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許由洗耳”這個典故是怎麼來的?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

“許由洗耳”這個典故是怎麼來的?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傳統的儒家故事裏,“許由洗耳”是讚賞山中高士的典型故事,許由是典型的高士。歷朝歷代的隱士,許由算是隱士的鼻祖。什麼是隱士呢?隱士首先是知識分子,是“士”階層的成員之一。並不是所有居於鄉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稱爲隱士,那些嚮往入仕但卻無機會無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隱士,那些沒有文化的農夫樵子細民野老也不是隱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獨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具有超凡才德學識、並且是真正出自內心不願入仕的隱居者,才能被稱之爲隱士。從這一點上說,許由是超級隱士。

許由(大約前2323—前2244)字道開,號武仲,帝堯時期的一介平民,許由故里在邱縣城北三十五里大省莊,村西有石碣,勒存寺中。許由兄弟七個,皆爲清高隱士。許由自幼農田躬耕,不營世利,講道義,守規矩,邪膳不食,邪席不坐(聽聽,這就是品性)。夏天樹上築巢而寢,冬天挖地窯居住。食山果、飲河水,且無懷器,手捧而飲。

“許由洗耳”這個典故是怎麼來的?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

堯帝86歲時(前2287),深感衰老,兒子丹朱不肖,在他那個時期,世襲制尚未形成,而且帝堯也不願因愛子而誤天下。聽說許由清高大志,便派人求賢,想把帝位禪讓給許由,許由知道後說:“匹夫結志,固如盤石,採山飲河,以求陶冶情操,非求祿位;縱情遊閒,以求安然無懼,非貪天下”。堯得知許由不輕移其志,便登門拜訪。許由仍推辭說:“我年紀大了,需求無多,還是當個臣民吧!”於是連夜逃往箕山穎水旁,農耕而食。其實這已經是避居了。可是堯不放過啊……

堯得知許由去處後,又派人請他做九州長。許由聽後更是煩惱,匆忙到穎水(河南許昌附近)邊掏水洗耳,許由認爲帝堯的話染了他的耳朵,需要洗洗耳朵纔好。這就是“許由洗耳”的來歷,後來許由隱居深山之中,終身不爲名利,死後葬於箕山之巔。

漢代後,以五嶽配祀許由,世代供奉,太史公司馬遷曾登臨憑弔。《前漢書》列許由爲仁人。《晉書》贊雲:“昔許由讓天子之貴,市道小人爭半錢之利”。

“許由洗耳”這個典故是怎麼來的?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 第2張

有意思的是,中國歷史上隱士最多的時代是晉代吧,晉代的隱士裏有一位叫皇甫謐的人,他並不認可許由,他在自己的《高士傳》裏記了一件事:

說許由在得知堯要讓他當九州長時,“不欲聞之,洗耳於穎水濱”,就在這個洗耳這個當口,一個叫巢父的人牽了頭牛犢子過來,問許由爲什麼要洗耳朵,許由說了“堯欲召我爲九州長,惡聞其聲”的緣故,巢父的話是:“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汗吾犢口!”說完這句話,他牽着自己的牛去上游喝水去了,許由洗過耳朵的水,他嫌髒。

可見,歷史與小說還是有差別的,每一個人人生都是活在人的傳說中,傳說與現實哪個當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