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漢字是如何從陶文、刻符演變爲骨刻文、甲骨文的?

漢字是如何從陶文、刻符演變爲骨刻文、甲骨文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最初以陶文和刻符的形式存在。隨着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開始節約大量的生產力,從而推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形成。隨着社會結構的進一步完善和複雜化,這些簡單的符號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於是更爲複雜的早期文字開始出現,這就是"骨刻文"。

漢字是如何從陶文、刻符演變爲骨刻文、甲骨文的?

殷商以前:骨刻文。這種文字最早由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主要集中在山東地區,後來在赤峯、關中等地也有發現。骨刻文被認爲是我國最早的記事爲主的可識別文字。相比於早期的符號,這些"文字"更爲複雜,更像是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保留了一定的書畫特色。

殷商時期:甲骨文。象形文字逐漸發展,圖畫性減弱,符號性顯著增強,最終演變成更爲成熟的"甲骨文"。由於殷商時期重視卜辭,大量文字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些"甲骨文"內容非常豐富,涵蓋了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天文、曆法、醫藥等各個領域。

漢字是如何從陶文、刻符演變爲骨刻文、甲骨文的? 第2張

從目前已經識別的單字來看,甲骨文已經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等造字方法,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在殷商時期,甲骨文已經得到靈活運用,可以用於大篇幅的記載,因此被認爲是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商周時期:金文(鐘鼎文)。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商周時期出現了金文,即刻劃在青銅器鍾或鼎上的一種文字。隨着我國青銅鑄造技術的成熟,"鼎"作爲祭祀器具成爲新的文字載體,因此金文也被稱爲"鐘鼎文"。

漢字是如何從陶文、刻符演變爲骨刻文、甲骨文的? 第3張

商朝時期的金文字數相對較少,通常只有幾個字,圖畫性較強,筆畫粗細不一致,看起來古樸自然,更像是一幅圖案。到商朝末期,開始出現了較長篇的銘文,字體也相對規範,例如《戌嗣子鼎》。

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文字的進一步規範化,西周時期鐘鼎上的字數顯著增多。例如,在周宣王時期的毛公鼎上就刻有近500個字。這些字以直線、彎曲和結構複雜的線條組成,形成了獨特的字形風格。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