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辛棄疾一生旨在收復北方失地,元嘉北伐對他意味着什麼?

辛棄疾一生旨在收復北方失地,元嘉北伐對他意味着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辛棄疾,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在開禧北伐發動之前,辛棄疾在一種既憧憬但又悲觀的的心情中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其中有一句寫道: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元嘉,指的是南北朝劉宋皇帝劉義隆草率發動元嘉北伐,不僅徒勞無功,而且導致劉宋國力大損。"贏得倉皇北顧"是對劉義隆的一種嘲諷。辛棄疾寫這首詞正值宋寧宗開禧元年,這位君主頗有一番雄心壯志想要收復北方,他通過追貶秦檜的方式向朝臣透露自己的心意,此外又啓用主戰派韓侂冑(tuō zhòu)爲宰相,北伐戰爭已經勢在必行。

對於一生旨在收復北方失地的辛棄疾來說,這是一個大好的機會,爲何他會如此的悲觀呢?

一場爲了打而打的政治戰爭

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這句話拿來形容開禧北伐倒也合適。開禧北伐是在一種十分惡劣的政治環境中被決策的,這是由於韓侂冑(tuō zhòu)掌權以後實施慶元黨禁,將以朱熹爲代表的一羣理學官員全數禁錮,由此導致南宋朝廷上分歧巨大的政治環境。

這就導致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

在開禧北伐即將發動之前,韓侂冑爲了緩和由於黨禁導致的政治分裂開始籠絡一些理學派官員。他打算派薛叔似統率淮西官兵,但對方辭不就任。啓用知樞密院事許及之去駐防金陵,對方也以藉口推脫,派四川安撫制置使丘崈爲江淮宣撫使,對方也不接受。在出徵之前,韓侂冑想讓權工部侍郎葉適起草一份宣戰詔書,對方也委以拒絕。

因此,開禧北伐在出徵之前於政治上就面臨着巨大的阻力,這種阻力既來自於理學派官員的不合作,也來自於一部分官員認爲北伐時機不妥。如葉適上書宋寧宗表示反對,而開禧北伐之所以被敲定,實際上是宋寧宗和韓侂冑爲主要決策者敲定的。

辛棄疾一生旨在收復北方失地,元嘉北伐對他意味着什麼?

於宋寧宗看來北伐的必要並非是收復失地,完成國家統一,而是爲了提高南宋的政治地位。宋高宗時代簽訂的“紹興和議”中,南宋和金朝的政治關係爲南宋對金朝稱臣,宋高宗的帝位還需要得到金朝皇帝的冊封,在國書中南宋皇帝自然也是稱臣了。

到了宋孝宗時南宋發動“隆興北伐”,雙方重新簽訂條約,也就是“隆興和議”,這一次南宋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被提升爲“叔侄關係”,而不是君臣了。但到了宋寧宗時,他對這種政治地位十分不滿,因爲金朝皇帝一向把他稱呼爲侄皇帝,這才導致宋寧宗有了北伐的念頭。

之於韓侂冑,他確實有收復失地的想法,但另一方面,由於掌權期間他實施“慶元黨禁”,將理學定作僞學,因此在朝廷了得罪了很多官員。他雖然處於一人之下的權勢地位,但形勢十分不妙,爲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啓用了辛棄疾這些主戰派,以及像張釜、張巖和程鬆這些依靠攻擊理學而起家的人。

但韓侂冑的主戰想法並不是那麼堅定,首先在任用人事上,他起初是希望緩和自己和理學派的關係,因此啓用了對方的一些官員。但由於對方的不合作,韓侂冑只好提拔程鬆和吳曦這樣的小人,而在開禧北伐之中,由於吳曦的叛變,導致北伐全線失利,程鬆則直接逃出了四川。

辛棄疾一生旨在收復北方失地,元嘉北伐對他意味着什麼? 第2張

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韓侂冑依然不啓用辛棄疾這些主戰派,辛棄疾是開禧北伐的主要倡導人,但韓侂冑知而不用,頗有幾分故意冷落辛棄疾的意思。開禧北伐確定後,辛棄疾僅被授予知鎮江府的官銜,這讓辛棄疾十分消沉,同時也十分悲觀。

因爲對於朝廷上的政治鬥爭他是看的一清二楚的,沒有善戰的將領,僅僅只是爲了迎合宋寧宗的政治想法,以及爲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在開禧北伐之前,辛棄疾就已悲觀的預見到開禧北伐可能的失敗。同時由於自己被棄而不用,消沉的辛棄疾因此寫“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以此抨擊南宋朝廷用人不善,人才凋零的弊病,此外他又寫: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一生旨在收復北方失地,元嘉北伐對他意味着什麼? 第3張

辛棄疾借用元嘉北伐來影射開禧北伐的草率,恐怕最終只會落得個“倉皇北顧”的結局。同時又借用廉頗的典故來宣泄自己無法得到重用的落寞和悲憤。因此,開禧北伐實際上是一場爲了政治正確而打的戰爭,不管有多少主和派官員反對北伐,但收復失地始終是政治正確,當最高統治者宋寧宗和權臣韓侂冑達成這樣一種共識的時候,開禧北伐就在一片反對聲以及草率的計劃中宣戰了。

