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鄧世昌“按狗共沉說”靠譜嗎?按狗共沉未必真實

鄧世昌“按狗共沉說”靠譜嗎?按狗共沉未必真實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從小學習的《中國近代史教科書》關於鄧世昌殉國一幕,是這樣描述的:

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見致遠艦被日本海軍發炮擊中、正在下沉,鄧世昌憤而跳入海水之中尋死,當鄧世昌浮在海面上的時候,他的狗遊了過來、銜住他、不讓他下沉,鄧世昌把他的狗按了下去、雙雙一同沉入水中,壯烈殉國。

鄧世昌這個“按狗共沉”說, 是否靠譜?我想,還是讓我們重新審視史料吧。

首先,我們看看我們教科書上的“按狗共沉”說,出處是哪裏?不知道,也許只有教科書編委心裏才知道。但是,有一個出處是鄧世昌殉國之後出版的《點石齋畫報》,讀者注意:這是一本畫報,不是一本嚴肅的史學著作。這本《點石齋畫報》報道了鄧世昌落水之後、拒絕戰友拋來的救生圈、喊救國口號、按住自己的狗、一同沉下水底、壯烈殉國。這份畫報還配上了想象的插圖。

《點石齋畫報》所描述的這一幕,有一點是違反物理定律的:鄧世昌落水後,如果沒有救生物、如果執意求死,則必然是迅速沉入水中,不可能憑空漂浮於水面良久、並完成了以下一系列的動作:擺手拒絕戰友的救生圈、喊救國口號、按住自己的狗。

鄧世昌“按狗共沉說”靠譜嗎?按狗共沉未必真實

那麼,《點石齋畫報》的報道來源於什麼資料?不知道。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點石齋畫報》只是一份畫報,並非嚴肅的史料,不足以成爲信史,更不能成爲編寫教科書的依據。

我們再來看看,李鴻章當年給朝廷的關於鄧世昌的報告,李鴻章的報告,是這樣寫的:

“……其力戰陣亡之管帶、大副等,自應先行奏請恩恤,以慰忠魂,致遠管帶提督銜記名總兵借補中軍中營副將噶爾薩巴圖魯鄧世昌……爭先猛進,死事最烈,擬請旨將鄧世昌…..交部從優議恤,鄧世昌首先衝陣,攻毀敵船,被溺後遇救出水,自以闔船俱沒,義不獨生,仍復奮擲自沉,忠勇性成,一時稱歎……”

李鴻章這份給光緒皇帝的報告,出自於《直隸總督李鴻章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收錄於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版《中日戰爭》第三冊,第136頁。

李鴻章在奏摺裏對鄧世昌殉國過程的描述,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如下的意思:

“鄧世昌下水之後,被戰友救了上來,但是,鄧世昌說:整隻艦艇都沉沒了,我沒有獨自求生的道理。說完,鄧世昌重新跳入海中、自沉身亡。”

讀者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李鴻章不是現場見證人,他的奏摺所述,要麼出自部下的報告,要麼出自自己的猜想;

2、李鴻章這份奏摺是要建議光緒皇帝“從優撫卹”鄧世昌,爲了這個目的,當然是將鄧世昌之死,寫得越壯烈越好;

3、鄧世昌是李鴻章的部下,鄧世昌殉國越壯烈,李鴻章的臉面越有光,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已經沒有臉面對朝廷,唯有奮力描述自己部下將士的忠勇,以向皇帝表明:我已經盡力了,我的部下們也已經盡力了,這次打敗仗,實在不是我的責任。

從這樣的動機和背景看來,李鴻章奏摺裏面所描述的鄧世昌殉國過程,是不能完全置信的,至少不能獨自成爲信史、而必須有待佐證。

我們再來看看北洋艦隊老兵的說法。

戚其章在其所著《北洋艦隊》(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第208-216頁)中,收錄了兩份描述鄧世昌殉國過程的水手證言,其中一份是“來遠艦”老水手谷玉霖,他是這樣說的:

“鄧管帶(鄧世昌)見致遠(艦)行將沉沒,不肯獨生,憤然投入海中,他平時所養的愛犬名叫太陽犬,急跳入海中救主人,轉瞬間銜住鄧管帶的髮辮、將它拖出水面,這時,搭救落水官兵的魚雷艇也趕來,艇上水手高呼:鄧大人,快上扎杆!鄧管帶用手示意,不肯苟生,跟狗一起沒人水中。”

可是,一隻狗可以用它自己的力量游泳救出一個大男人,這隻狗需要有多大隻?它需要有多大的力量?如果它有這樣大的力量,它又何至於被鄧世昌抱住沉入水中、而掙脫不了鄧世昌?這二者恐怕是矛盾的。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谷玉霖是“來遠艦”上的水手,而鄧世昌是“致遠艦”上的管帶,換言之,谷玉霖並不在“致遠艦”的事發現場,這篇證言,只是谷玉霖聽來的,而不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我們再來看看北洋水師老水手陳學海的證言:

“鄧船主(鄧世昌)是自己投海的,他養的一條狗叫太陽犬,想救主人,跳進水裏咬住了鄧船主的髮辮,鄧船主看船都沉了,就按住太陽犬一起沉到水裏了。”

