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匈奴: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

匈奴: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匈奴在西漢前期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爲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爲五部。公元前119年,將軍霍去病在漢軍及投降的匈奴人簇擁下“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率衆投降西漢。漢元帝劉奭竟寧元年即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朝漢,自請爲婿,王昭君嫁與其爲妻,此後60餘年漢與匈奴保持了和平。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爲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屍逐鞮單于率衆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北匈奴的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鐵弗人建立過胡夏。

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的歷史進程,《史記》、《漢書》均留有些記載。近代西方主流歷史學家一般認爲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歡以馬征戰與結盟的混合遊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團而非同種族羣。

匈奴: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

綜述

據傳華夏族與匈奴族同源,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爲匈奴族。

公元前九世紀以前,匈奴王族即夏朝王族後裔的一支主要分佈於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從匈奴單于歷年秋季在鄂爾多斯祭祀龍神的習俗來看,匈奴原型即殷商甲骨文卜辭所記載的龍方,圖騰爲黑龍。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集團,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鄂爾多斯建立國家。

匈奴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被驅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河西走廊,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

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開始受到漢朝軍隊的攻擊,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將主力撤回漠北地區,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國已經完全退出漠南地區。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韓邪向漢求親,王昭君出塞嫁與匈奴單于後,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雙方依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約定以長城爲界;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人受到烏桓人的攻擊北遷前的80年間,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

匈奴: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 第2張

漢和帝永元四年(91年),漢軍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中亞。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

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北匈奴西遷康居。

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漸漸被漢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後裔,這也是岳飛的詩句中的“胡虜”、“匈奴”的所指。匈奴作爲一個民族在中國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了下來。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子孫後姓劉,我國陝北姓劉的很多,其中或許就有匈奴的後裔。匈奴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爲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也有可能是其後裔。

源自中原

按《史記》,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遺民,西遷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人。“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薰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

《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

匈奴: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 第3張

《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薰育、獯鬻)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獯鬻、薰育)在殷商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夏王履癸流放三年而死,其子淳維又作薰育、獯鬻、薰粥、葷粥帶着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爲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爲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爲匈奴。

“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爲匈奴。諸引弓之民併爲一家,北州以定。”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爲匈奴。至漢代,“匈奴稍強,蠶食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國,引弓之民,併爲一家,”即匈奴統一了北方的遊牧民族。從此,匈奴又自稱胡人,或“天之驕子”,“單于遣使遺漢書雲:‘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爲小禮以自煩。’”

匈奴: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 第4張

塞種文化

塞種,是源自中亞的東伊朗語族高加索人種,即白種人,與匈奴、康居、烏孫、大宛習俗相同,“大月氏本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自月氏王被匈奴所殺,大月氏西遷,在印度建立貴霜王朝。風俗上,不論塞種人還是匈奴人,都有獵頭的習俗。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其攻戰,斬虜首賜一卮酒,而所得滷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爲奴婢。”可見匈奴人有獵頭的習俗,在戰爭中砍下敵人的頭顱是榮譽的象徵,可以得到部落的賞賜。而在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筆下,塞西安人也有着相同的獵頭習俗。他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戰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的敵人的頭顱以及掛在馬繮繩上的頭皮,以示誇耀。同樣的,匈奴人和塞種人都會將敵人的頭顱製作成飲酒的器具。

匈奴: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 第5張

《史記·匈奴傳下》中記載,匈奴人在打敗夙敵月氏人後,用月氏王的頭蓋骨作成了飲器,與車騎都尉韓昌、光祿大夫張猛“以老上單于所破月氏王頭爲飲器者共飲血盟”。而希羅多德的《歷史》中介紹,斯基泰人會將敵人的頭骨沿眉弓切開,取頭蓋部分,裹上獸皮,並鑲上金屬邊緣作成飲酒器具,被獵殺者的身份越高,所製成的酒杯檔次就越高,如果是有身份的人往往要鑲上金邊,甚至綴以寶石。此外,匈奴人的墓葬和斯基泰人的墓葬中都有大量的人牲,如葬禮上的犧牲。匈奴和塞種都是在酋長(或首領)的墓上,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至於匈奴人,其人數達到上百或者上千之多。

考古發現的北方匈奴墓葬有很多處,內蒙古境內較重要的有杭錦旗阿魯柴登、準格爾旗西溝畔、伊金霍洛旗石灰溝;陝西境內有神木縣納林高兔;新疆境內有托克遜縣阿拉溝等處。這些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器都是裝飾品,重要的是首飾、劍鞘飾、馬飾或帶飾,如項圈、耳墜、串珠、冠飾以及各種動物形飾片或飾牌,沒有任何器皿。這些飾片飾牌均以草原上常見動物爲題材,如牛、羊、馬、鷹、狼、虎等。反映在裝飾圖案上,就是奇異的動物文飾,多爲動物斯咬的景象。還有鷹首獅身的格里芬神浮雕,不管是西亞的格里芬獸還是塞種人的再或是匈奴人的,都呈現出類似的造型和修飾風格。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