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鐵血將軍劉永福出生

鐵血將軍劉永福出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今天】1837年9月11日捍衛南疆虎鐵血將軍劉永福出生

鐵血將軍劉永福出生

立志做大事

劉永福,又名劉義(劉二),號淵亭,1837年9月11日生於廣東省欽州古森峒小峯鄉(今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扶隆鄉小豐村)。

劉永福祖上在廣西博白縣東屏鄉富新村。有年天大旱,生活無着,其父、叔遷徙欽州古森峒小峯鄉,以農耕兼小商爲生。因家窮,其父至40歲,才娶鄰村已有一子的婦女爲妻,次年生下永福。

劉永福天資聰慧,5歲知道把溝裏的魚釣回家,不足10歲就幫父母幹活或給人打短工,13歲到河灘上做船主傭工。到15歲時,被僱爲灘師(行船引航員),常坐在船頭熟練指揮船隻穿過險灘,博得船主一致稱讚。劉永福還從父親那裏學得了一身好武藝。

劉永福17歲那年,母親、父親、叔父相繼病故。從此,他與體弱多病的李保哥相依爲命。

1857年,廣西西南受太平天國運動影響,各地農民揭竿而起。看到如此形勢,劉永福對天長吁:“大丈夫不能爲數百萬生靈造福,已覺羞;況日啖稀粥以充飢,尚不能繼,又焉可鬱郁久居於此乎!吾當出而相機作事耳!”

劉永福料理好家事後,與鄉人鄧阿富、曾阿已、凌阿文、哥利及李保哥6人趕往隆州,投奔鄭三的起義軍。

劉永福先是在鄭三旗下當先鋒,以後又轉到吳三、王士林、黃思宏、吳阿忠部下,四處奔波。因清軍鎮壓,起義隊伍被打散。劉永福高大威勐,武藝高強,有仁有義,漸漸地有一幫兄弟彙集到他身邊。

1866年秋,劉永福領着200多名兄弟在歸順州(今廣西靖西縣)的關帝廟裏焚香結義,立七星黑旗,成立黑旗軍。爲逃避清軍追剿,1867年率黑旗軍離開廣西進入越南,用計誅戮了盤踞一方的惡霸盤文義。1869年率黑旗軍到達保勝(今越南老街),又驅逐兇狠成性的土皇帝何均昌。從此,黑旗軍軍威遠震,民衆紛紛送子弟參加黑旗軍。

爲越南平寇

劉永福1867年入越,歷經無數次戰鬥,後來他在臺灣抗日時說:“吾在越國時,三次與法逆交兵,一戰而法附馬安鄴授首,再戰李威利分屍,三戰而法全軍焚滅,共計法兵死者不下萬人。”其實,說三次,指的是重大戰鬥。

1872年,法國駐西貢交趾支那總督杜白雷決定大舉向越北進犯,委安鄴爲東京(今河內)遠征軍司令。次年10月佔領東京。越南國王四處告急,派大臣黃佐炎到保勝(今越南老街)請劉永福出兵援救河內。劉永福眼看越南瀕臨國破家亡,祖國邊疆將要遭受侵略者的鐵蹄蹂躪,十分氣憤,果斷地率領黑旗軍1000多人奔赴河內前線。12月21日,黑旗軍陣斬驕橫的侵略軍頭領安鄴,大獲全勝。法軍被迫撤出越南北圻。越南國王授劉永福副領兵銜。

法國並不認輸,法國總理茹費裏敦促國會增加侵略軍經費,並任命海軍大校李威利(又譯李維業)爲東京遠征軍司令。1882年4月26日,法侵略軍再次攻佔河內,越南政府接連六次催請劉永福出兵馳援。劉永福義憤填膺,寫了《黑旗軍檄告四海文》,揭露法殖民主義者“虜越南、欺中國”的滔天罪行,並在河內城外表決心:“爲越南削平敵寇,爲中國捍蔽邊疆!”1883年5月19日拂曉,法軍兩個海軍陸戰隊,配備野戰炮和遠射程山炮,向黑旗軍陣地勐烈轟擊。劉永福沉着機智,使用了古今中外戰例中從未有過的“死人翻生”戰術,把法軍殺得屍橫遍野,李威利和副司令韋醫黃髮被割了一半。法軍威風掃地,黑旗軍軍威大振。這就是着名的“紙橋大捷”。

