺脫類人猿,便以“人”的眼光好奇地打量着世間一切

當人類開始擺脫類人猿,便以“人”的眼光好奇地打量着世間一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亙古之初,當人類開始擺脫類人猿而跨入“人”的範疇,他們便以“人”的眼光好奇地打量着世間的一切。我國著名神話學者袁柯說:“這種(原始)思維活動的特徵,乃是以好奇爲基因,把外界的一切東西,不管是生物或無生物,自然力或自然現象,都看做是和自己一樣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而在物我之間,更有一種看不見的東西做自己和羣體的連鎖。這種物我混同的思維狀態,法國學者列維——布留爾稱之爲原始思維;我們從神話研究的角度出發,可以叫它做神話思維。”這段時期就是“前萬物有靈論的活物論時期”。

當人類開始擺脫類人猿,便以“人”的眼光好奇地打量着世間一切

新石器時代

袁柯先生的論斷很有道理。但有一點還不可否認,生存纔是一切生物的最根本的因素。不管是社會現實還是思想家提出的“人性本惡”的觀點亦或是社會生物學家們提出的“利已主義基因”的論點都證明如此。而據聞一多先生的觀點,求生能力越弱而求生意志則越強,這段時期內“他們根本沒有死的觀念”,有的只是“物我混同的思維狀態”。因此也無所謂的人類共同的個性意識(與自然界相比而言)。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原始先民們不得不接受人的死亡是一個事實。但是,人本能性的求生慾望和死亡恐懼促使原始人不約而同的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點。“理智的發達並不妨礙生的意志,反而鼓勵了它,使它創造出一個求生的靈魂。”原始先民又因爲對夢境幻覺等生理、心理現象的誤解,把夢幻中的自我視爲“第二個自我”,賦之予超人特性,並由之思索類推出靈魂普遍存在於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之中。對此,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中稱之爲“萬物有靈”論。作爲人類學開創者,他和他的同事們藉助的方法是十七、十八世紀時仍存在的各大洲的土著的思想與生活,取今以證古。德國文化哲學家卡西爾的觀點則進一步提出了“神話思維”,將之視爲一種思維結構,一種一切原始宗教賴以產生的思維基礎。請注意,筆者這裏有一個重要觀點,就是神話思維將人類原始思維與原始宗教聯繫了起來。換句話說,從此時段起,祖先們的一切生活都同原始宗教產生了聯繫。

馬克思主義定義“民族”爲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但所說之民族是現代資本主義時代以後的產物,或可稱爲“現代民族”的定義。古代“民族”或多或少也應具有上訴的幾大要點。但在筆者看來其間的分別的重要性不一。最重要的應當是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比如說,民族間的混雜是常見之事。再比如說,有些民族本身並無語言而是借用的它民族的語言,現代有些民族由於種種原因就無自己的語言,如回族;上古由於地廣人稀,人們大多聚集一起,隨着社會、人口、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分離分化而生成現今的衆多語言而分化爲現代意義上的衆多民族。因此也許可以這樣說,在古代,語言同源現象更是十分常見,而這一點(共同語言)作爲劃分民族因素的重要性則要大打折扣。因此,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不僅是“民族”最根本的特徵,也是促使民族形成的最初的形成因素。正是這種精神聯繫,使這個集合體統一了起來。而正如前所述,其實這個共同心素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國民性。國民性這種共同的心理特徵,正是與民族形成同步的。而在民族形成之始,這種精神就要上溯到原始宗教(信仰)。

當人類開始擺脫類人猿,便以“人”的眼光好奇地打量着世間一切 第2張

新石器時代

英國學者羅伯遜曾指出:“古代的宗教實是由巫術、圖騰制度、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合理化的但又互相矛盾的神話所構成的一種不調和的混合物。”在筆者看來,這些因素可分爲兩大部分,一爲原始信仰(崇拜);一爲具體的行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巫術。

原始信仰中的具體內容的形成時間是不同的。當然這麼說絕不是否認各種原始信仰的可以並存。“萬物有靈”觀直接導致的是鬼魂信仰和自然信仰。在距今一萬八千年的山頂洞人的遺址裏,就發現死人遺骸的周圍撒有含赤鐵礦的紅色粉末,這顯然具有對人死後的某些設想。人類學家對現存的處於原始社會的後進民族的調查已證明了靈魂信仰的普遍性。同時,“萬物有靈”論認爲“自然界的一切都處於精靈的控制之下”,“將自然事物的自然力量本身直接看成具有意志的對象而加以崇拜”。同時由於原始先民們求生能力的薄弱,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自然崇拜。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