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二次北伐簡介 二次北伐的背景,經過,結果意義介紹

二次北伐簡介 二次北伐的背景,經過,結果意義介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次北伐,指北伐戰爭的第二階段。1928年,國民黨領袖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發動對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戰爭。因國民政府自稱這次戰爭是第一次北伐戰爭的繼續,故稱這次戰爭爲“二次北伐”。1928年4月7日,蔣介石在徐州誓師北伐。在擊敗軍閥張宗昌後,奉系張作霖被迫撤回東北,途中被炸死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中華民國獲得了形式上的統一。

二次北伐簡介 二次北伐的背景,經過,結果意義介紹

北伐背景

歷史由來

1928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四派聯合北伐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戰爭,因國民政府自稱這次戰爭是1926年北伐的繼續,故有“二次北伐”之稱。

二次北伐簡介 二次北伐的背景,經過,結果意義介紹 第2張

達成一致

1928年1月蔣介石重新上臺,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2月2日至7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二屆四中全會,改組了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機構,譚延闓擔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介石爲了統一全國,鞏固其在國民黨內的統治地位,打出了“繼續北伐”的旗幟,意圖把自己成爲繼承孫中山未竟事業的信徒,使國民黨各派聽其指揮。而此時的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各實力派,爲了擴充自己的實力,也都有“北伐”之意。於是,國民黨中各派軍閥,在相互利用、相互爭奪的基礎上取得了暫時的妥協,並一致展開了同奉系軍閥的戰爭。

二次北伐

開始

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通過進行“北伐”的決議。會議認爲“加倍努力以促進北伐之完成,實爲今日不可稍緩之工作”,並通過《集中革命勢力限期完成北伐案》。2月11日,國民政府令軍事委員會“限期完成北伐”。之後,蔣介石以“北伐”之名,對軍隊進行了重新改編。蔣介石把北伐各軍編爲四個集團軍,自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以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分任第二、三、四集團軍總司令。全軍總司令蔣介石,參謀總長何應欽。全軍共40多個軍,約70餘萬人。北伐部署是:第一集團軍沿津浦線北進;第二集團軍由津浦、京漢兩線間的魯西和直南向北推進;第三集團軍由京綏、正太兩線向東攻佔石家莊,再轉京漢線北進;第四集團軍沿京漢線北上,然後四路會攻京津。當時張作霖的“安國軍”,參戰兵力約40萬。

二次北伐簡介 二次北伐的背景,經過,結果意義介紹 第3張

1928年4月7日,蔣介石下總攻擊令,各路戰事同時發動。第一集團軍在魯南和津浦線進展順利。7日發起攻擊,9日佔郯城,10日克臺兒莊,中旬佔臨城、滕縣、兗州、曲阜,下旬佔萊蕪、泰安,5月1日克濟南。第二集團軍發起攻擊後,在直南首克邯鄲,後受安國軍重兵相抗,苦戰於大名、彰德一帶;在魯西,則連克鄆城、鉅野、濟寧。第三集團軍於4月20日衝出娘子關向石家莊進攻。

日本干涉

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受到日本帝國的干涉。

1928年4月17日,日本政府決定出兵山東;1928年5月3日,公然武裝進攻濟南。對濟南居民和進駐濟南的北伐軍進行大肆屠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濟南慘案。面對日本的武裝干涉,蔣介石妥協退讓,命令部隊撤離濟南,繞道北進。

宣告完成

1928年5月上中旬,北伐軍繼續向奉軍進攻,相繼佔領石家莊、臨沂、德州等地。5月19日,蔣介石調整部署,以第一、二集團軍擔任津浦線,第三集團軍擔任京綏線、第四集團軍擔任京漢線,兵分三路,進逼京津。5月28日,各集團軍開始全線進攻,相繼攻佔邯鄲、石家莊、保定、德州、大同、歸綏和張家口等地。5月30日,張作霖見大勢已去,命令部隊撤離京津,向灤河方向退卻。他本人決定出關。國民政府委派南桂馨、孔繁蔚爲代表到北京與奉系代表張學良、楊宇霆談判和平接收京津事項。議定國民政府給奉軍撤退以方便條件,奉軍未完成撤退以前,國民黨政府軍隊不予追擊。6月2日,張作霖見大勢已去發表出關通電,於6月3日退出北京。6月4日,張作霖在退往瀋陽途中,經皇姑屯車站時被日本帝國主義炸死。同日,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爲京津衛戍總司令,閻即呈請委任張蔭梧爲北京警備司令、傅作義爲天津警備司令。6月8日,第三集團軍商震部進入北京,12日傅作義部接收天津。6月15日,南京政府宣佈“統一告成”,蔣、馮、閻、桂聯合的“二次北伐”,也隨之宣告完成。

二次北伐簡介 二次北伐的背景,經過,結果意義介紹 第4張

結果

6月15日,國民政府發表《對外宣言》,要求與各國遵正當手續另訂新約。6月20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直隸省改爲河北省,舊京兆區各縣併入該省;北京易名北平;北平、天津爲特別市。6月27日,張學良返回奉天。7月1日,張通電停止戰爭,並開始與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商洽合作事宜。7月6日,蔣介石及參加北伐的主要將領在北平香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舉行北伐完成的祭告典禮。

張作霖死後,他的兒子張學良繼任東北保安總司令。國民政府勸說張學良改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日本爲把東北變爲它的殖民地,威逼張學良在東北“獨立”,借向張作霖弔喪之機,派人到瀋陽,威脅張學良說:如果東北不聽日本勸告,“而與暴動的南方達成妥協之類事情,爲了維護日本帝國既得權利,則將不得不採取必要的行動”。並聲稱:日本政府對於東北易幟一事,一定要干涉到底。同一天,日軍在瀋陽舉行大規模演習,向張學良再三示威。張學良肩負國恥家仇,不顧日本的武力威脅,毅然於1928年底發表通電,宣告東北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史稱東北易幟。這樣,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二次北伐簡介 二次北伐的背景,經過,結果意義介紹 第5張

意義

蔣馮閻桂聯合進行的“北伐”,實際上是國民黨新軍閥與北洋軍閥爭奪北中國統治權的戰爭。這次北伐,儘管結束了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基本消除了新舊軍閥間的矛盾和鬥爭,但舊的矛盾和鬥爭很快就爲國民黨新軍閥間的矛盾和鬥爭所取代。爲了歡迎北伐軍,山東、河南人民掀起了闖關東的高潮,促進了東北地區的開發。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