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長平之戰真正的勝利者不是白起嗎?

長平之戰真正的勝利者不是白起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長平之戰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260年,秦國迎來了統一六國中最關鍵的一戰——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過程是這樣的:秦派大將王齡攻趙國長平,趙遣主將廉頗迎戰,廉頗堅守不出。秦使反間計,說廉頗老了,秦軍不怕廉頗,只怕趙括;趙王信了,以趙括替下廉頗。秦國一看計成,立即啓用戰神白起替下王齡,趙括主動出擊,中了白起的埋伏,結果趙軍被困46天,突圍不出,主將趙括戰死,40萬士兵被坑殺。

這是司馬遷在《史記》裏記載的長平之戰的基本情況,看得出來,對於長平之戰的結果,司馬遷特別強調主帥的作用。好像長平之戰秦國的勝利,完全靠白起;趙國的失敗,則完全是因爲趙王的臨陣換帥。

可真的是這樣嗎?

長平之戰真正的勝利者不是白起嗎?

趙王爲什麼要換帥?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換成了只會紙上談兵,沒有作戰經驗的趙括,真的是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嗎?我看不是。真實的情況是:趙國沒有足夠的糧草來支撐這場戰爭。

何以爲證?廉頗爲證。

廉頗在長平之戰前期,曾在今天山西省高平市米山鎮的大糧山屯糧。因爲趙軍糧食不足,又不能讓秦軍知道,廉頗便在大糧山西部山腰用蘆蓆和牛皮,修築起很多糧倉。糧倉中有一些裝的是糧食,更多的裝的卻是米粒大的黃沙,叫着“以沙代糧,積糧成山”。當時秦軍就駐紮在對面,一眼可以望見,廉頗就是想以此來迷惑秦軍,讓秦軍知難而退。

這是多麼無奈的舉措!真是難爲猛將廉頗了。然而我們不禁要問,趙國作爲一個東方強國,爲什麼會缺糧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爲趙國面積較小,地理位置又偏北,土地質量差,糧食總量提不起來;二是因爲趙國一直對農業都不夠重視,他們推行的是農、工、商並舉的政策,還特別重視工商業。這樣的政策現在看是好的,可以使各行各業均衡發展,可是並不適合戰國時代,因爲一旦發生曠日持久的戰爭,糧食的供應就顯得捉襟見肘。糧食,可是戰爭的生命線啊!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趙王才決定與秦軍進行“速決戰”。

儘管廉頗的"堅壁"在戰術上是正確的,但它並不符合趙國“糧草缺乏”的現實,所以,趙國只能換將,換一個願意主動出擊的“速決戰”將領。於是,趙括成了主帥。

長平之戰真正的勝利者不是白起嗎? 第2張

那麼,趙括的主動出擊會有勝的希望嗎?沒有。因爲趙、秦兩國軍事實力相當,趙國雖騎兵厲害,卻不具備壓倒的優勢,如果趙國猛衝猛打暫時獲勝,秦國便會堅守,把速決戰拖成消耗戰。一旦形成消耗戰,趙國就無力迴天了,因爲那是它的死穴。

所以,糧食的缺乏,決定了趙國無論用哪種方式,都會敗。當然,前提是秦國糧草充足。

再來看看秦國,秦國有沒有糧草方面的困惑呢?

基本沒有!

90多年前,秦國的有爲之君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基本解決了糧食問題。我們來看看商鞅變法中關於農業的內容:

第一,重農抑商。秦國不像趙國那樣,讓老百姓想幹啥幹啥,秦國要求他們的老百姓,要麼從軍,要麼種田。這一政策,將秦國絕大部分人驅趕到農田,爲糧食的生產提供了人力的保障。

第二,獎勵耕織。商鞅規定,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去徭役和賦稅。這一政策大大調動了秦國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第三,實行土地私有制。你開墾的荒地,就是你的了,還不令人高興嗎?這一政策除提高積極性外,還使得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

一言以蔽之,商鞅變法,將秦國生產糧食的潛力基本都挖掘出來了。

再想想,從商鞅變法的前356年,到長平之戰的前260年,一共96年時間的積累,秦國有多少糧食?按照《史記》的說法,“秦富十倍天下”。

所以,長平之戰,根本就是糧草之戰,綜合國力之戰。而秦趙兩國綜合國力之差異,並非是公元前260年形成的,而是在前356年商鞅變法之後,就開始形成了。

如果單單隻看《史記》,我們容易形成誤解,以爲兩軍交鋒,將帥第一重要。殊不知,站在兩軍背後的真正決定成敗的巨人,是綜合國力;將帥所起的作用,不過是將己方綜合國力的優勢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而已。

所以,一國之軍事,綜合國力的建設比將帥的培養更爲重要。

長平之戰真正的勝利者不是白起嗎? 第3張

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平之戰秦國的勝利,白起的功勞遠遠比不上貢獻了商鞅變法的商鞅,秦滅六國的所有戰役之勝利,商鞅都應功居第一。

反過來,趙國的失敗也不怨趙括,應該怨歷代趙國國君改革不力,導致綜合國力不強。此道理,古今無不同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