“紙橋大捷”威震敵膽,名揚中外,越王晉升劉永福爲三宣提督,加封一等義勇男爵。法軍稱劉永福爲“我們懼怕的唯一敵人”。越南人民譽其爲“北圻之長城”。“劉二打番鬼,越打越好睇”的民謠從此傳播。事後,保勝等地人民爲紀念劉永福建蓋了“劉公廟”。

李威利死後,法交趾支那(越南北部)總督杜白雷無地自容,拼老命孤注一擲,派海軍將領孤拔領軍,多次偷襲或攻擊黑旗軍,第三次佔領河內,進逼老街,戰火又蔓延中國西南邊疆,直接威脅中國的安全。1884年8月16日,法國軍艦突然襲擊福州馬尾港中國軍艦,駐軍奮起反擊,全國人民紛紛要求抗法。清政府認識到形勢的嚴重,於8月26日頒佈“上諭”,正式對法宣戰。同時授予劉永福記名提督,命其收復北圻。從此,中法戰爭爆發。

1884年10月,劉永福發表《劉軍門誓師文》,怒斥法軍罪行,指出:“越南有難,中國必爲援助”,表示“賊與吾誓不兩立,吾與賊義不共存”,號召本軍將士“各奮神威,轉戰無前,有進無煺”。11月9日,進攻左育法軍,斃傷敵300多人,佔領左育。1885年3月2日,黑旗軍在宣光下游用炸藥設埋,炸死炸傷法軍近兩千。3月23日,黑旗軍與滇軍在臨洮大敗法軍,殲敵近兩千人,繳獲槍械什物大批,並乘勝收復廣威府等10餘州縣。法軍敗局已定。

由於黑旗軍配合,馮子材指揮的清軍又取得了鎮南關大捷的勝利。這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第一次勝利,促使法國茹費裏內閣倒臺。

鐵血將軍劉永福出生 第2張

黑旗劉永福

渡臺抗日寇

1885年,劉永福從越南迴國,後擔任閩粵南澳鎮總兵之職。他塬帶的將士有3000餘人,但清政府以節省軍費爲由,下令裁撤所部,最後只剩下300人,組成兩個營駐守南澳島。

1894年7月,日本挑起事端,隨後甲午戰爭爆發。日本把侵佔臺灣作爲最重要的目標,臺灣形勢危急。

爲加強臺灣防務,劉永福奉命帶兵前往臺灣助防,但部下軍兵只塬有的300人,顯然不夠。兩廣總督譚鍾麟將“閩浙總督飭募防廈烏合之人倉猝成軍”的潮勇1000撥給劉永福,讓他分作兩營,先行帶赴臺灣。劉永福先趕回廣州燕塘舊居,佈置招募舊部將士4營2000人的事宜,然後趕到潮州,將改撥給他的1000潮勇帶到汕頭,一邊訓練,一邊候輪渡臺。

劉永福奉旨赴臺灣幫辦防務,按理應該先到省城臺北拜謁督辦防務的臺灣巡撫邵友濂,但邵卻不給劉這個應有的禮遇。當劉永福在汕頭候船渡臺時,邵友濂卻要清政府電示:“劉永福赴臺南。”9月3日劉永福率1000潮勇,乘坐專程前來接運的兩艘輪船,直航臺南。

劉永福一到臺南便巡視臺南4縣防務,他深感必須統籌臺島,防務纔有把握,於是上奏清政府稱:“茲承恩命,幫辦臺灣防務,事繁責重,深懼弗勝。查臺灣地勢孤懸,四面受敵,必南北聯絡一氣……永福惟有殫血誠,一切籌防事宜,幫同邵友濂悉心辦理……”

清政府覺得劉永福有勇有謀,於10月7日電示邵友濂:“劉永福前在滇粵與洋人接仗,威聲頗着……”

鑑於朝廷看重劉永福,邵友濂改變了慢待劉永福的態度。後來極力挽留他在臺北幫助辦防。劉永福逗留臺北期間,到基隆、滬尾等處要口視察統籌防務,還將自己在越南抗法戰爭中的經驗教訓傳授給守軍,並親自指導守軍開挖地營,又親自到澎湖島視察,整頓防務。

