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宋朝能鎮壓方臘起義 十五萬宋朝爲什麼打不過1萬人的遼軍

宋朝能鎮壓方臘起義 十五萬宋朝爲什麼打不過1萬人的遼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方臘起義和遼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1122年正月14,遼國的中京淪陷,在這之前女真人已經是勢如破竹般的攻克了遼國的上京、東京。曾經雄踞北方,擁有五京的遼國,已經失去了一多半的領土,只剩下西京和南京兩個彼此不相連的疆域。四月,馬不停蹄的金兵拿下了遼國的西京,同樣馬不停蹄的逃跑的遼國天祚帝逃往夾山。

宋朝能鎮壓方臘起義 十五萬宋朝爲什麼打不過1萬人的遼軍

遠在南方的汴京,宋徽宗陸陸續續接到情報,意識到遼國滅亡已經是指日可待,決定正式廢除宋遼之間的和約。

大宋宣和四年,四月十四日,宋徽宗委任童貫爲宣撫使,率領十五萬大軍北上收復燕京。四月二十三,童貫抵達宋遼前線的高陽關。

五月十三,童貫將大軍分成兩路,東路軍的中心在雄州,由西軍名將种師道指揮,屯住在白溝;西路軍的中心在廣信軍(今河北保定徐水西),由辛興宗指揮,屯紮在範村。辛興宗是童貫部將,兩年前的方臘起義,正是在他指揮下得以平定。

對於此次伐遼,北宋上下都很有信心,宋徽宗的寵臣蔡京的兒子蔡攸,也被任命爲副手,可見這場戰爭只被看做是一場軍事旅行。

宋朝能鎮壓方臘起義 十五萬宋朝爲什麼打不過1萬人的遼軍 第2張

原因有三:

一、強大的遼國已經被金軍打得分崩離析,天祚帝逃往漠北不知生死,疆域只剩下燕雲十六州一帶。

二、西軍是重文輕武的宋朝難得的精銳部隊,他們世代進行着對西夏的戰爭,與“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普通宋軍比戰力高出很多。

三、西軍在撲滅方臘起義中表現出來的戰鬥力,1120年10月,方臘起兵造反,僅僅用了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就攻破了江南六個州、五十二個縣。但在宋徽宗調來環慶路和鄜延路的西軍後,僅僅用了一個月就鎮壓方臘起義。正因爲如此,北宋上下對收復燕雲表現出了十足的信心,宋徽宗甚至給童貫制定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燕京老百姓簞食壺漿歡迎王師,兵不血刃;

中策:遼國主動投降,將燕京獻給北宋,可以讓其稱藩繼續統治;

下策:燕京老百姓不歡迎,遼國不投降,再看情況。

即,“如燕人悅而取之,因復舊疆土,上也;耶律淳納款稱藩,次也;燕人未服按兵巡邊,下也。”

宋朝能鎮壓方臘起義 十五萬宋朝爲什麼打不過1萬人的遼軍 第3張

北宋立國上百年,最大的問題就是喜歡遙控指揮,開這個壞頭的是宋太宗。此次伐遼,既然已經撕破臉皮,就應該真刀真槍大幹一場,偏偏宋徽宗還要制定所謂上中下三策,這樣就讓前線軍隊無所適從,究竟是打還是不打?

大概是被宋徽宗的樂觀情緒傳染,在戰爭尚未開始的時候,童貫就讓人張貼黃榜,向當地漢人宣傳宋軍政策,開出了優渥的條件,大肆封官許願,稱如有人以燕京來獻,即可授宋朝武官最高階銜:節度使。

相對於北宋的天真,身處逆境的遼國表現出來堅定的抵抗決心,“無多言,有死而已!”宋朝派往燕京和易州的三個勸降使臣,都被毫不猶豫地砍了腦袋。

此前,童貫得到情報說遼軍實力很弱,總數加起來萬人不到,於是宋軍的天真又變成了樂觀。五月二十六日,种師道在童貫一再催促下,進兵白溝(就是界河拒馬河),但他的軍隊剛剛過河一小部分,就遭到耶律大石率領的遼國騎兵襲擊,裨將楊可世的部隊遭遇損失最大。

第二天,辛興宗率領的西路軍也吃了敗仗。

看到東西兩路軍戰況不利,早就不贊成與遼國開戰的种師道決定連夜退兵回雄州,結果被遼軍發現,在雄州城下,宣撫司下令諸軍不能進城,估計是怕被遼軍乘機攻進城來。

但此時城內城外大亂,當時天驟黑暗,北風大雨,震雹如拳,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間,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帶,死屍相枕藉不可勝計。

十五萬宋軍PK一萬遼軍,完敗!

宋朝能鎮壓方臘起義 十五萬宋朝爲什麼打不過1萬人的遼軍 第4張

爲何會有如此出人意料的結果?

原因有三:

第一,沒有做認真的軍事準備。中書舍人宇文虛中就先後多次上書痛陳中央軍隊經費和戰爭物資僅僅是勉強夠用,邊境州縣財政、軍糧空虛匱乏、兵備鬆弛。邊境上沒有攻防器具,州縣也只有幾天的軍糧,被用來抵禦遼國的河朔軍,“將兵驕惰、不練陣敵,軍之須用百無一有……城戍守禦之物悉皆無備”,早就已經自我崩壞。

但這些現實因素,在藝術家宋徽宗那裏,根本聽不進去。

第二,盲目輕敵,天真的讓人瞠目結舌。"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發動戰爭是關係國家命運,軍隊生死的大事,北宋君臣上下居然認爲遼國投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始終寄希望於和平收復燕雲,沒有真正的軍事行動的方案和決心,在兩軍對壘甚至已經開戰的時刻,竟然還命令不得向遼國釋放一箭一矢,導致失去主動。

宋朝能鎮壓方臘起義 十五萬宋朝爲什麼打不過1萬人的遼軍 第5張

第三,西軍長期與西夏作戰,擅長山地戰,對河北平原的地形不熟,對遼軍騎兵的突擊戰法不適應不熟悉。宋朝一貫混亂的軍事體制又導致名義上是前敵指揮的种師道,處處受到童貫節制,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圖指揮軍隊。

戰後,童貫把罪責全推到种師道和和詵身上,奏劾种師道天姿好殺,臨陣肩輿,助賊爲謀,以沮聖意。和詵不從節制乞行軍法。詔种師道押赴樞密院責授右衛將軍致仕(就是退休),和詵亳州團練副使筠州安置。

半年以後,宋徽宗不吸取教訓的情況下,再次北伐試圖依靠北宋自身力量收復燕京,結果五十萬大軍再次遭到慘敗,宋神宗以來儲存的大量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宋軍屍體佈滿了從燕京到雄州的百餘里道路。

完顏阿骨打公開對作爲使節的趙良嗣說:“我聞中國大將獨仗劉延慶將十五萬衆,一旦不戰自潰,中國何足道!我自入燕山,今爲我有,中國安得之!”

北宋滅亡的禍根也就在這兩次伐遼中徹底種下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