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英國人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們帶走了什麼?

英國人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們帶走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乾隆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乾隆時期,歐洲有許多“中國迷”,也就是嚮往和崇拜中國的人。那時歐洲學者們認爲要向中國學習,要與中國接軌。伏爾泰說,“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爲中國人的徒弟”。馬戛爾尼、斯當東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成長起來的中國迷,他一輩子最嚮往的事就是去中國。

並且,歐洲人傳說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聰明最禮貌的一個民族”。他們傳說:“中國是以孔子的理論來指導的國家,整個國家就和一個大家庭那樣親愛和睦。”“統治者是‘充滿了仁慈’的,老百姓則是誠實而禮貌的。”

甚至,連萊布尼茨都說過:“中國老百姓“服從長上,尊敬老人… …中國(即使)農夫與婢僕之輩,日常談話或隔日會面之時,彼此非常客氣,其殷勤程度勝過歐洲所有貴族… …”之後,就有了英國使團訪華一事。

在即將返程的英國使團中,一位名叫巴羅的使者在回程之前粗略的估算了一下:他們遠赴重洋來到中國,在這碩大的京城之中,皇帝的盛情款待,在他們身上花費了51.9萬兩白銀,也就相當於17.3萬英鎊。如果,把歷史上的這些真金白銀搬到現在,可以摺合人民幣大約1億元。

而這其中,還不包括皇帝賞賜給英國出行使團的禮品。可以說,這些價值連城的禮品,卻要比皇帝招待使團的花銷不知道多出多少倍。

在英國使團剛剛從英國出發,奔赴中國的時候,乾隆皇帝就開始着手操辦盛大的接待工作。在整個清朝看來,接待一個遠赴重洋,第一次來到天朝神都的國家使團,是一項十分重大的“政治任務”。這項任務不光意味着天朝向全世界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更是在向全世界展示天朝宏偉的治理藍圖。

因此,整個接待工作,就不能來計較經濟的花銷。因爲,這根本不是一筆經濟賬,而是一筆超級划算的政治賬。

爲此,乾隆皇帝多次下旨,指導使團的準備工作,可謂是親力親爲,無微不至。當時,時任長蘆鹽運的徵瑞被皇帝特別提拔爲欽差大臣,專門負責此次使團的接待工作。爲了這個重大事件能夠順利的進行,這位欽差大臣還因此被加恩進爵、賞戴花翎,好不風光。

這在清宮檔案《上諭檔》中,就有着詳細地記載:

當時,乾隆皇帝爲了能夠完美的接待英國使團,早在英國使團出發後不久,就命令軍機處擬定了一套十分完備的接待方案,這其中,就包括所有的接待工作,如:朝見、賞賜、宴請等等環節都做了十分周詳的安排。

英國人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們帶走了什麼?

這裏,我們再將時間放到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即:公元1793年。

在估計英國使團不久就抵達中國的時候,乾隆帝還對接待的原則做了十分具體的指示,詔書的主要內容則指出:對外的招待事宜,豐儉程度一定要適宜才符合體制,此次英國使團來訪一切接待禮儀雖不可無故奢華,但畢竟是遠赴重洋來到天朝的使團,且又是第一次來訪,自然和緬甸、安南等其他國家不同。

與此同時,乾隆帝更是特意交代時任直隸總督的樑肯堂和長蘆鹽政的徵瑞,一定要重視此次英國使團來訪,萬萬不可怠慢了使團。其實,看似是“節儉招待”的乾隆詔書,但是,乾隆的真實意圖卻不是這樣:

一方面,要極度隆重的舉行,保證好使團成員的衣食住行,務必保證使團成員心情愉悅;

另一方,最重要的是,利用這次機會充分地讓使團所有成員感受到天朝無盡的奢華與富庶,還有乾隆意識中的“無比強大”;

當英國使團的遊輪剛剛抵達大沽口港口的時候,他們就發現這兩位天朝命官攜帶着大量食品作爲禮物,在恭候着使團成員的到來,其場面十分壯觀。

據史料記載,禮品由使團副使斯當東進行認真地記載保存,其中,禮品多是農副產品,尤其是動物,牛羊豬、雞鴨鵝上百隻,穀物更是幾百包,其餘,還有時令蔬果、瓷器、白酒等等。而僅僅是見面禮就已經讓使團的遊輪無法承載,所以,最後使團也僅僅收下了一小部分,其餘的璧謝了之。

因此,在英國的史實上,就有了斯當東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中,提到自己對於當年情景的回憶:“以後,對於天朝都不需要提出什麼請求,因爲,大批免費的物資,卻可以源源不斷地送到英國去... ...”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後來,使團在天朝的行程中,天朝人對於使團的慷慨接待,讓使團上下無不吃驚。

因此,使團的總管巴羅曾說:“這樣的重視與款待,只怕只有在天朝這樣的東方國度中,作爲陌生人的使團才能享受得到。”而使團副使斯當東則認爲:“大量的日用品,不光供給了使團成員的奢華享用,甚至,連使團所有的衛隊與僕人都受到了如此款待... ....”

由此可見,天朝是在不吝惜一切代價,力求做到對使團的奢華招待呀!

