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超級大國”是由誰提出來的?超級大國的標準是什麼?

“超級大國”是由誰提出來的?超級大國的標準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超級大國指極端強大的國家,特指當世界在政治上劃分爲支配國和被支配國的時代的一個或極少幾個支配國家。此詞於1923年在西方首次出現,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國際上廣泛使用。超級大國的特點是其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國家,並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有能力直接或者間接對別國進行政治或者經濟進行干預甚至動用武力而達到其利益最大化,謀求世界霸權。

“超級大國”是由誰提出來的?超級大國的標準是什麼?

大英帝國在經歷一戰和二戰後國力被嚴重受損加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逐漸走向解體,地位又被崛起的美國和蘇聯取代,美蘇進行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冷戰,美蘇對抗形式主要體現在軍備競賽,政治輸出,代理人戰爭直到蘇聯解體。冷戰中美國推行石油美元后來衍生出全球金融霸權,現如今的美國被特指爲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但現今也出現了潛在超級大國(分別爲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巴西聯邦共和國、歐洲聯盟,印度共和國),這些國家在經濟,軍事,文化,綜合能力相對於大部分國家比較突出,具有成爲超級大國的潛力。

冷戰結束後形成了美國金融霸權和軍事霸權的雙霸權體系,中國要想在潛在超級大國中脫穎而出,必須要應對金融和軍事兩方面的挑戰,所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詞語來源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超級大國(superpower)”這個術語最早於1930年見諸文字。英語中的這個術語來源於較早的“powers”(即“列強”)和“great power”(即“大國”)。在歐洲的政治外交領域,從1815年開始各國普遍認同達到“大國”或“列強”地位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有較特殊的權利和義務,例如在多邊戰爭和談判中大國擔當主持和調停的責任。二十世紀初年,國際政治學者開始意識到大國中有極少數的國家,由於其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特別大,而具備了大幅超出其他大國的左右世界事務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很清楚的展現了這個形勢:同盟國和軸心囯兩大陣營各有極少數的大國擔當核心領導的角色。因此,在同盟國勝利在望的1944年,美國外交政策教授威廉·T·R·福克斯(英語:William T.R. Fox)發表了《超級大國:美國、英國、蘇聯——她們對和平的責任》(英語:The Superpowers: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the Soviet Union—Their Responsibility for Peace)一書,描繪了超級大國的全球投射力。[2]後來,此書被認爲確立了現代地緣政治上的“超級大國:概念。

如同福克斯所預見的一樣,二戰結束後的世界格局變成了一個三級化的形勢:雖然由戰勝國主導建立的聯合國強調正式廢除列強制度、各國平等,但又在安理會設立了等同於大國或列強地位的常任理事國。而同時,1945年的世界形勢很明顯形成三個遠比其他國家強大的三個超級大國:

大英帝國:世界歷史上統治勢力最廣、轄區人口最多的帝國演變而來,並能在全球投射其軍事力量,還通過英聯邦對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其他大國具有相當影響力,和美國分享全球的制海權。

美國:世界版圖第四大國、世界經濟第一大國,並能在全球相當大部分地區投射其軍事力量,在全球對其盟友都具有相當影響力,和大英帝國分享全球的制海權。

蘇聯:世界版圖第一大國,軍事投射力橫跨歐亞大陸,在東歐和東亞具有相當影響力。

但是這個三個超級大國的形勢並未保持很久:大英帝國在戰前就已開始轉型,加拿大等重要領土在20、30年代就已取得獨立地位,並開始偏向美國。二戰初期英帝國部隊在亞洲戰場的失利,以及二戰對英國經濟的重創使得英國在全球,特別是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例如一直不願接受主權獨立的澳大利亞已在1942年接受獨立自治領地位。對英國影響力的打擊加速了從戰前就開始的大英帝國的肢解過程。不久後,隨着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的獨立,再加上英國本土經濟政策失敗,英國從50年代開始逐漸失去了超級大國地位。特別是第二次中東戰爭以後,英國意識到它已經不能在政治、軍事、經濟上與蘇聯和美國競爭而維持一個均等的地位,除非英國要以犧牲自己重建的努力爲代價。在蘇伊士運河事件中,即使英國拉上法國、以色列來一起配合行動,也是枉然。此後英國決定將其全球軍事部署退防至蘇伊士運河以西,放棄在全球其他地區單方面出兵干涉的能力。這一政策變化至少在軍事上爲英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劃上了句號。

與此同時,由於二戰中,絕大部分的戰鬥都沒有在美國本土上進行,因此,十分幸運地,美國的工業沒有遭受到像深深烙在歐洲和亞洲國家身上的那樣毀滅性的打擊,它也沒有巨大的人員傷亡。而且在戰爭期間,美國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和技術體系,這爲它的軍事力量迅速登上全球舞臺上最顯眼的位置奠定了基礎。

戰後,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與美國或蘇聯之中的一者結盟。儘管國際上存在着建立起一套多國的聯合司法體制(如聯合國)的嘗試,但是事態越來越明晰:美國和蘇聯就是在初露頭角的冷戰中佔全球統治地位的兩個政治和經濟力量。不過人們對戰後的世界應該是如何卻有很大的分歧。這在北大西洋公約和華沙條約的簽訂所形成的兩大軍事聯盟上有所體現。這種種現象都表明美蘇將在即將出現的兩極世界,而不是戰前的多極世界裏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不知道是否對這種世界格局的反應,一些國家,如英國、法國和中國,都紛紛做起包括研製核武器在內的各種努力,來保證自己獨立的「強權」地位,以及能夠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一個「世界性的角色」。

