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唐代科舉取士與推薦爲官之間有何關係?

唐代科舉取士與推薦爲官之間有何關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科舉制度是隋朝創立,唐朝完善。科舉制度打擊了世家貴族,讓庶族地主進入政治,爲中小地主階級提供了一條晉升之路,也使得文化普及。

唐代科舉取士與推薦爲官之間有何關係?

在唐朝,參加科舉考試,不一定需要推舉,但有了推舉可以增加特權。秀才進士、明經等科舉考試,是想要做官最主要的途徑。

唐代科舉取士與推薦爲官之間有何關係? 第2張

秀才科考帖經,最難。秀才科承漢以來選拔文學之士的機制,到了唐朝,更專以帖經法試士。帖經科是漢代常科中的科目。漢代的帖經,僅是帖誦。到了唐代,帖經又兼採漢代帖誦之義,但已演變爲帖經中有孤、遺者及墨義十條者不用。當時秀才科的考試是:先試帖經,十條之中通四以上,然後試雜文兩首。雜文一首要求爲賦、詩、表等。

唐代科舉取士與推薦爲官之間有何關係? 第3張

如果應試者通不過秀才考試,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做官。但如果考中了秀才,出身庶族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祿。例如,元和年間,柳宗元考中進士,但後來被授爲校書郎時,就是以秀才出身而獲特用。

秀才科爲諸科之首,但是要選舉秀才實在很難。秀才科不用雜文,唐代科舉其他科目都要考雜文。進士科除考試策外,還要加考詩賦;明經科則考試墨義、貼經。由於進士科比較難考,所以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由於進士科難考,許多人不能通過進士科考試做官,所以那些善於寫文章的人,可以託人代作詩賦,一旦及第就名噪一時了。例如,唐大曆年間著名文學家、詩人王泠然,文章辭句華麗,曾多次應進士試而不能登第。後來他在文中寫道:“垂釣板橋東,雪壓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魚嚼梅花影。”自是京北東道行事官人聞之,多遣人訪知,欲以厚貨邀致。但王泠然不屑爲人所僱,竟不往也。

進士科每年都舉行考試,所以很受重視。進士科考試及第的人做官有特別升遷的優待。如兵部員外郎王維曾經說:“同年文兩篇,名三十七人,齒一十一人矣。”可見進士科及第的人做官升遷很快。

明經科主要測試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在唐朝,進士、明經等科都設有帖經科目。所以明經科相對比較容易考取。明經科考試及第的人可以做官,一般任校書郎、太祝、太學、太醫署令等職務。

在唐朝做官還有一條途徑就是通過制舉考試。制舉科目繁多,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博學宏詞”等科目。開元年間以後,又添加了“道舉”、“童子”、“一史二史”等科目。這些科目一般只考策論一篇,所以又稱“策進士”。制舉是臨時舉行的考試,皇帝往往以制詔的形式招考。制舉科目雖多,但以賢良和道舉兩科最受重視。賢良和道舉這兩科出身的人做官可以比其他科目的人升遷得快。

童子科規定幼年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並能誦而無聲者,給予獎賞。

唐代還有一史二史和三史科。一史和二史分別試《史記》和《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三史同時合試這四部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