英國人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們帶走了什麼? 第2張

乾隆皇帝虛榮心爆棚的招待指示,在這場盛大的招待行程中得到了徹頭徹尾的貫徹。爲了讓招待工作順利進行,乾隆帝動員了無數官員、廝役、船隻,據後來的史實記載,所有參與其中的人員,都得到了例外的加薪。爲了能夠讓大家更好地做好天朝招待工作,當時,所有參與接待的人員都是各顯其能,但是,所有的花銷都是乾隆帝一個人承擔的。

一位英國使團的使者後來回憶說: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想要買一件很大清朝的衣服,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立即就買回來了。並且,接待人員無論如何都不肯接受使者的錢財,甚至,一再強調,使者在天朝的一切花銷,都由乾隆帝承擔。在這奢華之極的接待工作中,無數賞賜環節更是讓身在天朝的所有英國人大爲震驚。

一些先行回到英國的商人,在回國之後就告知國人使團在天朝受到的如此盛情款待,對此,整個英國都爲之歡欣鼓舞。但是,從英國使團此次出行的目的來看,這一次,英國使團出行的任務並沒有完成,可如果從經濟角度來說的話,這一次的出行,收穫是十分巨大的。

據史實記載,當使團的遊輪到達天津的時候,乾隆皇帝便派人詢問的第一件事就是貢品的名單,第二件事則是使團的名單。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爲了針對性地爲使團成員準備禮物。可見,乾隆皇帝不僅慷慨,還非常細心,對於英國使團的賞賜,上到使團重要成員下到黑人僕從都做到了人人有份,即使留在船上的650位英國水手也都收到了乾隆的賞賜。

因爲,在乾隆帝看來,只有對這些來自於異國他鄉,甚至,有可能是窮山僻壤的外國人大大的施恩,才能讓這些使者對天朝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讓人唏噓不已的是,按照當時清朝的祖制,皇帝只需在外來使團拜訪天朝期間賞賜外國使團或國王一次即可。而英國使團這一次來訪,天朝皇帝居然前後賞賜了37次之多,賞賜物品更是多得不可想象。

然而,英國使團的種種作爲並沒有取悅皇帝的意思,他們依舊保持桀驁不馴的風格,並時不時的向這位慷慨的中國皇帝提出各種無理的請求,但是,哪怕是生氣的乾隆帝也將原本準備好下發的禮物分毫不差地送給了這些西方使者。禮品數量之大,品種之多,饋贈次數之頻,是整個天朝前所未有的。據後來的歷史學家考證,賞賜的禮品一共有130多種,3000餘件。

這也充分說明了,乾隆帝一貫樂於展示自己的“慷慨大方”。

雖然,使者們有很多行徑讓乾隆帝非常不滿,但是,他依然認爲:天朝上國的體面絕對不能丟,這在後來乾隆帝給英國國王的國書中,就可以看出。其實,在整個接待環節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因爲禮儀問題,曾一度降低了使團的飲食標準。但是,後來寬厚待人的乾隆帝,依舊下達命令,要求官員在回程的路上,給予使團最高級別的照顧。

這一點,在巴羅的回憶錄中就有記載,他說:“公平地說,天朝的官員是皇帝指派來的接待專員,至始至終都在表達天朝作爲東道主的慷慨大方。對於使團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態度真誠而友好,至少,對於巴羅這一行人是這樣的。在馬上送使團登上游輪返程的時候,早已和使團成員無話不談的‘王大人’,無意間與英國使者談起了這一次招待使團成員的巨大花費。”

後來,在巴羅的回憶錄中說道:“當時的王大人告訴他們,爲了接待英國使團,這些接待專員收到命令,所有使團經過的各省銀庫,都要每天提取5000兩白銀(約合今天的人民幣市值100萬元),即1600英鎊的標準純銀。而當使團來到京城,則是從戶部每日領取1500兩白銀作爲招待費用。”如此奢靡的開銷,令英國使者唏噓不已,在他們的心中天朝瞬間變得多金起來。

聽完王大人的講述,巴羅算了一筆賬,他們此次出行,英國本身的花費不過8萬英鎊。這對於當時的英國實在是微不足道,連出行前國家預算的四分之一都沒有達到。

這些話,在巴羅的《我看乾隆盛世》中就有提到。

英國人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們帶走了什麼? 第3張

那麼,英國人到底從天朝運走了什麼呢?

以下是乾隆帝一些較大規模的賞賜,比如:

第一次天朝給英國使團的見面禮:以瓷器、綢緞居多,近千匹,瓷器幾百件,根據不同的官階,給予不同程度的賞賜。

八月十三日,一位使者的生日當天,賞賜了見面禮:大多還是以瓷器、綢緞、茶葉爲主。

八月十四日,在清音閣對正使進行了封賞,以瓷器爲主,其他使者也有一些少量的賞賜。

最後一次賞賜,即使團班師回朝的賞賜,簡直奢華到了極致。

在二十九日,乾隆帝在太和門前將敕書賞賜給英國使團,其中,詳細記載賞賜的物品明細,以東方的天朝特產爲主,有瓷器、綢緞、布匹、茶葉,果乾等等,數量之龐大已然十分驚人。

但是,讓英國使者不知道的是,這些物品絕大多數都是天朝珍藏多年的精品,有很多隻是供給皇帝、皇后使用的極品。

這次英國使團赴天朝拜訪一事,被很多當事者記錄在他們的回憶錄當中。從每一本回憶錄中,都可以感受當時的情景,都可以從當事人的字裏行間中感受到天朝皇帝無盡的奢華與慷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