形勢變化,邵友濂調離,劉永福專程拜謁剛升任署理臺灣巡撫的唐景崧。10月28日,剛正式署理巡撫的唐景崧第一次向清政府報告臺灣防務,就決定由“劉永福專防鳳山東港至恆春一帶——惟劉永福僅帶兩營,不敷展布,商屬派員回粵,增募四營。恆春至東港防營,均歸節制,以一事權。”實際上就是排擠劉永福於全臺防務之外。

隨着清軍在黃海戰敗,1895年4 月中日兩國訂立了《馬關條約》,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爲此,清政府下旨,將駐臺灣的文武百官調回內地。5月22日,臺灣省巡撫唐景崧電詢劉永福意見,劉永福覆電:“與臺存亡”。6月1日,命劉永福兼署臺灣鎮總兵。6月4日,唐景崧攜子出逃後內渡。於是,組織領導保衛臺灣的重任主要落在劉永福的肩上。

渡臺抗日最困難的是募款籌軍餉。劉永福到臺南後,軍情緊急,軍餉困難。他在1895年1月致《上總理衙門稟》中說:“糧餉、軍火均關緊要”,而“臺灣孤懸海外,口岸甚多……既無糧餉,何能招軍?言至於此,不禁痛哭。”日本入侵臺灣後,省會臺北府庫所存銀兩,全被唐景崧捲走。餉械兩缺,處境極其困難。

爲堅持抗戰,“保我神聖國土”,劉永福把“籌軍餉爲第一着緊要之事”。一是頻頻去函去電求援。如《致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電》中說:“閩粵餉無濟,臺南已無法可籌……痛哭乞援,望切望速。”當時,大陸同胞紛紛響應,掀起了支援臺灣的抗日高潮。但清政府公然阻撓,嚴令沿海各省總督、巡撫“不得絲毫接濟臺灣”。李鴻章竟令上海電報局扣留各處匯去臺南作爲軍費的款項。政府撥款基本無望。二是派人到內地乞餉接濟。劉永福先後派了易順鼎、羅六琴、吳桐林等回內地找總督、巡撫乞餉求援。但所到的直、魯、閩、粵等省都封疆,大吏“無一應者”,均以不敢違聖旨爲辭拒絕接濟。經易順鼎、吳桐林努力,籌得軍餉少量。三是以臺灣省臺南官銀錢票總局和“護理臺南府正堂忠”的名義,發行臺南官銀幣,向各商戶借款籌餉,這對籌集軍餉起了較好的作用。

日本以武力脅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後,要強行霸佔臺灣。任命海軍大將樺山資紀爲“臺灣都督”,率“臺灣總督府”官員赴臺。5月27日,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統率精銳近衛師團2萬兵員,乘軍艦29艘,從沖繩出發入侵臺灣。開始對臺灣施行殖民統治。

1895年8月,在臺北已經失陷,臺中軍民正同日軍展開血戰的時候,樺山資紀給在臺南抗敵的劉永福送來勸降書,要劉永福放棄抵抗,及早投降。劉永福莊嚴地宣告:“餘奉命駐防颱灣,義當與臺灣共存亡……保此人民,成敗利鈍,在所不計……”顯示了劉永福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

劉永福在臺領導抗日保臺武裝鬥爭前後5個月,進行了多次戰鬥,尤其是1895年8月下旬的八卦山之戰、10月上中旬的臺南保衛戰尤爲慘烈。八卦山之戰打死少將山根信成等 1000多日軍;臺南保衛戰,黑旗軍、義軍及義勇1萬多人抗擊日軍海陸軍4萬多人,擊斃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斃傷敵數千人。據日本資料記載,在保衛臺南戰鬥中,劉永福的炮兵“直至我兵突入陣地時尚不煺走,炮手6名終死在炮側。雖爲敵人,其勇敢真值得讚歎,可稱爲日中戰爭以來未曾有的勇兵”。

據日本史學家的資料記載:“日軍投入49835人的兵力和26214名隨軍伕役,付出了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近衛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以下4642人陣亡的代價,花了4個月時間,才勉強地佔領了臺灣。”

三拒“總統印”