鄧世昌“按狗共沉說”靠譜嗎?按狗共沉未必真實 第2張

可是,陳學海也是“來遠艦”上的水手,也不是“致遠艦”沉沒現場的見證人,他的說法和谷玉霖一樣,也是聽來的。

我們再看《清史稿》。《清史稿·列傳二百四十七·鄧世昌》對鄧世昌的殉國過程,描述如下:

“……鍋船裂沉。世昌身環氣圈不沒,汝昌及他將見之,令馳救。拒弗上,縮臂出圈,死之……”

《清史稿》這篇鄧世昌殉國記,翻譯成現代中文,是如下的意思:

“……致遠艦的鍋爐爆炸、艦艇下沉,鄧世昌抱着一個救生圈,沒有沉沒,丁汝昌命令其他戰友去救他,鄧世昌拒絕上船,將身體縮出救生圈、沉海殉國……”

《清史稿》的記錄則大不一樣:這裏的鄧世昌首先是抱着救生圈、暫時還沒想着要死,見到戰友來救自己,才突然想起自己要殉國,於是掙開救生圈、自沉身亡。而至於他的那條狗,在《清史稿》裏面,並沒有出現。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份證言:當年在“鎮遠艦”上當大副的美籍清軍水兵馬吉芬(PhiloNorton McGiffin)事後寫了一篇回憶錄《The Battle of the Yalu》(中文可譯爲:《鴨綠江邊的海戰》),文中是這樣回憶鄧世昌的殉國過程的:

“Captain Tang had a large dog of a most vicious temper, unruly at timeseven with his master. After the ship sank Captain Tang, who could not swim,managed to get to an oar or some small piece of wood — enough to have supportedhim had not his dog swum to him, and, climbing up on him, forced him to releasehis grasp and thus miserably drown, the brute sharing his fate — perhaps theonly case on record of a man drowned by his dog”

這段回憶文字,我將它翻譯成中文如下:

“…….鄧(世昌)管帶養了一條最兇的那種狗,有時就算是鄧在場,它也很兇。鄧不熟水性,艦艇沉沒之後,他抓住了一根不知是櫓、還是一根什麼別的木頭,剛好能使他漂浮在水面,後來,正是他養的這條狗,向他游過去、並撲到了他的身上(狗也想求生)、使他抓不住木頭了、因此悲催地沉了下去,那狗也是同樣的命運(沉沒),這也許是有史以來唯一一個狗害死主人的紀錄了吧…….”

如果依照馬吉芬的說法,鄧世昌則根本不想死,他抱住一塊木頭,是他的狗遊了過來、撲到他身上,木頭不堪負重,人和狗一同沉入水中,不幸身亡。

當然,馬吉芬是“鎮遠艦”上的人,而鄧世昌在“致遠艦”上,可見,馬吉芬也不是事發現場的目擊證人,他的證言,一樣也是聽來的,甚至是自己想象的,總之,也不能獨立成爲信史。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鄧世昌殉國一幕的“羅生門”如下:

《點石齋畫報》的說法:鄧世昌是被動落水、拒絕救生圈、按狗共沉。

李鴻章的說法:鄧世昌是被動落水,被戰友救上來,再跳水自殺殉國,沒有狗。

谷玉霖的說法:鄧世昌是自己跳的水,(不知有否按狗)和狗一起沉入水中。

陳學海的說法:鄧世昌是自己跳的水,按下自己的狗,一起沉入水中。

《清史稿》的說法:鄧世昌本來抱着救生圈,見到戰友來救他,突然掙脫救生圈、沉入水中殉國(全程沒有狗)。

馬吉芬的說法:鄧世昌被動落水、抓住了木頭求生,狗爬過來,木頭不勝負荷、人和狗一起沉入水中。

據此,我們可以知道:在鄧世昌殉國的具體過程,點石齋畫報、李鴻章、谷玉霖、陳學海、馬吉芬、清史稿六方的說法,都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鄧世昌“按狗共沉說”靠譜嗎?按狗共沉未必真實 第3張

那麼我寫到這裏,是不是吃飽了撐的?不是。鄧世昌殉國的故事,其實對我們而言,是一個教訓,因爲我們可以看到上述畫報、李鴻章、清史稿等這些記錄歷史的責任人,沒有認真對待歷史,他們記錄歷史,不是從查實的證據入手,而是從道聽途說、第二手資料、甚至第三手資料入手,所以出現了“三人成虎”的現象,致遠艦當年被救的水手不少,只要政府、史學家、學者當時對歷史認真負責,則鄧世昌殉國的真實過程,不難理清,而當時顯然沒有人認真去做這個事,結果到了現在,出現了至少六方證言不一致的現狀,恐怕回頭再要理清鄧世昌殉國的真相,似乎已經不太可能了。

這就是鄧世昌“按狗共沉”羅生門歷史敘述給我們的教訓,我想我們應該吸取這個教訓,在治史的過程中,一定要從原始資料、可靠證據出發、不道聽途說、不造謠、不傳謠,一定要實事求是,只有當我們做到這樣,我們才能留給子孫們一部準確的、真實的歷史,而不會再發生鄧世昌這樣的“羅生門”。

結語:鄧世昌“抱狗共沉說”未必真實,但時過境遷,史料不足,而且史料不可靠,目前已經很難還原。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從中吸取“治史要認真”的教訓,那麼前事至少可以成爲後事之師。(學者:馮學榮)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