用人不善和無人可用的尷尬處境

開禧北伐時期的金朝正值金章宗在位期間,這是一位文治皇帝,金朝在他的統治下文化十分繁盛,因此被稱爲"明昌之治"。但是金章宗後期政風逐漸糜爛,軍事防備也日漸荒廢,北方蒙古也由此興起。因此,對於韓侂冑來說,這也是一個不錯的發動北伐的時機。

然而由於黨爭嚴重,迫使韓侂冑不得不啓用一些更加有利於自己的官員。如吳曦和程鬆,兩人被派往四川主政西部戰線,然而實際情況是開禧北伐還沒有正式發動,吳曦就已經派人到金朝祕密通知金章宗,並和對方達成協議,自己割據四川以後希望金朝冊封自己爲蜀王,此外吳曦還答應將階、成、和、鳳四州割讓給金朝,這活脫脫就是一個石敬瑭。

而作爲四川宣撫使的程鬆爲了活命,在吳曦的暗示下一溜煙的逃出了四川。

丁丑,吳曦遣其客姚淮源獻關外四州於金,求封蜀王——《宋史

所以當韓侂冑的北伐在東線接連失利以後,他一再命令西線的吳曦進攻金國,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吸引金朝的主力,詩人陸游也多次寫信催促吳曦。後者全然不理,由於吳曦的叛變,讓金朝得以將主力部署到東線,而東線的戰場上,宋軍之中也沒有善戰善謀的將領,宋軍的攻勢很快就受到金兵的阻攔。

當韓侂冑得知吳曦叛變後,只好將東線部隊撤回,雙方暫時停戰。北伐的失利讓主和派再度得勢,無奈之下的韓侂冑只好啓用丘崈兩淮宣撫使,但後者很快就開始和金軍進行祕密談判,韓侂冑得知後很生氣,罷免了後者。但西線的叛變,東線的失利讓韓侂冑很驚慌,彼時的形勢對他來說,談判似乎已經是最好的結果。

無奈之下,韓侂冑只好開始和金軍談判,可是派誰去呢?南宋朝廷上的主和派雖然音調很高,但是誰也不願承擔這個任務。最後找來找去,把一個叫方信孺的蕭山縣丞推到了前面,讓他去和金兵和談。由此可見當時南宋朝廷人才凋敝,士大夫畏死到了何種地步。

韓侂冑舉恢復之謀,諸將僨軍,邊釁不已。朝廷尋悔,金人亦厭兵,乃遣韓元靚來使,而都督府亦再遣壯士遺敵書,然皆莫能得其要領。近臣薦信孺可使,自蕭山丞召赴都,命以使事——《宋史·方信孺傳》

而在西線,由於吳曦叛變的舉動不得人心,被興州中軍正將李好義帶着一羣人將其擊殺,此後他們推選隨軍轉運使安丙出來主事,韓侂冑得知消息後大喜,將他任命爲四川宣撫副使。但這位安丙是個無膽無謀的投機小人,起初很多人不願意附庸於吳曦,只有他做了吳曦的官。大家決定刺殺吳曦,他卻大哭說自己無兵無權,不願參與。

西線穩定後,宋軍從西線出兵收復了四州之地,但這位安丙卻深怕李好義他們功勞太大,奪走自己的風頭。於是下令不準乘勝北伐,又製造內訌,殺死了北伐將領,令宋軍在西線的良好形勢蕩然無存。另一面,方信孺前往金營和談無果,金朝方面提出十分苛刻的條件。

被激怒的韓侂冑這時候纔想起辛棄疾,於是啓用他爲樞密院都承旨,到前線指揮軍事。但此時的辛棄疾已經病重,無法赴任,同年就病逝了。而韓侂冑準備再次作戰的計劃也被主和派反對,在他們的策劃下,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韓侂冑在去上朝的途中被禮部侍郎史彌遠和楊皇后的策劃下將其暗殺。

其後按照金人的條件,將其首級送到金朝。開禧北伐宣告全面失敗,正如辛棄疾所寫最終"贏得個倉皇北顧",按照"嘉定和議"的約定,宋朝付出增歲幣爲三十萬,犒師銀三百萬兩的代價,雙方疆域不變,唯一的變化就是"隆興和議"中的"叔侄"關係變成了"伯侄"關係。

贏得倉皇北顧的開禧北伐在宋朝那種積重難返的黨爭環境中就這樣落幕了。究其原因來說,除了過於草率、用人不當之外,令宋朝飽受困擾的黨爭也是其數次北伐無功而返的原因。因爲在那樣一個和談之風盛行的朝代,再加上宋朝士大夫勢力龐大的原因,使得宋朝的軍事力量始終無法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如岳飛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鬱郁不得志的辛棄疾也是這種政治環境的產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