1895年6月,日軍佔領臺北,對臺實施殖民統治。清廷官員愴忙內渡,只剩下劉永福兼署臺鎮總兵。此時的臺灣,亂繭一團。此間,臺南各界數千人集會,公推劉永福爲“臺灣民主國總統”,並鑄銀印一顆,文曰“臺灣民國總統之印”。各界代表集中將印送與劉永福,並說明全臺各界數百萬生命公舉他出任“總統”。過兩日,各界委派代表又將印送與。又過3日,代表們再行送印,劉永福拒絕接受。

有人認爲,就形勢要求而論,當時臺灣正羣龍無首,若劉永福出任“總統”,就可名正言順地調動各種因素,指揮各種力量進行抗日;也可通過國家間相互關係向各國求援,爭取國際支持,把臺灣抗日進行到底,但劉永福始終不肯幹。那麼,劉永福是怎麼想的呢?

臺灣自古是中國的神聖領土,臺灣人民自古是中華民族的骨肉同胞。倘若出任所謂“臺灣民主國總統”,那就意味着分割祖國,導致山河破碎,民族分裂。所以,接受總統之印,當上臺灣“總統”,就是破壞國家的統一,成爲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劉永福三拒“總統”大印,每次皆胸懷坦蕩慷慨陳詞。第一次,劉永福說:“你等百姓公推我做總統,送印而來,可以不必多此一舉!此印不能打的。無論如何都要打贏,方可完全領土。今日之事,軍事也,土地之存亡,人民之關係,千鈞一髮……區區之印,無能爲力……請將印帶回銷之可也。”第二次,劉永福說:“前次送來我已不受,今又何勞諸君耶?夫勢如斯,情同騎虎……諸君送印來,莫非爲欲保身家、固土地,不甘爲蠻夷牛馬而已。”

劉永福旗幟鮮明而又斬釘截鐵地再三告復世人:他不要“總統”印綬,要的是“完全領土”、“上國衣冠不淪夷狄”、人民不爲夷狄牛馬,要的是將士紳民同心協力,打贏日本,轉危爲安。

劉永福三次拒任臺灣“總統”,決非推委保臺抗日之責,而是爲保國家統一領土完整,更有力地保臺抗日。事實確是如此。其後不久,劉永福受臺衆推舉,擔任臺灣抗日盟主,與臺灣各界代表歃血盟誓。

英雄暮年

1900年,義和團運動席捲京津,帝國主義列強出於共同的目的,要清王朝鎮壓義和團,否則就派兵幫助“剿除”。5月28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奧等八國一致決定:以“保護使館安全”的名義,調兵進入北京城。面對列強咄咄逼人之勢,慈禧被迫發出宣戰詔書,發檄各省起兵勤王。在給李鴻章的電文中,特地點名要讓劉永福領兵北上。劉永福聽了李的話,表示:“卑職縱然已是年邁七十的老朽之身,但決不能讓夷匪再犯我天朝。望大帥撥兵,卑職即刻北上!”

劉永福招募了兩營兵丁,晝夜兼程,趕赴北京。到了湖南衡陽時,因朝廷來電稱已與列強議和,才率部返回廣州。

1915年,劉永福聞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賣國條約,78歲的老英雄“一時憤慨填胸,白髮怒舉,面赤亮如重棗,目棱棱欲射人”,即召集家人於三宣堂祖廳聲討,“抗電北廷,請纓與戰”,願以“老朽之軀”充當先鋒,與夙敵決一死戰,“死而無憾”。後來雖未成行,卻展現了英雄氣概。

1917年1月9日,劉永福與世長辭,時年80歲。當時出任總統的黎元洪了發來了唁電,電稱:“欽州淵亭,國之宿將,遽聞溘逝,駭悼殊深。”並要國務院撥給銀元2000元爲他治喪,還派專人查明劉永福“生平事蹟,付國史館立傳。”

爲了紀念劉永福,民國欽縣特地將城內一條街名命爲“永福路”。其事蹟編入民國《欽縣縣誌》。1996年9月,國家教委、解放軍總政治部等6個單位命名“欽州市民族英雄劉永福故居”爲“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國務院公佈其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後,欽州市政府將另一條大街命名爲“永福大街”,在他的故居前建了廣場。劉永福的事蹟也寫進了現代史和中小學教科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