多數人認爲,冷戰時期,全世界都在圍着美蘇兩個國家,或者說,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兩大集團而轉動。這甚至成爲一條「公理」。不過在冷戰過後的日子裏,這個「公理」被一些學者提出挑戰。他們認爲,真正意義上的兩極世界的存在只能建立於忽略掉所有在這一時間爆發的各種各樣的不受任一所謂的超級大國影響的運動和衝突。加之,超級大國之間的衝突,很多情況下都是間接發生的。這些衝突,往往都是遠比單純的冷戰對手之間的問題來的棘手。

“超級大國”是由誰提出來的?超級大國的標準是什麼? 第2張

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超級強國」(Hyperpower)又譯特級大國這一術語被用來形容美國所處的冷戰後僅存的超級大國的地位。這個詞彙,是由時任法國外交部長的于貝爾·韋德里納提出的。塞繆爾·菲利普斯·亨廷頓,他因爲贊同世界向多極化的力量均衡而排斥這種理論。

在實踐上,也有人嘗試把超級大國這個概念延伸,回溯到歷史中去。例如,一些人認爲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帝制時代的中國(由秦朝到明朝,不包含蒙元滿清)、蒙古帝國、古羅馬(羅馬帝國)、大英帝國,甚至亞歷山大帝國都是超級大國的例子,但也有人質疑這種說法。

 大英帝國

“超級大國”是由誰提出來的?超級大國的標準是什麼? 第3張

歷史上有過三個超級大國:大英帝國(雖然冷戰開始時就已經失去地位,轉而投靠美國)、原蘇聯和美國。這三個國家,幅員遼闊,有着強大的軍事實力。兩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實力嚴重削弱,再也無力維持龐大的殖民帝國體系,因而導致大英帝國逐步解體,而隨之建立的英聯邦,實際是由一羣獨立主權國家形成的鬆散邦聯,不具備單一主權國家性質。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所能控制的僅限於英倫三島及部分海外領地,無力與二戰後崛起的美蘇叫板,自然就被排除在超級大國之外。

蘇聯和美國

蘇聯和美國與1947年開始了冷戰。它們的實力更多體現在強大體現在軍力上。在冷戰期間,他們不斷充實自己的核武庫,在不能保證能將對方摧毀的情況下,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國都能輕鬆地摧毀人類文明。正是由於這兩個超級大國的對峙,在冷戰期間世界處於兩極分化狀態,任何國家都要看原蘇聯和美國的臉色,因爲他們的實力是足以摧毀人類文明的。由於蘇聯的解體,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只剩下美國一個能夠被稱爲超級大國的國家。儘管俄羅斯繼承了蘇聯70%的軍事實力,可是也失去了當年蘇聯的雄風。

冷戰以後的世界,由於蘇聯解體,迅速成爲一個單極世界,美國成爲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擁有最強的經濟及軍事力量。一些分析家認爲霸權穩定論解釋了當代國際關係的演化。霸權力量傾向過度擴張其勢力,而新的競爭對手會日漸強大,最後取代或制衡減弱的霸權力量。有人認爲這正在發生,因爲大量軍費開支在長期會令美國衰落。其他強國則可能因此受惠,最後取代美國的領導地位。

制定標準

  普遍接受

關於超級大國的標準,沒有一個清晰確切的定義,不同的資料來源會有不同的說法。因此下列的這些評判標準可能並不能認爲是與成爲超級大國有聯繫的普遍接受的因素。

  文化因素

該國必須有很強的文化融合性,適合各個文明的生存與發展,具備影響世界文化的能力和規模水平。

 地理因素

這個國家要控制有廣闊的陸地或者海域。廣袤的土地令一個國家可以通過採礦和種植糧食等,實現自給自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一個具有遼闊戰略縱深的國家,它的軍隊能夠在地面核戰或傳統意義上的陸地戰爭中從容的撤退、重組從而反擊,同時,遼闊的疆域可以讓一個國家方便的部署長程雷達、導彈發射井。一個國家國土小而缺乏戰略縱深,即使再富有,在軍事層面上也是非常脆弱的。

  經濟金融

出衆的經濟實力是超級大國的必備實力。首先它要享有原料優勢,此外,國內市場的大小和生產力也是一個指標。在世界貿易和全球金融市場中處於領先地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它還應該具有改革的活力,以及具有積累資本的能力。

 人口因素

超級大國應該有大量已受教育的公民、高度發展的基礎設施、高度的文化和經濟能力使附近地區在其直接控制之下。

軍事因素

超凡的軍事能力,相對無懈可擊、有能力阻止或有能力造成巨大破壞,並且擁有鎮壓及影響全球的統一軍事力量。

意識形態

擁有一個強大的政治制度,具備世界重大事物的表決權,能夠動用大量資源去實現全球政治目標或帶來強大的意識形態影響。

 科技因素

擁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能夠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潮流。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